上古汉语语音,,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 (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2.谐声字(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王力三十二声母表,牙音 见 溪 群 疑,舌音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余喻四 章照三 昌穿三 船床三 书审三 禅,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齿音 精 清 从 心 邪 庄照二 初穿二 崇床二 山审二,喉音 影 晓 匣喻三,半舌音 来,半齿音 日,返回本章目录,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1.古無輕唇音 所謂“古無輕唇音”,意思是說上古沒有中古“非、敷、奉、微”這一組唇齒音聲母首先詳論這個問題的是錢大昕(明代方以智《通雅》一書已發其軔): A.“凡輕唇之音,古皆讀爲重唇十駕齋養新錄,卷五,古無輕唇音第一】 B.“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知輕唇之非古矣潛研堂文集·音韻答問】,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錢氏的證明材料: (1)異文。
(2)聲訓 (3)讀若4)直音5)反切6)方言 我們還可以補充證明: (7)形聲字輕唇聲旁讀重唇;重唇聲旁讀輕唇 (8)外語借詞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2.古無舌上音 這個問題是清康熙年間的徐用錫首先提出來的錢大昕在《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一文中詳細論證了這個問題他說:“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錢氏所舉的例證,如: (1)反切 (2)異文 可補證如下: (3)形聲字 者=都、豬 (4)現代方言福建潮州話,湖南雙峰話豬”=“都”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3.娘日二母歸泥 清代湖南人鄒漢勳首先提出(《論娘日一聲》)章太炎《娘、日二母歸泥說》 (國故論衡,上) 進一步論證:“古音有舌頭泥紐,其後支別,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 章氏的主要根據是的諧聲、異文、聲訓等:,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4.餘三歸匣,餘四歸定 曾远乾《喻母古讀考》提出,中古三十六聲母中的喻母,上古应分为两类喻母三等上古归匣母,四等归定母根據异文、声训、古读、谐声、反切等材料,详细论证这个问题 喻三歸匣的例子: 古讀营(于倾切)如环。
《韓非子》:“自营为私說文引作“自环(户关切)” 古讀域(雨逼切)如或《說文》:“或,邦也從口從戈,或又從土按:或,胡國切,匣母域或本一字,讀當同 喻四歸定的例子: 古讀夷如陳,實如田《左》僖元年;“邢遷於夷儀《公羊》作“陳儀”按:陳從申聲,古音如田《史記》齊田氏即陳氏也申本古文電字《淮南子·天文訓》:“ 庚子干丙子,夷注云:“夷,或為電夷之讀為電,猶夷之讀為陳矣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5.照二归精 所謂“照二歸精”,意思是指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組二等(莊、初、崇、生)字,上古應歸精組(精、清、從、心)清代學者李元,先提出這個問題,他在《音切譜》中引例140個,證明古音中正齒二等(除床母)與齒頭互通,三等(除禪母)與舌頭互通鄒漢勳《五均論》也有類似看法 黃侃從研究《廣韻》出發,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他認為上古漢語齒音只有古本聲精、清、從、心,沒有變聲莊(照二)、初(穿二)、床(即祟、床二)、疏(即生、審二)莊母歸精,初母歸清,床(崇)母歸從,疏(生)母歸心 從諧聲偏旁看,同聲符的形聲字愉、莊兩組往往相混例如:“宰”精母,“滓”莊母;“宗”精母,“崇”崇母;“籖qiān”清母,“讖chèn”初母;“蓑、胥”心母,“衰、疏”生母。
從一字兩讀看,有的一讀精組音,一讀莊組例如“參”,蘇甘切,心母;又所今切,音生母关于复辅音问题,Star,plan,blood,flee,sky Zhi,chi ,shi (不是复辅音) 1、杠:g 江:j; 2、招:zh貂:d 3、辅:f 铺:p 4、盆: p 份:f 獭、癞;體、禮;监、蓝;禀、凛,关于复辅音问题,董同龢在《上古音表稿》中揭示了高本漢古有複輔音說將要遇到的許多複雜情況,指出:“有一部分l- 母字是同時並諧兩個或兩個以上聲母系統的”並舉例如下: 巒(無“山”)luan: 變piwan,蠻mwan ━ 孿swan ━ 彎wan 翏lieu:謬mi u━ 瘳t( t)ieu━ 膠kau 龍liwong: 龐bang━ 寵t-( t-)iwong━ 龏kiwong 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將以‘巒(無“山”)翏龍’的聲母是bl-呢, dl-呢,還是 gl-呢?”“現在所有的論證還不過是若干的可能而已事實上古代帶複聲母的型式如何,他們出現的範圍又是怎樣的,又必待日後有了新材料才能決定38—39頁),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 1.《切韵》系统。
古音學家在劃分上古韻部時雖然打亂了《切韻》系統,其實仍然以《切韻》系統作為分析比較的依據黃侃定古本韻28部,實際就是《切韻》一、四等韻的歸併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 3.形声偏旁叶音法-1,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诗经·燕燕》,朱熹:叶尼心反 (音nín),叶,音xié,同“协”,和谐的意思返回本章目录,叶音法-2,返回本章目录,“ 叶音说” 萌生于南北朝沈重的《毛诗音》, 宋代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 叶音说” 叶音 说”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押韵的现象,为 了叶韵而临时改变读音叶音说” 错误在于对古 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得古韵是发展 变化的明人陈第著《毛诗古音考》等,彻底推翻了 “叶音说”,第一个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 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发展比较音论,使古韵研究 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 《周南·关雎》 -职部,坎坎伐辐兮, 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魏风·伐檀》,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魏风·硕鼠》,,,返回本章目录,,,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关雎》四章:采、友 《芣苡》一章:苡、采、苡、有 《葛藟》二章:涘、母、母、有 《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 《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期 《风雨》三章:晦、已、子、喜 《载驰》四章:子、尤、思、之 《泉水》一章:淇、思、姬、谋,王力三十韵部表-1,之部 职部 蒸部 支部 锡部 耕部 鱼部 铎部 阳部 侯部 屋部 东部 宵部 药部 幽部 觉部 〔冬部〕,一类,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返回本章目录,注:冬部为战国韵部,从侵部分出王力三十韵部表-2,微部 物部 文部 脂部 质部 真部 歌部 月部 元部 缉部 侵部 叶部 谈部,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二类,三类,,,返回本章目录,关于上古声调的各种学说,陈 第 ------古无四声说 四聲之辨,古人未有。
中原音韻,此類實多舊說必以平葉平,仄葉仄, 亦無以今而泥古乎?(讀詩拙言) 四聲之說,起於後世古人之詩,取其可歌可詠,豈屑屑毫厘若經生爲耶? 且上去二音,亦輕重之間耳毛詩古音攷,邶風,谷風“怒”字注) 顾炎武--四声一贯说(平上去入) 一是字無定調所謂“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一字而可以三聲四聲, 若易爻之上下無常,而唯變所適也”音學五書,音論) 一是四聲可通轉:上或轉爲平,去或轉爲平、上,入或轉爲平上去同上) 事實上,詩經同調相押的爲絕大多數,異調相押的很少 段玉裁--古无去声说,,返回本章目录,关于上古声调的各种学说,孔广森--古无入声说 王国维--古有五声说(阳声;阴声:平上去入) 黄 侃--古二声说(平入) 陆志韦--古有五声说(平、上、长去、短去、入),关于上古声调的各种学说,王力:長入短入說 平聲,高長調 舒聲 上聲,低短調 長入,高長調 促聲 短入,低短調,中古汉语语音史,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 二、中古汉语声调系统 三、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 四、简介从上古到中古声母和韵部的发展,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1.反切 2.《广韵》 3.三十六字母,,反切法-1,反切,返回本章目录,反切法-2,练: 郎 甸 切,被 切 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甸 diàn,郎 láng,liàn 练,反切也叫反语,是用 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 传统的注音方法。
方法:取反切上字的 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 声调,两者拼合而得出被 切字的读音反切产生于汉魏,最初 叫“反”或“翻” ,宋代《广韵》才确定用“切”字返回本章目录,广韵-1,返回本章目录,《广韵》的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作者为北宋陈彭年、丘雍等,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韵书共分206韵,收字26194个 价值:保存了《切韵》的语音系统,并作了合理的调整是研究中古语音的必需资料,是进行上古音与中古音分合比较的基础,是研究近代音与中古音对应规律的重要资料广韵-2,返回本章目录,《广韵》的体例:以四声为经,以韵类为纬广韵韵目-1,一东 二冬 三钟 四江 五支 六脂 七之 八微 九鱼 十虞 十一模,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旨 六止 七尾 八语 九麌 十姥,平 声 上 声 去 声 入 声,一送 二宋 三用 四绛 五寘 六至 七志 八未 九御 十遇 十一暮,一屋 二沃 三烛 四觉,,,,,,,,,,,,,,,,,,,,,,,,,,返回本章目录,广韵韵目-2,,平 声 上 声 去 声 入 声,十二齐 十三佳 十四皆 十五灰 十六咍,十一荠 十二蟹 十三骇 十四贿 十五海,十二霁 十三祭 十四泰 十五卦 十六怪 十七夬 十八队 十九代 二十废,,,,,,,,,,,,,,,,,,,,,,返回本章目录,广韵韵目-3,平 声 上 声 去 声 入 声,十七真 十八谆 十九臻 二十文 二十一欣 二十二元 二十三魂 二十四痕 二十五寒 二十六桓,十六轸 十七准 十八吻 十九隐 二十阮 二十一混 二十二很 二十三旱 二十四缓,二十一震 二十二稕 二十三问 二十四焮 二十五愿 二十六慁 二十七恨 二十八翰 二十九换,五质 六术 七栉 八物 九迄 十月 十一没 十二曷 十三末,,,,,,,,,,,,,,,,,,,,,,,,,,,,,,返回本章目录,广韵韵目-4,平 声 上 声 去 声 入 声,二十七删 二十八山 一先 二仙 三萧 四宵 五肴 六豪 七歌 八戈 九麻,二十五潸 二十六产 二十七铣 二十八狝 二十九篠 三 十 小 三十一巧 三十二皓 三十三哿 三十四果 三十五马,三 十 谏 三十一襇 三十二霰 三十三钱 三十四啸 三十五笑 三十六效 三十七号 三十八个 三十九过 四 十 禡,,,,,,,十四黠 十五辖 十六屑 十七薛,,,,,,,,,,,,,,,,,,,,,,,,,,返回本章目录,广韵韵目-5,平 声 上 声 去 声 入 声,十 阳 十一唐 十二庚 十三耕 十四清 十五青 十六蒸 十七登 十八尤 十九侯 二十幽,三十六养 三十七荡 三十八梗 三十九耿 四 十 静 四十一迥 四十二拯 四十三等 四十四有 四十五厚 四十六黝,四十一漾 四十二宕 四十三映 四十四诤 四十五劲 四十六径 四十七证 四十八嶝 四十九宥 五 十 候 五十一幼,十八药 十九铎 二十陌 二十一麦 二十二昔 二十三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