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鲁迅详细简介.

我**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0MB
约61页
文档ID:116001693
鲁迅详细简介._第1页
1/61

文学巨匠 ——鲁迅 名家讲坛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 浙江绍兴人 原名樟寿,字豫 山、豫亭、豫才 1898年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18年,37岁时,以“鲁迅”为 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 故居位于东昌坊口 周家新台门西首 优越的家境 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 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 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 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 (1871年)辛未科进士 ,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 士,后来又做了金溪知 县、内阁中书 父母 •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 )是一名秀才,闲居在家 因肺结核而死 • 母亲鲁瑞(1858一1943) 是一个慈祥、乐观、开明和 坚强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女 性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 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 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 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 够看书的学力 这影响了鲁 迅兄弟三人 优越的家境 •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 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 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 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 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 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钦点“翰 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 家的特殊地位。

优越的家境 • 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 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 无法享受的条件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 周介率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 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 远远 的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率甚至有过让 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 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 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 优越的家境 • 从六岁开始,鲁迅就开蒙读书,先是 随本家亲戚学,后来又被送到绍兴城 内最有名的一家三味书屋去读经书, 《论语》、《孟子》……甚至连古旧 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也在塾 师的指导下读了一遍 • 自然,要他自己说, 一定不觉得这样 读书有什么快乐,但是,一个小孩子 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着书香门 第的熏陶,有博学的老师指点,能够 日日读书,还能用压岁钱自己买喜欢 的书来读,这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小孩 子能够享受的最好的条件了 家庭变故 • 1893年(光绪十九年),鲁迅的祖父 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 ,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 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家庭变故 •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 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 于是家道开始衰落。

1901年4月9日获释回 家时,而此时他已经是64岁高龄的老人了 周福清回到家的时候,鲁迅的父亲周用吉早 已在1896年病故了自贿考案发后,周家既 要变卖田产搭救周福清,又要为长期卧病的 周用吉医病直至葬埋,所以花光了所有资产 ,家道难免败落周福清就是在日渐困顿的 家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于1904年病逝 家庭变故 •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 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 都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 》、《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 的重要素材来源 求学之路 •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 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 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 铁路学堂 求学之路 •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学堂期间成绩优异 ,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 会1902年, 21岁的鲁迅东渡日本, 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 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 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 求学之路 • 鲁迅之所以选择学习现代医 学,是因为父亲的病故造成 他对中医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他希望通过学习现代医学 来拯救千千万万个像他父亲 那样的国人。

他是东北大学 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 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 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将中国人身体变 得强健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 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 ,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 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 歧视 •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 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 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 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 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 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 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自序》) 婚姻枷锁 • 在鲁迅日本留学时,母亲听说儿子在和日本 人谈恋爱,焦急地催促他回国完婚母亲来 电说:“母病速归 • 鲁迅赶回来,看到家里张灯结彩,办喜事 的所有准备都已经作好了母亲送给鲁迅的 “礼物”,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儿,名叫朱安 ,也是绍兴人,比鲁迅大3岁在族人的簇 拥下和司仪的叫喊声中,新娘的盖头被掀开 ,鲁迅看了一眼新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婚姻枷锁 • 当天,鲁迅根本就没有就寝,在 书桌边看了一夜书。

第2天鲁迅 下楼时,有人发现鲁迅还是流泪 了因为当时的被子是蓝洋布作 的,泪水一流,颜色要褪,那么 鲁迅的脸上就留下了蓝颜色 • 第4天,鲁迅带着刚刚通过公费 考试的周作人启程,东渡日本, 一走又是3年从来没有跟这个 封建包办的妻子圆房 上下求索 • 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 至论》等论文 •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 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 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上下求索 • 1909年鲁迅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留 日生涯,回到故乡 •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 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 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 佥(qiān)事 上下求索 1918年5月, 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 ”的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奠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基石 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 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上下求索 • 1923年10月,鲁迅开始为北京女子高 等师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 •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 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爱情的春天 • 鲁迅曾由家庭包办同山阴朱安女士结 婚,但由于出国和动荡的生活,鲁迅 实际上过着独身生活,从未享受到真 正的爱情 • 1923年10月,鲁迅为北京女子高等师 范学生讲授《中国小说史》每到鲁 迅来上课,许广平总是挤到第一排中 间的座位上,入神地听鲁迅讲课 爱情的春天 • 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投寄了第一 封信,信中以“小鬼”自称,探问鲁迅“ 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随后,两人展 开了书信往还鲁迅在信中称许广平 为“兄”、“大人”或者“阁下”,而许广平 则自称“愚兄”并称鲁迅为“嫩弟”许广 平成了他的学生 爱情的春天 • 尽管与鲁迅相差十八岁,鲁迅也有着 包办婚姻强加给他的“礼物” • 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两人还是互生了 好感,萌生了爱意 爱情的春天 • 而许广平全然置之不顾 ,写了《风子是我的爱 ……》,来赞美这段纯 真的爱情!而鲁迅也写 下《腊叶》,“是为爱 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 的 爱情的春天 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 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

他们 深深的相爱了 1925年10月20日 鲁迅一气呵成了一篇 以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抒 情色彩的小说《伤逝》 爱情的春天 • 1926年8月,鲁迅和许广平告别了这座 曾经带给他们苦闷和欢乐的古城驱车 同车南下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中 山大学执教,两人又相聚 爱情的春天 • 在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岁月里,鲁 迅与许广平经历了分离的痛苦,也品 味了重聚的甘甜 • 1927年10月8日,这对有情人终在上 海横滨路幸福地结为伉俪 • 1929年9月27日,他们的儿子周海婴 在上海诞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文坛巨星的陨落 • 1935年,鲁迅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 加上国内斗争日趋紧张苏联作家几 次邀请鲁迅先生去黑海养病,鲁迅都 拒绝了:“我并不怕敌人,敌人怕我 我离开上海到莫斯科,只会使敌人高 兴我知道苏联同志爱惜我,但我要 战斗到最后一刻就这样鲁迅先生错 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文坛巨星的陨落 •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鲁迅与世 长辞,享年55岁 • • • 几乎所有中国作家都出席了葬礼鲁迅 的棺木由36位政见不同的作家抬着,大 上海万人空巷,自发的送葬队伍绵延数 公里。

在1万多名送葬者悲怆的《安息 歌》中,鲁迅棺木沉入大地,棺木上盖 着一面旗帜,上有沈钧儒题写“民族魂” 三个大字,这“民族魂”3个大字却长久地 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 文坛巨星的陨落 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 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是鲁迅去 世20周年,他的棺 木也迁葬到上海虹 口公园,毛泽东亲 笔书题写下了“鲁 迅先生之墓”的字 样 毛泽东的评价 •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 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人民最可宝 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 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周氏三兄弟 •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 6日)原名櫆(kuí)寿(后改为奎绶), 字星杓(biāo),又名启明、启孟、起孟 ,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 药堂、独应等是鲁迅(周树人)之 二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 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 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 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 表 周作人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 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 在管轮班读了6年,当时专业科目 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 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留 学日本。

1909年周作人在日本东京娶了所寄居公 寓做工的羽太信子为妻. • 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 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 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新青年》的 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 编辑五四运动”之后,与郑振铎、 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 立“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 、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 编和主要撰稿人曾经担任北平世界 语学会会长 • 1923年7月19号,周作人把一封绝 交信丢给鲁迅,从此,不再邀请鲁迅 一起吃饭8月2号,鲁迅再也受不了 充满火药味的气氛,决定搬出八道湾 • 在对待日本的态度问题上,周作人处 在日本人的包围之中,依然把日本视 为第二故乡 • 1937年7月7号,日军围攻北京 • 1939年夏天,周作人正式下水 ,他选择了日本,出任华北政务委 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兼北大文学院院 长因为这个经历,日本投降后便 以“汉奸罪”论处,要执行枪决 • 1946年,北大校长胡适等人使尽 浑身解数,把周作人从枪口下夺回 来改判14年有期徒刑 • 1947年,周作人又由14年徒刑改 为10年 • 1949年,周作人从老虎桥监狱提前释放,暂 住上海,开始了暗淡的余生。

• 1958年5月20号在写给曹聚仁的信中,对上 海鲁迅墓前的塑像表示不满,认为哥哥是死 后随人摆布,说是纪念其实是戏弄这段话 公开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于是他一步步 走进了自己的陷阱 • 周作人被红卫兵关在一个小棚里,他已经站 不起来了,躺在那里,脸色煞白,穿着一件 黑的衣服,胸口戴着一块白牌,白牌上就写 着他的名字红卫兵叫他起来交代问题!他 费力地起来,但一件事也说不出来了红卫 兵就拿皮带揍:“你说不说!你说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