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 当这些习惯渗入血液的时候, 不是不可以改变, 但的确很难很难 比较出名的有臊子面、蘸水面、biangbiang 面、棍棍面、油泼面、蒜蘸面、削筋面等 由于本人是宝鸡凤翔人,所以先介绍下我最喜爱的面 削筋面削筋面 削筋面的主要流行区域是宝鸡凤翔及毗邻地区,其他地方比较少了,地方特色十足削 筋面在和面的时候面要揉硬,然后擀厚,切成长短均匀的细条就好了,做好后吃起来非常筋 道削筋面具有筋而不硬,滑而不嫩,油而不腻,辣香爽口,咸酸适口的特点 做法就是将面团擀成长条状的厚片,用刀切削成长约 10 厘米、宽、厚约 3 毫米的条, 后面的工序就同一般的手工面了由于煮熟后吃筋道可口,名曰“削筋面” 传闻此面为唐 时宫廷名吃制作中有几点特殊要求,就是面粉加水揉好醒到,要求面硬醒好的面擀成一 寸多宽一尺多长半公分厚的面片要切得宽窄均匀,水滚时下面,削筋面再煮不烂,捞在碗 里条条清晰、不粘,晶莹剔透如玉石一般下来调味最有讲究我们老家一般要加入两种臊 子红萝卜切细、铡碎炒熟一样,另外就是西府有名的臊子肉,各家有各家的炒肉秘方。
加 入这两样,再伴以凤翔有名的“凝香醋”和油泼辣子,一碗正宗的凤翔削筋面就做成了, 味 道香醇,吃在嘴里爽滑立朗 削筋面 臊子面臊子面 臊(sào,不读 shào)子面是陕西关中平原一种传统特色面,为西府名小吃臊子面历 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 酸、辣、香而著名 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味鲜香浑厚而不腻 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以酸辣著称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 味所谓煎、汪即面条要热的烫嘴、油要多,才能体现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种高碳水化 合物、高饱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面食臊子面对关中地区的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无论喜事 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关中地区办 红白事、 老人过寿、 孩子满月等都一般招待两顿, 所谓早饭和午飨, 而早饭臊子面即为主食 关中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上都是臊子面吃饭前,先端一碗汤去门前撒一 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爷、仓神、灶神等,后才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献上一碗臊子面 以示怀念 臊子面 扯面扯面 扯面是陕西传统面食,已有 3000 年历史。
以宝鸡的西府扯面最为正宗,为中华名吃 主 要原料有上白面粉、鸡蛋、菠菜、红萝卜、调味品、臊(sào)子等扯面主要流行于陕西、 山西以及甘肃的徽县、两当、成县 做扯面,和面的技术是最关键的和面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水和面的比例是一个 关键,做扯面要求和的面最软,揪片次之,手擀面、刀削面最硬,做扯面一般是一斤面六两 多水和面的过程也比较重要,先把面打成面穗(水一点一点的加),再揉成面团,兑水扎软 (一般反复扎几次),然后用湿布蒙住醒面也是必需的,和好的面醒半小时后才好用 热乎乎的扯面,浇上自己喜欢的调和(调料),或番茄酱、或肉炸酱、或炖菜,配上香喷 喷的老陈醋,油汪汪的红辣子,挑一根放到嘴里一吸一嘬之下,扯面特有的筋道和绵软, 你 只有试过才知道哦 扯面 BiangbiangBiangbiang 面面 Biang biang 面是陕西名特小吃,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 biang biang 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 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 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
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 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关中地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 叫 油泼辣子 biangbiang 面Biangbiang 二字是代用而已 Biangbiang 面 蘸水面蘸水面 陕西有一种面叫做蘸水面,论根卖,一根一元,较宽的可达 5、6 厘米,长一米左右, 食 用时以大面盆盛之众人同用,有菠菜等同烹,谓之“清清白白” 每人有一蘸汁碗,调以蒜 苗等及五味佐料,食之味美留香 蘸水面水面形似裤带,又称“裤带面” “蘸水裤带面”因传于后稷的诞生地---杨陵而出 名,为陕西名吃 “裤带面”位居陕西八大怪之首,因其“汤汁适中,油而不腻,筋而不硬, 香而不浓,蘸而不淡,光滑爽口”而久负盛名 蘸水面 蒜蘸面蒜蘸面 陕西有一家常面食可谓爽口味浓,香、辣、筋、软、滑,那就是“蒜蘸面” 陕西小吃 蒜蘸面以关中特产上好面粉为主料制作而成,具有香、辣、筋、软、滑的特色主要材料有, 面粉;大蒜;生姜、大葱、辣椒、酱油、香醋、食盐少许 “蒜蘸面”是陕西关中家常面食,用关中产上好面粉,加少许盐,将面拆硬教软, (和面 时先活硬再慢慢加水活软)醒 20 分钟,手工杆面至 2 毫米厚,切 8X5 公分大片。
关键在沾 水的调配:用关中华县产白蒜捣成蒜泥,滚油浇透,赤水产大葱,生姜切碎,滚油煎出香味, 加油泼辣子、酱油、香醋,盐少许,点几滴香油,做成调料汁 蒜蘸面 棍棍面棍棍面 棍棍面是陕西省黄陵县的名小吃棍棍面是当地人非常喜好的面食,以石腰子棍棍面和 平天村棍棍面最受欢迎,口感爽滑、劲道多配肉丝、鸡蛋、火腿、肥肠等主料以及青菜、 辣椒、豆芽等蔬菜炒成 相传清朝康熙皇帝扮商人巡视新疆、甘肃,路过陕西临潼县鱼池村,住在一家姓房的人家 中,房家做了一顿家常便饭,其中就有棍棍面,康熙吃后称赞不已,并询问做法,房家说了 三句话: “红嘴绿叶玉石板,金色鱼儿浮水面,釜中两沸即成餐” 棍棍面 油泼面油泼面 陕西面,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桢条面、香棍面等,据说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油泼 面最早在案板街,炭市街一带经营,后来在西安很普遍了它原来是一种很普通的面食, 手 工擀制的又粗又宽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先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面等 配料,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辣椒面,顿时满碗红光,最后一道工序是关键目前在河南和山西 局部地区也有油泼面,做法配料略有不同 油泼面 荞面饸饹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是陕西有名的面食,是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
饸 饹,古称“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 :“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 成面或作汤饼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 一般是夏季凉吃,调入精盐、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酱和红油辣子,有时师傅芥末下 得狠了一些,一筷子入口,不由浑身一颤,好象七窍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东西 荞面饸饹 浆水面浆水面 关中浆水面的浆水大多是用芹菜炮制的那面条几乎都是手工面,一般有大人一个小指 头宽,薄得跟纸一样款待客人的浆水面,常常一碗一碗地下,浆水也是新鲜的,加有一些 油炸豆腐条、葱花,再给你端一碟油泼辣椒,一碟盐没有醋,浆水面不能调醋浆水面的 味道很好,微酸,酸中带香气照关中人的吃面习惯,总是汤多面条少,所以连吃三五碗是 不稀罕的浆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酸,它酸而不烈,酸中寓香,酸得平和舒服 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 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浆水面 菠菜面菠菜面 菠菜面,不仅有菠菜的营养,也融合了石磨挂面的营养石磨在低速运转的过程,不 产生高温,避免了机械设备研磨时的高温,对原粮营养品质的破坏,保留了小麦原有的蛋白 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 B1B2 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 E 的含量是普 通面粉的 18 倍,并且含有适量的麦麸和小麦胚芽油,长期食用能预防多种富贵病,适应回 归自然的饮食浪潮流不产生高温,适应回归自然的饮食浪潮流。
揪片揪片 揪片是西北人经常吃的一种面食可以炒着吃、带汤吃、凉拌的吃,而且做法也简单 首先取若干面粉放入盆中, 再倒上适量的盐热水 (掌握放盐多少的最笨的办法就是尝一尝咸 淡)和起,然后就开始揉面揉面是揪片子最重要的环节,一定要朝一个方向揉,使面能有 固定的纹路揉到有了弹性的感觉后,大体摊平,抹上清油,放在案板上,再蒙上湿笼布或 盖上锅盖,让面一定要饧到一般情况夏天 40 分钟左右,冬天得 60--70 分钟 水开后,就把饧到的面用刀切成长条,两手扯住面的两头往开拉然后一小块、一小块 的揪入沸水中,以此类推如果是吃汤面,那就直接把面揪到做好的汤里,最后调汤面的味 道面片的大小薄厚全凭自己的喜好,揪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到、耐嚼 揪片 麻食麻食 麻食,也有叫作“麻什” 、 “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区(尤其在西安) 的一道居家小吃 麻食这种面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叫秃秃麻失去( 元代《居家 必用事类全集》 ) ,也叫秃秃麻食(元代《饮膳正要》 ) 麻食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爱国将领杨虎城是陕西人, 当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时, 他情不自禁的对夫人说: “快给我买顶草帽,我要吃家乡饭,再买些酒菜来,好好庆祝下》 。
” 原来他的家乡在陕西省蒲城县,那里的家乡饭就是麻食草帽作为日常的雨具,在当地作为 制作麻食的工具,为的是搓上草帽上的花纹 麻食 搅团搅团 搅团是西北地区的农家饭,在西北,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 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搅团的吃法有很多种,有水围城、漂鱼儿,也有烩搅团、 炒搅团和凉拌搅团等多种吃法 搅团要 360 搅做搅团一手端面粉,一手拿擀面杖,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里,同时 不停地搅拌,搅至没有干面粉为至,然后注入一定量的开水,用擀面杖划成一团一团的, 待 烧开冒泡时,用力搅拌,直至均匀无小颗粒第二次注入开水加热,待熟后,最后一次搅匀, 一锅搅团就做成了醋水好,搅团香,吃搅团做醋水也挺讲究的,醋水要有香油、辣椒、 蒜 泥、姜沫、芝麻等 搅团 搅团鱼鱼 擀面皮擀面皮 擀面皮是陕西名小吃,烹调方法包括和、洗、擀、蒸、拌,具有“白、薄、光、软、筋、 香”的风味特点 《本草纲目》上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擀面皮采用面粉制作,有益皮 肤和人体健康擀面皮在夏季尤其受人喜爱,现在擀面皮已被传播至全国各地 歧山人的擀面皮做法很非凡, 别处的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 放在特制的铁笼上 蒸。
而歧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 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宝鸡一带的人都喜欢 吃 擀面皮 锅盔锅盔 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 许,厚 1 寸,重 5 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 酥 活适口,能久放, 便携带 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 中, 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 , 指的就是锅盔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凤翔县锅盔 锅盔 在宝鸡人们谈到锅盔就想到了豆花泡馍, 豆花泡馍是西府宝鸡凤翔名小吃, 其馍采用独特 工艺加味料烙成,厚过寸,锅形,敲之有声,俗称“锅盔” ,对火候、口感要求严格,色金 黄,外脆内韧,嚼之劲道麦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叶;豆花用品质上乘的黄豆土 法做成,鲜嫩爽滑,煮而不散豆花泡馍在宝鸡一带非常流行 豆花泡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