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编写组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和建 设 工 程 重 点 教 材第四章 民事法律行为第一编 总则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概述第二节 意思表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第四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五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瑕疵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民民 事事 法法 律律 行行 为为 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民民事事法法律律行行为为是是民民事事主主体体通通过过意意思思表表示示设设立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民法典第民法典第133133条条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的特点:u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u民事法律行为是通过意思表示而实施的行为u民事法律行为是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的行为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民民事事法法律律行行为为可可以以基基于于双双方方或或者者多多方方的的意意思思表表示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民法典第民法典第134134条第条第1 1款款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指根据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能够成立的行为单单 方方 法法 律律 行行 为为单方法律行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单方法律行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单方法律行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单方法律行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u因行使个人权利而实施的单方行为,而该行为仅仅发生个人的权利变动,如无主物先占等u该行为涉及他人权利的发生、变更或消灭等,如授予代理权等 据此,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 双双 方方 法法 律律 行行 为为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的典型形式是合同多多 方方 法法 律律 行行 为为例如设立公司章程、合伙协议又称共同法律行为,它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 一方面,在实施共同法律行为时,当事人所追求的利益是共同的,而在双方法律行为中,当事人的利益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在实施共同法律行为时,共同的意思表示的达成需要多数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并遵循一定的程序,而双方法律行为只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
共同法律行为不同于双方法律行为: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 决决 议议 行行 为为指由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依据法律和章程所作出的决议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决议行为决议行为 决决 议议 行行 为为指由一般的企事业单位依据法律和章程所作出的决议决议行为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决议行为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决议行为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决议行为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决议行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及其内部组织是否需要意思表示一致是否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表决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及其内部组织否是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自然人、法人否是决议行为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决议行为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决议行为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决议行为与一般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 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财财 产产 行行 为为以发生财产上的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此类行为的后果通常是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财产关系的变动身身 份份 行行 为为以发生身份上的法律效果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此类行为通常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身份关系的变动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 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指一方通过履行法律行为规定的义务而给对方某种利益,对方要得到该利益必须为一定给付的法律行为。
有有 偿偿 法法 律律 行行 为为无无 偿偿 法法 律律 行行 为为指一方给付对方某种利益,对方取得该利益时并不需要为对待给付的法律行为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的区分意义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的区分意义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的区分意义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的区分意义:首先在于确定某些法律行为的性质,其次是确定责任轻重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 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指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一旦经对方同意即能产生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诺诺 成成 性性 行行 为为实实 践践 性性 行行 为为又称要物法律行为,是指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以外,尚需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主要区别在于:主要区别在于:主要区别在于:主要区别在于:二者的成立与生效时间是不同的诺成性行为自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达成合意)时即告成立;而对实践性行为而言,在当事人达成合意之后,还必须由当事人交付标的物,该法律行为才能成立第一编 第四章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民法学 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指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方式而实施的法律行为要要 式式 行行 为为不不 要要 式式 行行 为为指当事人实施的法律行为依法并不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当事人可以采取口头方式、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
区别在于:区别在于:区别在于:区别在于:是否应以一定的形式作为法律行为成立或生效的条件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第二节 意思表示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意 思思 表表 示示 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意思的行为在意思表示中:在意思表示中:“意思意思”是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心意图是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心意图“表示表示”是指将此种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的行为是指将此种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的行为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意思表示具有如下特征:意思表示具有如下特征:意思表示具有如下特征:意思表示具有如下特征:u意思表示的表意人具有旨在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意图,该意图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因而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效力u意思表示是一个意思由内到外的表示过程,单纯的停留在内心的主观意思是没有法律意义的u依据意思表示是否符合相应的生效要件,法律赋予其不同的效力,即符合法定生效要件的意思表示可以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而不符合法定生效要件的意思表示发生的法律效果可能与当事人的内心意思不尽一致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内在意思内在意思外在外在表示表示行为意思表示意思目的意思效果意思意思表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意思表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意思表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意思表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客观要件主观要件表示行为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二)意思表示的类型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明示意思表示明示意思表示默示意思表示默示意思表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非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非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采取电子数据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采取电子数据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三)意思表示的效果意思表示的拘束力意思表示一旦发出,即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这种拘束力针对意思表示的发出者和受领人双方意思表示的撤回和撤销意意 思思 表表 示示 的的 撤撤 回回指意思表示在发出以后、到达意思表示的受领人之前,表意人将其意思表示撤回意意 思思 表表 示示 的的 撤撤 销销指意思表示在发出并生效以后,表意人又撤销其意思表示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四)意思表示的解释意思表示解释的概念意意 思思 表表 示示 解解 释释 指在意思表示不清楚、不明确而发生争议的情况下,法院或仲裁机构对意思表示进行的解释意思表示解释的主体是法院和仲裁机构,并非任何机构都可以对意思表示进行解释必须是在当事人对意思表示发生争议时,才有必要进行解释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民法典对意思表示的解释作出了相应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 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无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 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区别这两种解释的意义在于:区别这两种解释的意义在于:区别这两种解释的意义在于:区别这两种解释的意义在于:u是否要考虑对相对人的合理信赖予以保护u是否需要考虑受领人的理解水平不同u词句在意思表示解释中的作用不同第一编 第四章第二节 意思表示民法学意思表示解释的规则u对用语应当按照通常的理解进行解释u整体解释u目的解释u习惯解释u依据诚信原则解释第一编 第四章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民法学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第一编 第四章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民法学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有一般成立要件 和特别成立要件之分。
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即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一般而言,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单方面否定该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一编 第四章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民法学特别要件即基于法律、行政法规的特别规定,需要经过审批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自办理审批之日起才能成立特特 别别 要要 件件一般要件包括:一般要件包括:一般要件包括:一般要件包括:u当事人u意思表示u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内容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指各类民事法律行为依法成立所应当共同具备的条件一一 般般 要要 件件第一编 第四章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民法学(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后,符合法律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能够产生法律上的效力民民 事事 法法 律律 行行 为为 的的 生生 效效条件u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u意思表示真实u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第一编 第四章第四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学第四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一编 第四章第四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学(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特别规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的是否成就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法律行为。
附附 条条 件件 的的 民民 事事 法法 律律 行行 为为 概念第一编 第四章第四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学“民民事事法法律律行行为为可可以以附附条条件件,但但是是按按照照其其性性质质不不得得附附条条件件的的除除外外附附生生效效条条件件的的民民事事法法律律行行为为,自自条条件件成成就就时时生生效效停停止止条条件件或或延延缓缓条条件件或或生生效效条条件件)附附解解除除条条件件的的民民事事法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解除条件或消灭条件)解除条件或消灭条件)”民法典第民法典第158158条条第一编 第四章第四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学特别要件即基于法律、行政法规的特别规定,需要经过审批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自办理审批之日起才能成立特特 别别 要要 件件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主要包括两种情形民事法律行为依其性质不得附条件u婚姻、收养、离婚、认领等身份行为u在性质上要求即时、确定地发生效力,不得处于效力不确定状态的民事法律行为,也不得附条件,如抵销、解除、追认、撤销等行为第一编 第四章第四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