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多(少)一些和多(少)得多的思考.doc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KB
约4页
文档ID:531503734
多(少)一些和多(少)得多的思考.doc_第1页
1/4

关于“多(少)一些”和“多(少)得多”的困惑与思考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关于数的顺序与比较部分,教材在“比大小”活动中,设计了用“多(少)一些”和“多(少)得多”来表示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教师用书”中,就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意图做如下说明:通过整体观察3个鱼缸中鱼的条数,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少)一些”和“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了可以用符号“﹤、﹥、﹦”外,还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教学中,关于“具体情境”的感知,怎样准确用“多(少)一些”和“多(少)得多”来描述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数感积累太少,教师教起来觉得太过于抽象,不具有操作性,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在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开放性题目:66比( )大一些,比( )大得多12比( )小一些,比( )小得多46与( )差不多,与( )差得多在这样的题目中,到底填写怎样的数,更合适?“多(少)一些”、“多(少)得多”、 “差不多”、“差得多”,使用这些词来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有没有一定的标准?具体的数值是多少? 教学中出现了困惑,一查阅资料,发现有同样困惑的老师不在少数。

有老师这样写道:“在查阅了资料之后,我这样教学它们的含义:“多一些”就是多的部分在数量10以下;“多得多”多的部分数量在10或者10以上;以此类推 “少一些” “少得多”的含义可惜,文中未注明查阅的是什么资料,可参考性无从考究,而且以“10”为分界线,有失绝对如50和0相比,50比0多得多但是,如果将10050和10000相比,同样相差50,可是,相对于10000这样大的基数而言,差别就显得很小,用“多(少)一些”来描述两数的关系更合适也就是说,究竟是“多(少)一些”还是“多(少)得多”,取决于选取的参照物,标准不同,则结果不同另一位教北师大版教材的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所有练习题分析,得出结论:书中普遍将相差一半左右或者以上作为“多(少)得多”的分界,其他则归为“多(少)一些”也有专家这样说:“多(少)一些”和“多(少)得多”,都属于经验用语,如果加上环境或者语气,可能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宜用具体的数值来标示这类极不确定的表达在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情况下,这些表达也不宜放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教学可能是教材编写者认为这类表达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挺有用,故作为有用的知识放在小学数学课本中。

但是,有些只是需要通过课堂或者教学来传承,有些知识则不必放在课堂教学中而“多(少)一些”和“多(少)得多”这些知识,更多的是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表达中去感受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综观以上老师和专家的意见,虽然两位老师定的标准都未必妥当,但是,从量上看,其“标准”都渗透着“多(少)得多”比 “多(少)一些”一定多具体到教学中怎么界定,结合教材,分析如下:人教版中的例题情境图是这样的:有三个鱼缸,分别养着红、花、黑三种颜色的金鱼,红金鱼48条,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女同学说:“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男同学说:“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问还可以怎么说?“做一做”情境图是这样的:有四种玫瑰花,其中红色31枝,黄色25枝,白色78枝,粉色15枝题目要求是开放性的,如:根据玫瑰的枝数,用“多(少)得多”和 “多(少)一些”各说一句话北师大版教材的情境图是这样的:池塘中有鸭42只,鹅34只,池塘边鸡85只男同学说:“鸡比鹅多得多”女同学说:“鸭比鹅多一些”问还可以怎么说?附在例题之后的“想一想”中出示了跑步的男生有86人,跳远的女生比跑步的男生少得多,跳绳的女生比跑步的男生少一些然后根据要求完成此表格:88人12人76人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画0)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画√)。

结合两个版本教材分析,例题中为什么只出现“红、黑、花金鱼”和“鸡、鸭、鹅”这样的三个量?教材的编写意图到底应该怎样灵活领会呢?既然两个量比较无同一标准,那三个量中莫非有一种好的比较办法?例题中是不是也渗透着“多(少)得多”比 “多(少)一些”一定多?人教版例题中红金鱼48条,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红、黑金鱼相差38条,花、黑金鱼相差5条,相比38条比5条多,也就是红、黑金鱼相差的数量较多,花、黑金鱼相差的数量较少,因此,女同学说:“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男同学说:“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当然,还可以这样表达——女同学说:“黑金鱼比红金鱼少得多”,男同学说:“花金鱼比黑金鱼多一些”同样的方法:北师大版例题中,鸡和鹅相差51只,鸭和鹅相差8只,51只比8只多,说明鸡鹅相差的数量多,鸭鹅相差的数量少,因此鸡鹅之间用了“多得多”,鸭鹅之间用了“多一些”综上所述,我发现两个例题都是其中的两个量与第三个量比较,人教版中黑金鱼是第三个量,北师大版中鹅是第三个量,当其余两个量与第三个量相差较多时,就用“多(少)得多”,相差较少时,就用“多(少)一些”它说明“多(少)得多”比 “多(少)一些”一定多。

总之,作为教师,教材还是要教的研读教材,横向比较,发现其蕴含的深意,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我认为,“多(少)一些”和“多(少)得多”都不是精确的数学语言,它们具有相对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模糊的,只能提供大致的比较教材和教师用书中都未出现明确的含义只要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和选项,判断出结果的大致范围,就可以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