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 语言文字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项,又是文化的载体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p288)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涎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语言,人类才可以相互交流,才可以进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化”的人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语言习俗,比如汉语中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习俗 不同的语言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语言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会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朋影响文化不仅对语音有影响(北京话),对语法有影响,尤其对词汇的影响最为明显,更为直接,词汇常常会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皇帝、宰相、状元的消失,人民代表、社会主义、马克思等词汇的出现)。
因此,我们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它文化事类的发展 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p289)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语言可以传达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播,文化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和长期存在 没有语言文字,文化难以长久保持如果没有汉字,我们就看不到古代的典籍为什么说语言促进其他文化事项的发展?(289)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其它文化事项的产生和发展如人类的生产经验是世代发展的,这种发展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靠语言的世代传承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生产经验的积累要少得多,发展要慢得多农书、历法) 再如,语言的发展对人的思维和各种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文学作品、哲学思想)比如汉语方言众多,这对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曲艺的形成、发展和极大丰富提供了条件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事类)?(289) 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其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的产生,一个是人类已具有创造工具的能力 使用语言和制造工具,使人脱离了动物性而具有了文化属性在产生文字以前,人类已经有了记录思想的需要,并创造了契刻记事、结绳记事等方法。
当人类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以后,日常生活中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时,结绳记事等方法已不敷使用,于是有了创造文字的需要由此我们知道,文字的产生是在人类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之后的产物也就是人类社会现有文化,在有文字) 有了文字,人类才有书面的历史记录,从此以后的历史时期称为“有史时期”,在此之前是“史前”时期文化的不断发展又对文字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文字的不断发展如秦代统一天下以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废除六国文字中与秦文不合的字体;近代文化史上为了与西方文化接轨,又提出了许多的汉字改革方案,这都是文化对文字的直接影响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文字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各民族都会依据本民族的文字特点形成许多的文化事象如汉民族特有的字谜游戏和姓氏避讳中的缺笔避讳;根据汉字二维构形的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这些由文字直接衍生的文化事象,使文字成为整个文化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有什么重要作用?290)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离开了文字,许多文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例如,历代古书的失传非常严重,孔子研究六部古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在战国时代失传了,于是“六经”变成了“五经”,我们今天已无法系统了解《乐》的内容,这说明文字记载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文字对文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文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文字的记载使文化交流更为便利,使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得以更快的发展 文字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文字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上文字记录语言,使语言有了书面语这种存在形式,这对语言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把口语记载下来,词汇才能逐渐积累,日益丰富;文辞才能仔细斟酌,反复推敲;语言才能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华美抒发消极情绪的好方法是把它写下来),二、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1.中国境内的语言 我国有许多民族,民族通常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为什么?(290) 因为语言的变化比较缓慢,当民族的其它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而且,语言能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特点,积淀民族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承、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呢,民族对语言也有强烈的制约作用,民族的发展变化常会影响语言的演变方向我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至少有80多种,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它们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比如: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北部语群藏语支,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在中国的各民族中,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方言,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普通话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中国境内的文字 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24个民族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由于有的少数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因此24个少数民族现在使用的文字有30多种 汉字又具有表意的性质特点,所以从古到今,汉字一直被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一政策? 政策: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原因:民族语言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语文平等对于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也仍是今后民族语文工作的方向三、汉字汉语的特点,1.汉语的特点 世界语言大约有5000种左右,但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与世界上的其它语言类型相比,汉语具有自己的特点 特点一、汉语的词汇在句子中,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特点二、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 特点三、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 比如: 静 净 境 竞 竟 镜,,2.汉字的特点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内部调整 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形声造字法,一半表示词语义类,一半表示词语读音,成为汉字主要的造字方法。
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汉字的特点? 特点一、汉字是表意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类: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这种分类是从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是语义还是语音来确定的 特点二、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又往往代表一个语素 特点三、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四、汉语汉字的传播,1.汉语汉字在境内的传播 我们先来谈汉语的传播 汉语共同语一直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共同语的口语随着各个朝代政治文化中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 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我们接下来谈汉字的传播 汉字是汉族文化的主要载体,随着汉民族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迁徙,汉字向四周传播,成为中国三大流域的文字 汉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在楷书汉字影响下创制了本民族文字仿造汉字的少数民族文字可分两类: 一、字形结构虽受汉字影响,但有自己的特点,借用汉字不太多。
属于这一类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女真文等 二、大量使用音读汉字和训读汉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语言,也用形声或其它方法创制表达本民族语词的新字方块壮字、方块白字和方块瑶字,都属于这一类2.汉字汉语在境外的传播 在公元前或公元一世纪,汉字逐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岛,南至越南,东至日本 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致有“域外方言”之称日、朝、越都有大量的汉语借词 例如,日本直到明治维新前夕,很多与西方有关的表示新概念的词语,还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如魏源的《海国图志》中的一些词语:“铁路”、“新闻”、“公司”、“国会”等都在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越南语约90%的词汇来源于汉语朝鲜人直接学习用汉字写成的《四书》、《五经》后来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仿照汉字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 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断,形成片假名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这样,日本文字就变成了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 朝鲜创制了谚文,谚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19世纪后期,汉字谚文混合体成为正式文字,汉字写词根,谚文写词尾。
越南创造了字喃,字喃一部分借用汉字,一部分是使用汉字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新造的字近代,随着中国政治科技的落后,西方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汉字汉语在海外的影响受到很大冲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限制汉字的使用,减少汉字数目、简化汉字笔画、改进假名字母,使日文从汉字中间夹用少数假名,变为假名中间夹用少数汉字 朝鲜半岛解放后,分成了南北两部,南部的韩国一直沿用汉字,但因中韩之间没有来往关系,韩国的许多科技名词、经济名词都从日语和英语中吸收;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1948年开始废止了汉字1884年法国占领了越南,规定机关和学校学习和使用法语,法文被规定为殖民地各行政机构的正式的行政用文字,汉字汉语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1945年越南抗法斗争胜利,越南推行在拉丁字母基础上创造的拼音文字――国语字,汉字的地位被国语字替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汉字汉语汉文化的热潮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一、语言观念 中国的语言观念包括哪些方面?(p299) 中国人的语言观念,概括地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项的看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讨论等;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的不断探索等。
1.语言崇拜 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