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糖代谢有氧分解》ppt课件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02MB
约59页
文档ID:78583593
《糖代谢有氧分解》ppt课件_第1页
1/59

第八章 糖代谢-有氧分解 Aerobic Oxidation of Carbohydrates,糖的有氧分解概念,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出许多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部位:胞液及线粒体,一、有氧分解的反应过程,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G(Gn),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乙酰CoA,,,,,,,H2O,[O],,ATP,ADP,TCA循环,胞液,线粒体,(一)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二阶段),总反应式: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乙酰CoA,丙酮酸,SCoA,(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酶 辅助因子 E1:丙酮酸脱氢酶 TPP 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硫辛酸 HSCoA 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FAD, NAD+,,Vitamin B1(Thiamine,硫胺素)的活性形式:焦磷酸硫胺素(TPP),是酮酸氧化脱羧酶和转酮醇酶的辅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辅助因子介绍:,硫辛酸氧化型和还原型结构以及E2分子上的赖氨酸残基结合。

硫辛酸起转移酰基和传递氢的作用,硫辛酸(lipoic acid),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除了参与HS~CoA外,还是酰基载体蛋白(ACP)的组成部分 HS~CoA和 ACP都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参与酰基转移作用泛酸,-巯基乙胺,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辅酶A (Coenzyme A ,CoA, HS~CoA)组成,,Vitamin B2 两种辅基形式: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它们构成一类黄素酶的辅基,起递氢作用异咯嗪,核醇,,,,,,,CO2,,CoASH,,NAD+,NADH+H+,5. NADH+H+的生成,1. -羟乙基-TPP的生成,2.乙酰硫辛酰胺的生成,3.乙酰CoA的生成,4. 硫辛酰胺的生成,,4、反应过程,反应特点,反应部位:线粒体 反应性质 :氧化脱羧,产物为NADH+H+ 、CO2 和CH3CO~SCoA;不可逆反应(Go´=-39.5kJ/mol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三个酶和五个辅助因子(TPP、LA、HS~CoA、FAD、NAD+),连续催化,没有游离的中间产物,无副反应,该复合体活性受到调节二)三羧酸循环(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也称为柠檬酸循环,又称为Krebs循环 反应部位:线粒体 总反应: CH3CO~SCoA + 3NAD+ + FAD + GDP + Pi + 2H2O  2CO2 + 3NADH + 3H+ + FADH2 + HSCoA + GTP,,,,,,,,,NADH+H+,NAD+,,NAD+,NADH+H+,GTP,GDP+Pi,FAD,,FADH2,NADH+H+,NAD+,,⑧,①,②,③,④,⑤,⑥,⑦,②,,,,,,,,,,,①柠檬酸合酶,②顺乌头酸酶,③异柠檬酸脱氢酶,④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⑤琥珀酰CoA合成酶,⑥琥珀酸脱氢酶,⑦延胡索酸酶,⑧苹果酸脱氢酶,,4、反应过程,-酮戊二酸脱氢酶系—调节酶,-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与丙酮酸脱氢酶系相似, 即由-酮戊二酸脱氢酶E1、琥珀酰转移酶E2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以及6种辅因子, TPP、硫辛酸、FAD、NAD+、CoA和Mg2+ 组成,但是在酶的结构和功能上则有些差别。

5、TCA小结,TCA部位: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的要点: 消耗一分子乙酰CoA, 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 1分子GTP 关键酶: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6.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 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为其它生物合成提供前体分子; 为呼吸链提供H+ + e,最终产生大量的ATP,1、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的途径: H+ + e 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H2O 的同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ATP二、 糖有氧分解生成的ATP,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2、葡萄糖有氧分解生成的ATP计算,3、有氧分解的产能效率,葡萄糖体外燃烧:,C6H12O6+ 6O2,,6CO2 + 6H2O + 能(2840kJ/mol),葡萄糖体内氧化总反应:,C6H12O6 + 38ADP + 38Pi + 6O2,,38ATP + 6CO2 + 44H2O,38ATP= 30.5  38 = 1159kJ/mol 产能效率= 40%,三、有氧分解的调节,关键酶,,① 酵解途径: 6-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 己糖激酶,②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③ 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1.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⑴ 别构调节,别构抑制剂:乙酰CoA; NADH; ATP 别构激活剂:AMP; ADP; NAD+ 乙酰CoA/HSCoA或 NADH/NAD+时,其活性受到抑制。

2) 共价修饰 被丙酮酸脱氢酶激酶磷酸化而失去活性;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去磷酸化而恢复活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调节,异柠檬酸 脱氢酶,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 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Ca2+,① ATP、ADP的影响,② 产物堆积引起抑制,③ 循环中后续反应中间产物别位反馈抑制前面反应中的酶,④ 其他,如Ca2+可激活许多酶,2. 三羧酸循环的调节,有氧分解的调节特点,⑴ 有氧分解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 ⑵ ATP/ADP或ATP/AMP比值全程调节,其中 ATP/AMP调节作用更大 ⑶ 氧化磷酸化、三羧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第八章 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概念,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细胞定位:胞 液,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生成磷酸戊糖,NADPH+H+及CO2,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二阶段则是非氧化反应 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6-磷酸葡萄糖酸,5-磷酸核酮糖,,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1. 磷酸戊糖生成,5-磷酸核糖,同分异构酶,内酯酶,每3分子6-磷酸葡萄糖同时参与反应,在一系列反应中,通过3C、4C、6C、7C等演变阶段,最终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可进入酵解途径因此,磷酸戊糖途径也称磷酸戊糖旁路(pentose phosphate bypass )2. 基团转移反应(非氧化反应阶段),5-磷酸核酮糖(C5) ×3,5-磷酸核糖 C5,,基团转移反应,转酮醇酶,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 3-磷酸甘油醛 7-磷酸景天糖,transaldolase,7-磷酸景天糖 3-磷酸甘油醛 4-磷酸赤藓糖 6-磷酸果糖,转醛醇酶,转酮醇酶,5-磷酸木酮糖 4-磷酸赤藓糖 3-磷酸甘油醛 6-磷酸果糖,磷酸戊糖途径小结,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二、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此酶为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的高低决定6-磷酸葡萄糖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的流量此酶活性主要受NADPH/NADP+比值的影响,比值升高则被抑制,降低则被激活另外NADPH对该酶有强烈抑制作用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一)为核苷酸的生成提供核糖 (二)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NADPH参与体内的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或生物转化有关 NADPH可维持GSH的还原性,2G-SH G-S-S-G,,,,NADP+ NADPH+H+,A AH2,第八章 糖代谢-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动物体内的 糖类大部分转变成脂肪后储存于脂肪组织内,只有一小部分以糖原形式储存 肝糖原70-100g 变动较大 糖原→G 糖 原 运到各组织利用 肌糖原180-300g 供肌肉收缩的需要 糖原的生物学意义:储存能量,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糖原以颗粒状存在于细胞浆中(10-40nm),大颗粒含约12万个葡萄糖,机体储存的糖原作为能量大约可供机体12小时的需要。

一、糖原的合成—由G合成糖原,1、G→ G-6-P → G-1-P 己糖激酶 变位酶 G G-6-P G-1-P ATP ADP 2、二磷酸尿苷Glucose(UDPG)的生成(活化) 磷酸尿苷酰转移酶 G-1-P+UTP G-P-P-尿苷+PPi,,,,,3、1,4-糖苷键G聚合物的生成 在有少量糖原(引物)的 非还原性末端接上一个G残基,形成一个新的α-1,4糖苷键 4、糖原的生成 在糖原分支酶的催化下,将6-7个G残基短链转移到临近的糖链上,以α-1,6糖苷键连接成分支 整个糖原分子具有很多分支,糖原分支的增加可增加糖原的溶解度,也增加了许多非还原性末端,这些非还原性末端正是糖原合成酶,磷酸化酶的作用位点糖原的合成,引物上每接上一个G要消耗2分子ATP,,,引物,糖原合成酶,糖原分支酶,葡萄糖 6磷酸果糖,G-1-P,UDP葡萄糖,大分子葡萄糖聚合物,糖原,,,,,引物,,ATP,UTP,P.P,,UDP,,,,ATP,ADP,,二、糖原的分解-糖原分解为G的过程(共3步),磷酸化酶 变位酶 糖原+nPi n 1-P葡萄糖 n 6-P葡萄糖 转移酶 G-6-P 磷酸酶 (只存在肝中) 葡萄糖 肝是生成血糖的主要部位 脑和骨骼肌无G-6-P磷酸酶,GP不透过细胞,所以这些组织能保持G-6-P不外流,以备活动需要。

三、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的调节,主要调节酶 糖原 合成:糖原合成酶 分解:糖原磷酸化酶 受磷酸化或去磷酸化的共价修饰调节和别构效应调节,糖原合成酶与糖原磷酸化酶的共价修饰调节,两酶修饰情况相似,但结果正好相反,两者之间当有一种被激活时,另一种被抑制,两者不会同时都处于激活状态,说明糖原的合成与其降解是密切协调的 糖原合成酶也可通过别构调节,6磷酸葡萄糖是激活剂 糖原磷酸化酶-AMP是激活剂,活性 2ATP 蛋白激酶 2ADP 无活性 糖原合成酶a 糖原合成酶b(磷酸化) Pi 磷酸蛋白磷酸酶 H2O H2O 磷酸化酶磷酸酶 Pi 糖原磷酸化酶a 磷酸化酶b (脱磷酸) ADP 磷酸化酶激酶 ATP,,,,,,,,,四、糖异生作用和Cori循环,糖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合成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之 糖异生的三种主要原料:乳酸(→丙酮酸),甘油(→磷酸甘油→磷酸二羟丙酮)和生糖AA(TCA,EMP的中间代谢物) 糖异生的部位:哺乳动物的肝中 糖异生的途径: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过程,因EMP途径中大多催化反应是可逆的,只有三处激酶催化反应是不可逆的,,糖异生的途径(EMP途径不可逆处),G G-6-P F-6-P 1,6-FDP,ATP ADP ATP ADP,Pi H2O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