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三节 文学形式与美的创造,一、内容与形式之争 二、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 三、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与内容,“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朱光潜,一、内容与形式之争,(一)两种相反的观念和理论 立足于内容谈形式 传统文论:“文以载道”,“言之有物” 西欧古典文论:“再现”说,“表现”说 立足于形式本身谈形式 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 英美“新批评”派,文以载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周敦颐) “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 (朱熹 ),文学、艺术与模仿: “与真理隔了三层”,“神制造了一个本质的床,真正的床神从未造过两个以上这样的床,以后也不会再造新的了,因此是床的自然制造者自然的床以及所有其他自然的事物都是神的创造木匠是所有特定床的制造者……画家则是神与木匠所造东西的摹仿者 “我们把与自然隔着两层的作品的制作者称为摹仿者悲剧诗人既然是摹仿者,那他就像所有其他摹仿者一样,自然而然地与国王或真实相隔三层 ——《理想国》,,再现说,古希腊“摹仿” 镜子说 新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再现”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它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地直接复现或对自然地模仿”的朴素观念再现说,“忠实于生活的现实性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度,在全部赤裸和真实中来再现生活” “现实的美是完全的美.但是可惜它并不总是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海是美的,当我们眺望海的时候,并不觉得它在美学方面有什么不满人意的地方;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住在海滨,许多人终生没见海的机会;但他们也想要欣赏欣赏海,于是就出现了描绘海的图画自然,看海本身比看图画好得多.但是,当一个人得不到最好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以较差的为满足,得不到原物的时候,就以代替物为满足。
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康德《判断力批判》,“形式” “许多鸟类(鹦鹉、蜂鸟、天堂鸟),不少的海洋贝类自身是美的,这些美不应归于任何按照概念在其目的上被规定了的对象,而是自由地自身使人喜欢的所以希腊式的(这几个字原文为法文)线描,用于镶嵌或糊墙纸的卷叶饰等等,自身并没有什么含义:它们不表现什么,不表示任何在某个确定概念之下的客体,并且是自由的美”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至宏壮之对象,汗德虽谓之无形式,然之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就艺术之种类言之,则建筑、雕刻、音乐之美之存于形式,固不俟论,即图画、诗歌之兼美存于材质之意义者,亦以此等材质之适于唤起美情故,之适于唤起美情,故亦得视为一种之形式焉”瓦莱里:“除了形式一切皆无”,“当我接近最佳状态时,我让‘内容’服从‘形式’——我永远倾向于为了后者而牺牲前者”, “(诗人)他的任务是创造与实际事物无关的一个世界或一种秩序,一种体制探索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效果,或者毋宁说是词语的各种联想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效果总之,这是对于由语言所支配的整个感觉领域的探索”。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性”,“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文学史家就是这样无所不用,诸如个人生活、心理学、政治哲学,无一例外,这样便凑成一堆雕虫小技,而不是文学科学,仿佛他们已经忘记,每一种对象都分别属于一门科学,如哲学史、文化史、心理学等等,而这些科学自然也可以使用文学现象作为不完善的二流材料 ——罗曼·雅各布森《现代俄罗斯诗歌》,六要素、六功能,说话者 → 情感功能 受话者 → 意动功能 语境 → 指称功能 信息 → 审美功能 接触 → 交际功能 代码 → 无语言功能,王国维《人间词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一、内容与形式之争,(二)有机论 —— 第三种立场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 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 形式创造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没有形式的内容,不过是一种没有具体存在的不真实的抽象物;因为当内容是由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时,它已经是另外一种正在被表达的不同的东西了。
诗,必须作为一个被理解的整体来理解形式和内容之间不可能存在矛盾……因为它们失去了对方都不可能存在,而抽象对双方来讲都是致命的伤害” ——H.奥斯本 “没有美的形式,不会有美的思想反之,没有美的思想,亦不会有美的形式正象要从肉体上抽出组织肉体的各种性质,除非把他归之空的抽象,即把他破坏,是不能的同样要使内容从形式分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内容要有形式才能存在的”——福楼拜,朱光潜,在完成的作品中,内容如人体,形式如人形,无体不成形,无形不成体,内容与形式不能分开,犹如体与形不能分开形式未成就时,内容也就没有完全成就;内容完全成就,就等于说,它有了形式;也就等于说,它被表现了所谓“表现”就是艺术的完成;所谓“内容”就是作品里面所说的话;所谓“形式”就是那话说出来的方式这里所谓“话”指作者心中想着要说的,是思想情感语文的化合体,先在心中成就,然后用笔记录下来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内容所以成为内容是由于它包含有成熟的形式在内” (黑格尔:《小逻辑》 ) 形式与内容不可分: 形式创造包含着内容塑造的因素,形式积极作用于内容;内容创造过程也蕴含着对形式的选择。
二)有机理论,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两个实体,活在一起,如钱谷融所言,我们接触到一篇作品的形式,自然也就接触到了它的内容,而我们要知道一篇作品的全盘内容,也非接受它的整个形式不可 ——钱谷融:《形式与内容》,一、内容与形式之争,小结:“生死攸关”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 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 形式创造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形式”,Form(英文) 词源 拉丁文: Forma 希腊文: 可见的形式 抽象的形式,“形式”的不同含义,作品各个部分的一种安排(整体/部分); 直接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形式/内容); 一个对象的界限或轮廓 (形式/材料);,教材关于“艺术形式”的界定 :,艺术形式乃形式创造之产物; 它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是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现; 是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 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文学理论教程》第179页,形式与内容,“一般说来,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者在修辞学上的用法,‘形式’指语词的构成因素,如音韵、格律、措辞、比喻等;‘内容’指作品的寓意或训诫”(韦勒克《20世纪文学批评中的形式和结构的概念》) 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体裁、风格、音韵、节奏、叙事语调、表现技巧……) 内容:经加工、塑造而成的题材(主题、任务、环境、情节、情景……),一、文学与艺术形式,小结:“生死攸关”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式的内容 形式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 形式创造是建立在形式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内容形式化 文学创造过程中内容转化为形式的过程。
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作家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话语,把在艺术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外化或物化为艺术文本 作品: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如黑格尔所说 形式是为内容所召唤而来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 形式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如别林斯基所说,黑格尔,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 ——黑格尔:《美学》,对文学作品而言,“它的形式对它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它自己所特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内容形式化” 在文学创造中,当内容显化成形式并为作家组织起来的时候,内容就“消逝、消失在它里面,整个儿渗透在它里面”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形式内容化 形式创造具有塑造内容或者帮助其生成的作用 文学创造之初,形式创造已经开始匈牙利现代艺术理论家巴拉兹曾说 形式的生成作用使内容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巴拉兹,(作家)“观察整个生活现实,不过只是从他们的那种艺术形式的观点来观察,这种艺术形式已成为他们表现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巴拉兹:《电影美学》,废名 《街头》,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驶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小结 形式创造 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 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 艺术形式 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 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 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三、形式美问题,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 “有意味的形式”,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克莱夫·贝尔 Clive Bell,1881—196464,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曹操的白脸脸谱是奸诈的象征 关云长的红脸脸谱是忠义的象征,有意味的形式:,教材指出: “形式”是“有意味”的,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人类的审美情感。
当它们从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疏离了,然而由于它们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或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依然能够给人们以有一位的审美感受,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本章小结,思考问题,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一段话作出评述: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语),思考问题,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对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思考问题,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8.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