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91MB
约112页
文档ID:21052290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_第1页
1/112

俄国文学在19世纪崛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西方文学史以至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种丰硕成果是在俄国独特的文化环境中收获的第五节——俄国文学,,从地理环境看,俄国横跨欧亚大陆,西部和东欧各国接壤,东部和西亚、东亚各国接壤,文化中心在俄国的欧洲部分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俄国的文化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与西欧相比,由于俄国长期受到蒙古人和突厥人的统治和侵扰,加之中欧喀尔巴阡山脉在俄国和西欧之间形成的屏障,使俄国与西欧好几个世纪没有任何联系,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具有东方专制主义的特点与亚洲相比,由于西伯利亚的荒芜和少数民族的敌视,使俄国与亚洲相隔绝,俄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东欧部分,这使它更易于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更多地具有西方民主主义的特点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夹击下,俄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1.文化品格:宗教热忱;反思精神;忏悔意识,1.文化品格,俄罗斯人信奉东正教,在19世纪沙皇俄国把东正教奉为国教,称俄罗斯正教东正教自认是基督教的“正统”派别,这种强调“正宗”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它同基督教的另外两大派相比,显得古老而保守俄国东正教的信徒是广大农民,农奴制是俄国正教的基础。

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俄罗斯人的罪孽意识、顺从性格、择善和崇拜神皆源于宗教宗教的影响和19世纪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俄国民族文化心理表现为顺从与反抗,崇拜神与崇拜人的二重矛盾组合宗教文化形成了俄罗斯文化品格第一是宗教热忱,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执著追求理想,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这种理想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源于宗教热忱,并反映在文学中例如十二月党人的武装起义,当起义被镇压后,他们有的英勇就义,有的流放西伯利亚,有的服苦役或服兵役但他们反对专制,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精神却与宗教热忱相联系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是俄罗斯优秀的贵族妇女,为了崇高的爱情,以大无畏的气概随同自己的丈夫一道流放西伯利亚,表现了宗教的殉道精神,奉献自己的一切十二月党人奥陀耶夫斯基在《玛尼·沃尔康卡雅》一诗中歌颂了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沃尔康卡雅是一位将军的女儿,她嫁给了十二月党人沃尔康斯基,1826年丈夫流放西伯利亚时,她随同前往诗中写道:“忽然戴着桂冠的一群天使从天而降,/笑着飞向世界的受苦者/先用天国的氤氲,/吹散了地界的阴惨/发布了幸福的预告:/大地的女儿们已到来,/带着安慰的微笑,带给囚徒,/内心的宁静和情爱 这里,诗中的“天使”、“世界的受苦者”、“天国”、“地界”、“预告”、“囚徒”等字眼,都是宗教语言,说明诗人是以宗教热忱来比喻和歌颂十二月党人妻子的爱情的。

又如十二月党人别士土舍夫的中篇小说《罗曼和奥尔加》(1823)描写了一个古老的共和国的民主风尚,把主人公写成维护民主权力的英雄,他们英勇作战,不屈不挠书中写俄罗斯大公宴请全体市民,“富人旁边坐着穷人,贵族身边是平民,异教徒与正教徒坐在一块大家混在一起,洋溢着兄弟情谊和友爱”以宗教热忱来歌颂自由、民主和理想甚至在无产阶级文学中也表现了这种由宗教热忱转化的理想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突出的例子是高尔基的《母亲》《母亲》中,革命的理想是和基督教的“真理”等同的巴维尔参加地下斗争后,在室内贴了一张基督复活的画像,这很像东正教徒的圣像崇拜农民出身的革命者雷宾带着革命传单和《圣经》去乡下宣传革命真理母亲在巴维尔被捕后,用“基督的真理”,为“十字架殉难”的字眼去鼓动人们的斗争精神她自己参加革命的激情,主要来自这种宗教热忱《怎么办?》中的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放弃贵族生活,吃黑面包,睡钉满小钉的床,和旧礼仪派的自虐、吃苦精神、禁欲主义十分相似凡此种种,都说明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品格理想主义、自我牺牲、奋斗激情都与宗教热忱相联系第二是反思精神,俄罗斯民族擅长思考抽象问题,关注社会性问题的特点皆源于反思精神,并在文学中反映出来。

例如托尔斯泰小说中常有对人生意义,善恶问题,灵肉问题,上帝存在的问题的怀疑和思索,赫尔岑的《谁之罪?》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仅就书名就反映出俄国人对社会性问题的反思和关注,以至这两部小说的书名成了划分19世纪俄国前期文学阶段的标志,表明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和主题俄国文学自《谁之罪?》始,形成了政论小说和社会问题小说的传统《谁之罪?》提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教育、家庭、婚姻、妇女地位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等问题,对俄国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作了激烈的批判《怎么办?》同样提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理想制度、未来社会的设想、国民教育、新人培养的途径,妇女解放的道路和家庭结构变革的方向等,对传统文化作了反思和批判,是一部典型的社会政论小说如果把俄国和西欧、中国文化品格相比较,就更容易看出俄国人对社会性问题反思的特点西欧文化重视生命价值,在作品中发掘个性的意识和人类原始生命的激情中国文化重视人伦关系,在作品中表现人伦关系的冲突与协调俄国文化重视社会性问题,在作品中探索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俄罗斯人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关注,表现出这个民族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显示出深沉厚重的底蕴这种反思,是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对人生道路的苦苦思索,由此使俄罗斯人具有一种忧郁气质,在文学中则表现出一种忧郁的基调和淡淡的哀愁。

第三是忏悔意识,俄罗斯人在外族侵扰,专制压迫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历经苦难,他们在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求得心灵的平衡,形成深重的罪孽意识他们深感自己有罪,极其注重忏悔,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肯定灵魂,否定肉体忏悔意识也是俄罗斯民族的一种文化品格,并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和忏悔贵族形象都体现了浓重的忏悔意识,他们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肯定精神,否定物欲特别突出的例子是托尔斯泰本人的终身忏悔和笔下的忏悔贵族的塑造在民族文化中,忏悔意识还表现为热爱苦难和自虐的特点也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俄罗斯人深感罪孽,在忏悔中告罪、服罪,顺从命运,热爱苦难从普希金开始,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主题便是对俄罗斯民族苦难意识的肯定和歌颂,这些小人物龟缩在自己生活的狭小天地中,活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甘愿以痛苦磨练自己,而不愿对自己的处境有丝毫改变内心稍有邪念,便夜不能寐,神经高度紧张,通过内心忏悔或向神父忏悔达到恢复内心的平静除了忏悔以外,就是用自虐的方式折磨自己,通过痛苦来减轻罪孽,达到忏悔的目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病态小人物就具有这种自虐的忏悔特点在文学中,俄罗斯民族的忏悔意识主要是用心理分析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从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开始,俄国文学就注重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冲突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就是突出的例子他在塑造忏悔贵族和其他人物的忏悔心理时,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双重人格和内心的矛盾冲突2.现实主义文艺理论,19世纪俄国出现了三大文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简称别车杜他们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从革命民主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总结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经验,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自然派”相联系,推动了俄国文学的发展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毕生以文艺批评活动反对沙皇农奴制度他写了1000多篇评论文章,主要论文有:《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艺术的概念》(1841)、《论普希金》(1845)、《致果戈理的信》(1847)和《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1848)等别林斯基主要文艺观点有5点:一是关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忠于现实的创造,艺术是真实的再现二是关于文学创作思维的特点,首次提出艺术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著名论断三是关于作品的艺术性标准,主张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既反对只重形式的纯艺术,也反对抽象说教的教诲诗。

四是关于文学的民族特色问题,认为忠实描写生活的作品就具有民族性,文学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一个民族的思想方式上,只有既是世界性的,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民族性的文学五是关于文学批评理论,提出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只是历史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只是美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都是片面的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作家在美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的传统,坚持捍卫文学中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原则主要文论有《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主要文艺观点有两点:一是坚持唯物主义美学观,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二是强调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艺术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现现实”,“说明生活”,“对生活下判断”,“文艺应当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俄国文学批评家、政论家在文学观、美学观上,坚持并发展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战斗传统和唯物主义美学原则主要文论有《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黑暗的王国》,《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主要文艺观点有3点:一是坚持文学应反映生活,解释生活二是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原则。

指出真实性和人民性不可分割人民性是衡量作品价值和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三是创立“现实的批评”这一文学批评原则,强调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依据,从作品出发,揭示出寓于形象中的内在意义在19世纪,俄国文坛先后出现了一批进步刊物,俄国文学家、文论家以这些刊物为文学园地和宣传喉舌,发表作品,宣传文学主张和革命真理主要刊物有《现代人》(1836-1866),彼得堡出版,创办人是普希金,1847年以后由涅克拉索夫发行,别林斯基为刊物拟定了抨击专制,宣传革命民主主义和自然派作品的方针另一个重要刊物是《祖国纪事》(1839-1884),彼得堡出版,前期由克拉耶夫发行,别林斯基主持评论栏撰稿人有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发行人思想保守,反对别林斯基的革命宣传,别林斯基为了贯彻自己的文学主张,在杂志社不断与发行人和保守势力斗争,积极宣传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1868年刊物由涅克拉索夫接管,1884年被查封历史片《别林斯基》(导演:阔金采夫,主演:库利采夫)记录了别林斯基在《祖国纪事》和《现代人》杂志的工作这是一部早期黑白片,充满思想的激情通过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活动,把当时俄国的著名作家赫尔岑、果戈理、涅克拉索夫、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等再现于影片。

视频:别林斯基在祖国纪事杂志,,别林斯基反沙皇反农奴制的思想立场,集中体现在著名的《致果戈理的信》中他在信里批评果戈理的新封建主义,质问果戈理:“你,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怎么能捍卫这样可恶的制度?”这封信成了整个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社会解放运动的宣言视频: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信,4.主要作家,19世纪前期,俄国主要现实主义作家有果戈理、赫尔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Herzen,1812-1870)俄国作家、政论家、哲学家、革命活动家自幼受十二月党人起义影响,发誓要为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曾两次被流放,与别林斯基一起,主张俄国走革命的道路创办文艺丛刊《北极星》和《钟声》报,宣传革命思想,促进了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赫尔岑的政论代表作是著名的《往事与随想》(1852-1668),这是一部包含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和杂感的巨型回忆录,反映俄国19世纪前半期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在俄国以至世界自传体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赫尔岑属于俄国自然派作家,文学创作贯穿反农奴制的主题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谁之罪?》(1841-1846),开创了俄国文学中的政论小说的传统。

小说通过三个出身不同的青年爱情悲剧思索俄国的命运,塑造了多余人形象别里托夫赫尔岑的《谁之罪?》,赫尔岑,————————————————,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赫尔岑(1812-1870)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谁之罪?》(1845-1847)也以描写“多余人”而著称 贫寒的大学毕业生克鲁采费斯基到一个退伍将军家当教师,与将军的私生女柳邦卡由恋爱而结婚但不料,贵族青年别里托夫闯进了他们的生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