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7803895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科学论坛 2010/2498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陈明远在阅读清朝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文艺作品、 文献资料时, 我们经常遇到 “银两、 大洋、 银圆、 银角子、 银毫子、 铜元” 这些现代早已不再使用的货币名称。 特别是银圆、 大洋等。银圆 (或称为大洋、 银洋) 是满清末年和中华民国前期, 流通的主要货币 (通货) 。“圆” 是白银铸造的扁圆体, 而 “钞票” 则是兑换银圆的凭证即 “兑换券” 。 以 “白银” 为基础的货币系统称为 “银本位制” 。一、“银本位币” 的购买力从19世纪末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我国流通的主要货币一直是银圆;国产四大银币为 “龙洋” “袁币” “孙币” 和 “

2、船洋” 。 到20世纪40年代纸币不断贬值, 当时从经济学的角度, 将不同年月的钞票的购买力做比较时, 往往折合为 “标准银圆” 换算。 这时银圆仍然在市面上流通, 民间有所谓 “大头小头、 买进卖出” 的谚语。 所以, 在法币和人民币时代以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时代可以称为 “银圆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货币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形成了多元货币制度。 我国在国民党中央政府推行 “法币政策” 以前, 一直采用 “银本位” , 通行银两、 银圆、 铜币和银圆兑换券。 银两与银圆皆作为货币的主体。本文中, 对于 “银大洋” “银圆” 也就是 “银本位” 的货币单位, 一律写

3、为“圆” ; 而对于铜元以及后来的纸币、 一直到现在人民币的货币单位, 则一律【作者简介】 陈明远, 人文学者, 现居北京。特约主持: 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学人随笔学人随笔99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写为 “元” , 以示区别。 本文认为这个区别很重要, 因为 “银圆” 的币值在几十年间一直很稳定, 而铜元、 兑换券和法币、 金元券等纸币的 “元” , 则因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那么, 各时期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 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的物价来计算。我们以抗战前一年或通行法币前夕 (1936年) 的1银圆折合1995年人民币30元, 折合2009年人民币60元, 作为换算的基准单元。1.1900-1926年

4、北京的最低生活费和物价水平1918年 (民国七年) 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 (C. G. Dittmer) 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 其中100家为汉族人、 95家为满族人。 从这个调查结果, 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五口的人家, 每年至少需收入100银圆, 才能维持最低生活。狄登麦文章中说:“有了一百圆的生活费, 食物虽粗而劣, 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 总可以避风雨; 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 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 更可以留余五圆, 做零用。 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 买一点肉吃, 常常喝喝茶, 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 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 ”1这100银圆就是当时每

5、个五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费。据史料分析, 20世纪20年代北京 “四口之家, 每月12圆伙食费, 足可维持小康水平” 。 又, 按照 1918-1980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 , 20年代初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 (父母加两三个孩子, 或老少三代) 每年伙食费132 4圆, 也即每月11圆就可以维持了。 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为每月收入10圆之下。又根据孟天培、 甘布尔关于1900-1924年北京物价、 工钱及生活程度的调查, 1924年的生活费比1918年的生活费 (以1913年为计算标准)高出23以上, 1924年底到1926年又涨价, 北京市民每家每年最低生活费达到 125-150银圆。

6、这二十五年之间物价指数的变化如下 (以1912年即中华民国初年为100) 年度物价指数银元比价合1995年人民币合2009年人民币1900年811圆2角3分61元5角123元1901年681圆4角7分73元147元1902年761圆3角1分65元5角131元1903年841圆1角9分59元5角119元1904年781圆2角8分64元128元1905年751圆3角3分66元5角133元社会科学论坛 2010/24100可见, 1912年至1919年之间, 北京的物价还是比较稳定的。 然而到了20年代, 北京市生活费用不断上升, 到1925-1926年, 上升了三分之一以上。 这就是说, 在192

7、5-1926年间北京市的银圆1圆, 平均购买力只能相当于1912年的7角左右, 或1901年银圆购买力的5角左右。1922年戴乐仁教授及麦龙尔受 “华洋义赈会” 的委托, 调查所得结果,中国华北一个五口之家, 最低生活费是每年150银圆 (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6640元) , 即每月12圆5角 (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553元) 。 1923年 (民国十二年) 清华学校和燕京大学对于北京西郊成府村的抽样调查 (共计调查91家) , 查出这91家的每年实际用度平均为135银圆, 即每月10圆2角2。1924年 (民国十三年) 李景汉和甘布尔对于北京市的抽样调查, 北京贫民五口之家每月用费平均1

8、4圆2角5分, 每年平均171银圆 (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6780元)3。 同在1924年 (民国十三年) 陈达在清华学校对于人力车夫的调查, 平均每个车夫自己每月花费5圆7角3分 (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227元) , 计每年68圆7角6分 (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2726元) 。 而他养家的生活费每月11圆6角2分, 每年平均135圆8角4分4 。1906年831圆2角1分60元5角121元1907年871圆1角5分57元5角115元1908年891圆1角2分56元112元1909年891圆1角2分56元112元1910年901圆1角1分55元5角111元1911年1001圆50元100

9、元1912年1001圆50元100元1913年1001圆50元100元1914年931圆0角8分54元108元1915年881圆1角4分57元114元1916年961圆0角4分52元104元1917年1029角8分49元98元1918年971圆0角3分51元5角103元1919年881圆1角4分57元114元1920年1148角8分44元88元1921年1178角40元80元1922年1138角8分44元88元1923年1188角5分 42元5角 85元1924年1267角9分39元5角79元1925年1446角9分34元5角 69元1926年1337角5分37元5角 75元学人随笔101历史

10、上银圆的购买力根据1927-1929年的调查材料, 当时北京的手工业者、 木匠、 人力车夫等, 每个家庭每年消费约200圆, 合每月17圆 (合1995年人民币600元) 左右。2.华北、 天津历年的银圆购买力 (以1912年购买力为100)根据银行学会编印 民国经济史 、 严中平等编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 王廷谦编 我国近70年物价史料 和 中国物价史 的数据, 以及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制的 华北地区批发物价指数表 , 又根据国内主要城市历年来的批发物价指数的比较 , 综合计算得到: 民国以后华北、 天津地区历年的银圆购买力 (跟1912年标准的1银圆相比)涨落幅度如下:年度物

11、价指数银元比价合1995年人民币合2009年人民币1912年100.01圆50元100元1913年100.01圆50元100元1914年99.61圆50元99元6角1915年102.49角7分748元8角97元7角1916年110.49角0分645元3角90元6角1917年119.08角4分042元84元1918年122.48角1分7 40元8角81元7角1919年120.78角2分941元4角82元9角1920年132.47角5分537元7角75元5角1921年132.37角5分637元8角75元6角1922年128.67角7分838元9角77元8角1923年134.57角4分3 37元1角

12、74元3角1924年139.37角1分835元9角71元8角1925年144.86角9分134元5角69元1角1926年148.96角7分233元6角67元2角1927年153.36角5分232元6角65元2角1928年160.76角2分231元1角62元2角1929年165.36角0分430元2角60元4角1930年172.45角8分029元58元1931年182.45角4分827元4角54元8角1932年168.05角9分529元7角59元5角1933年150.36角6分533元2角66元5角1934年137.47角2分836元4角72元8角1935年142.27角0分335元1角70元3

13、角1936年164.76角0分030元60元3.1912-1940年上海物价水平和1930年的基本生活费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在上海使用银圆和国币 (国家指定的几大银行发行的纸币) 。 十几年间, 银圆币值基本上是坚挺的, 日用品物价基本上是稳定的,社会科学论坛 2010/24102没有出现后来40年代法币和金圆券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恶性循环。要深入研究知识阶层的经济状况, 必须以当时市民日常生活的实际资料作为参照系。 当时上海市的生活水平和一般收入要比内地高得多。根据1928-1930年上海230户下层家庭状况的调查统计资料, 当年一个五口人的贫苦劳动者之家平均年收入约国币400银圆。 这五

14、口人 (夫妇两人加三个子女, 或一对老人、 儿子媳妇加一个孙儿) 组成一个 “典型家庭” ,是当年上海百万下层贫民的标准情况。五口人的日用消费, 包括大人和小孩, 在统计学上折合起来相当于四个大人, 称为 “等成人”(与四个成年人相等的意思) 。 这样的典型贫民家庭一般都有两个人做工, 每年总收入约国币400银圆, 每月平均33银圆。 他们生活的日常开支主要有下列几方面:(1) 基本食物。 每年花费在食品上的开支平均为218.5圆 (每个等成人每月伙食费4圆6角) , 约占收入的55, 即一半略多。(2) 基本衣着。 每年花费在衣物上的开支为36.7圆, 约占收入的9, 其中购买成衣4.3圆、

15、 鞋帽9.3圆。(3) 居住条件。 每年房租平均为28圆, 占收入的7, 居住一间半房子(或说一大间、 一小间) 。(4) 燃料、 水电。 每年花费24圆左右, 占收入的6, 大多家庭使用木柴和煤球烧炉子做饭, 也有用煤油炉的。 少数家庭 (大约十分之一) 有电灯, 其余十分之九用煤油灯。(5)杂项。 其他属于文教、 嗜好、 卫生等支出, 为92.8圆, 占收入的23.2, 如子女教育费、 交通费、 烟酒费、 娱乐费、 医药费等等5。民国以后上海市历年的银圆购买力 (跟1912年标准的1银圆相比) 涨落幅度如下:年度物价指数银元比价合1995年人民币合2009年人民币1912年100.01圆4

16、4元88元1913年106.09角4分341元5角83元1914年113.68角8分038元7角79元4角1915年102.99角7分242元8角85元6角1916年111.68角9分639元4角78元8角1917年105.59角4分841元7角83元4角1918年116.28角6分 37元8角75元6角1919年116.18角6分137元74元1920年126.27角9分234元8角69元6角1921年139.37角1分831元6角63元2角学人随笔103历史上银圆的购买力如果以上海1936年生活费指数和实际工资指数为100, 那么1940年, 上海生活费指数上升到692.5, 即大约比四年前增加6倍; 1941年, 上海沦陷区生活费指数上升到871.9, 而实际工资收入指数下降为53.6,大约降到五年前的一半。4.华南广州历年的银圆购买力 (以1912年购买力为100)民国以后广州市历年的银圆购买力6跟1912年标准的1银圆相比)涨落幅度如下:1922年131.37角6分233元5角67元19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