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802901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 孟子、 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 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

2、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

3、养的结果。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因此, 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二、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孔子明确提出了以道德教化来治

4、理国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理想的实现,用教育来实现其政治抱负。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可以看出,在法政、教育两者与治理国家的关系中,他更重视教化。“善教”比“善政”在认识上更高一层,“善教”使人民从被动地服从统治而变为心甘情愿地认同。孟子基本上是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目的。荀子为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分层次的教育目的。荀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 、 “君子”和“圣人” 。 “终乎为圣人” ,以学为圣人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由些看来, 孔子、孟子和荀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大体相同,都把统治人才作为培

5、养的最高标准。不同之处在于,荀子提出了多层次的教育目的:从“士”到“君子” 、 “圣人”的要求,即是培养“俗儒”、 “雅儒”和“大儒”三个不同的层次。三、教学论(一)教学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其指意尽管模糊,但特点十分明确: 一是注重德育、 智育、体育兼备;二是文理科兼顾,以文科为主。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下, “治儒之术道,通五经,尤长于诗 、 书。 ”因而他所采用的教材大概有诗 、 书和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和其他一些道德修养方面的书。荀子强调以儒经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在各门课程中,荀子把重点放在礼上,将其摆在首位。即使是读经,重点应放在读礼上。孔子、 孟子和荀子所主张的教学内容大体相似,都重

6、视人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而不重视 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这一直影响到二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偏重于道德教育的局面。(二)教学方法1、 因材施教孔子十分重视个别教育,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用他关注学生的所作所为,了解学生的经历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孟子秉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还把因材施教的层次分为五等,即时雨化者,成德者,达财者,答问者和私淑艾者,他对因材施教的分析比孔子更加具体、详细。2、 启发诱导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他反对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主张启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孟子未留下启发教学的直接论述,但他在日常说教中,时常用启发的方式诱导人去自我感悟。3、 循序渐进孔子认为学

7、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的学习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不断转化和推进的过程;孟子提出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他说, “流水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荀子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强调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要注意循序渐进,积少多,这都与孔孟的教育方法论是一脉相承的。4、 学思行相结合子曰: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提高,而行又是学与思的最终目的。孟子没有关于学思结合的直接论述,但他现身说法, 教导人要在学习中大胆思考,孟子曰: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 与孟子相比起来,荀子却重视 “外求”,他在注重“思”的同时更注重“行”,他说,“吾曾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三)师生观孔子是尊师爱生的典范,他曾虚心向很多人求学,对学生也及其关爱,他是我国历史上师德的风范,享有“万世师表”的称号,论语就是一部反映孔子与他的学生们亲密融洽关系的记录。孟子尊师爱生方面的材料很少,这或许和他性格豪放,只着眼于社会大计有关。但他对先师孔子极为敬爱。由记载看,孟子的师生关系远不如孔子密切,以致孟子曾慨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重视教师的,他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就形成于荀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