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78570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济南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济南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济南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济南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南市 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谰语( l n)稽首( q)炽痛( zh)气冲斗牛( d u)B.污秽( hu)肿胀( zh n) 胆怯( qua)尽态极妍( y n)C.阔绰( chu) 剽悍( pi o)沉湎( mi n)连声诺诺( nu)D.绮丽( q)荒谬( mi)愤懑( m an)怏怏不乐( y 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锋芒毕露转弯抹角繁弦急管五彩斑谰B.怡然自得销声匿迹人情练达猝然长逝C.引颈受戮豁然开郎精血诚聚一泻千里D.眼花瞭乱浩瀚无垠刚毅不屈人声鼎沸3.

2、按诗文原句默写。(共7 分,每小题 1 分)A.醉翁之意不在酒, _ 。(欧阳修醉翁亭记)B.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C.我歌月徘徊, _ 。(李白月下独酌)D.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E.锦江春色来天地, _ 。(杜甫登楼)F._,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G.而现在 /_/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4.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 分,每小题 2 分)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 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 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 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 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

3、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 做着绿色的香梦。 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 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 人呀!A.请将文段中画“ _”的句子改成反问句。(不改变句意)原句:羡慕死诗人呀!改句: _ B.仿照文段中画“”部分,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_ 。5. 名著阅读。( 5分)“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 我爱桑菲尔德; 我爱它, 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 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 我没有受到践踏。 我没有被弄得僵 化。我没有被埋在低劣的心灵中,没被排斥在同光明

4、、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 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 同一个独特、 活跃、 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A先生;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 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 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 必要 性一样。”(选自简爱)A.简爱的作者是 _,A处的人物是指 _。(2 分)B.从小说情节看,简爱为什么会产生“非走不可”的念头?(3 分)_ _ 二、古诗文阅读( 1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一)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 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注释】四垂天:天幕四面

5、垂地,水天相接。白发:老翁,这里是作者自 指。六幺:即“绿腰”,曲牌名。拍:歌的节拍。尊:通“樽”。6. 下列关于这首词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2 分)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希文,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 之一。B.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词人春日泛舟湖上的所见所感。C.“逐”字描写出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D.通过词的下片可以看出词人乐而忘形、沉醉其间的情态。7. 描述下片所展现的画面。(2 分)_ _ (二)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 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6、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8.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 分)余挐一小舟 _挐: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强:_ 9.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_而或长烟一空B.是日更定矣 _ 问今是何世C.问其姓氏 _ 安陵君其许寡人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乃记之而去10. 选文画线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7、中人两 三粒而已”,使用 _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 _ 。(2 分)(三)范仲淹还金授方范文正公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 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吾儿幼,不足以付, 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 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 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 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注释】悴:贫苦。而:你。俾:使。1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 分)出其方并白金授之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8、分)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_ _ 13.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2 分)_ _ 三、现代文阅读 (34分)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分别回答文后的问题。(一)中国城市的雾与霾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 受图画、电影和神话故事的影响, 我们这些孩子总把雾与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一场雾的到来, 就像是一场天赐的 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在中国古代, 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 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

9、著称, 如“雾都”重庆。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 的 效果,营造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 画卷。在 20 世纪 50 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是103 天,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48 天, 将近一半都是雾天。不过,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 的雾在减 少, 20 世纪 70、 80 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 天左右,到 90 年代就减少到 30 40 天了。可如果你去问重庆的朋友:“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他们的回 答是这样的:“没有呀,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气象部门说雾少了, 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统计分析表明

10、,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 逐年上升趋势。_ ?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 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 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千米的天气现象。而 201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对霾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当能见 度小于十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 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 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 度:相对湿度达到 95% 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 低于 80% 的为 霾。80% 95% 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 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11、?“雾都”,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2013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 个城市有 7 个在中国,全国 500 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城市不到1% 。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一位外国摄 影师, 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 浓厚的雾霾将整个城市笼罩得严严 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 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这幅照片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悲观的预言:在今 后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

12、国的“霾都”还会 持续存在,并将继续增多,凝结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摘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14. 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使之与上下文语意相连贯。 (填在下面横线处) (2 分)_ _?15.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 分)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营造出本 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_ _ 16. 阅读第段,说一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 分)在 20 世纪 50 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是103天,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48 天,将 近一半都是雾天。_ _ 17. 文章在第段细致描述了一位外国摄影师的照片,有什么作用?(4 分)_ 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