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期中诗词复习要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78009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期中诗词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下期中诗词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下期中诗词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下期中诗词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下期中诗词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下期中诗词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期中诗词复习要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鉴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1、用自己的话描绘景象: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2、赏析诗句 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早春时节春雨对大地的滋润及春草萌发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热爱。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草因雨而绿, 但初始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以此描写早春,富有诗情画意,突出使人心灵对春天到来时的微妙感受,清新秀丽,颇具神韵。 最是一年春好处

2、,绝胜烟柳满皇都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 “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绝胜”的意思是远远胜过。“最” “绝”将满城烟柳与淡远草色对比,突出早春景色的清新怡人。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4、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细雨蒙蒙,酥润清新,草色淡远,春回大地。5、“ 天街小雨润如酥” 一句中 “ 润如酥 ” 主要表现了:春雨细滑、润泽的特点6、诗歌的尾联反映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对早春景

3、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也有鼓励人们珍惜早春这一美好时光的意味。( 通过“ 最”“春好处 ”“绝胜 ” ,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写作意图。)7、诗中写到了春天哪个时段的什么景色?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早春,写到了细滑润泽的小雨、似有若无的草色;晚春或盛春,写到了满城处处的烟柳。8、简要分析“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中“最是”的妙处?这句意思是说:早春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时节。最是:正是。加强了肯定判断语气,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鉴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诗歌中的

4、 “ 钱塘湖 ” 指的是 _。2本诗作者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歌分成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从内容和情感看,你认为本诗属于哪一类?为什么?3诗歌中的哪些景色或场景表现了早春的特征?(用诗中词句回答,不少于三个)4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苏轼名句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与本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问诗人运用哪2 些具体景象表现了“ 钱塘湖 ” 堪比 “ 西子 ” 的秀美景色?6、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7、诗的第二联是从动态方面(动物的变化),第三

5、联是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植物的变化); 第二联是仰视,第三联是俯视。8、诗中的“钱塘湖” ,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你知道的写西湖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答案: 1.杭州西湖(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2.本诗属于闲适类。因为从内容看,本诗描绘西湖早春美景;从情感看,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所以归为闲适类比较合适。(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判断和分析)3.水面初平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浅草没马蹄( “ 水面初平” 指的是春水初涨的样子。“ 早莺争暖树 ” ,描写出春寒料峭时黄莺叫声婉转、互争暖树的景象。 “ 新燕啄春泥 ” ,描写出湿泥松软、燕语呢喃、筑巢育雏的景象。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

6、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这些都反映出早春的特点。)4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5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荫此诗紧扣诗题“春行”展开,以“春”为横线,以“行”为纵线,以“最爱”为感情主线。6、早莺争春(莺争暧树)草没马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8、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重点字句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早莺、新燕在早春的争春活动,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炼字) 1、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7、“几处”“谁家”照应“早莺” “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特点的?示例:这句话选取了 “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抓住了“争“ 啄“两个极具表

8、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描述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 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重点字句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内容分析、炼字)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 “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草”、 “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内容理解或描绘画面)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五彩缤纷的野花开得十分繁杂,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浅浅的,刚刚能够遮没马蹄。(炼字) 一

9、个“乱”字,写出了春花的缤纷多彩,同时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的景象。(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参考:花开繁盛;色彩缤纷;贬词褒用。1.“乱”字形容花开繁盛的样子。2.同时体现出花的颜色缤纷绚丽,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3.属于贬词褒用。 “乱”字本身含有3 贬义色彩,指的是不整洁,让人心烦,但在此诗句中,却暗含了春天里花朵的美丽,借此抒发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渐欲 “写出了野花渐开渐盛的情态。“才能 “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两词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春的勃勃生机。体现作者细致的观察精致的发现。一个 “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

10、绿,但还没有长得丰茂,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高的特点。 ( “没马蹄”侧面表现早春嫩草的短小)“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重点字句赏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析 :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最爱”一词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湖早春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 侧面表现自然景物美不胜收,作者流连忘返,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重点字句赏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交代了诗人观赏的地点,而且写出了春水初涨,水面与堤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的初春美景。杜甫春望鉴

11、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烽火 连三月:古时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这里指战争。2 春望一诗紧扣“ 望” 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 望” 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示例:一方面是看到了“ 国破山河在 ” 的惨景, 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 分)答: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重点字句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赏析:角度一: 写春望所见:国都

12、沦陷,城池残败,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之情。角度二 :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破” 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 ” 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 城春 ” 对比强烈。 “ 城春 ” 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 草木深 ” ,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炼字: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

13、然。重点字句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角度一 :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 “惜别”之悲。角度二 :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亲之情。角度三: 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愈悲,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亲之情。4 角度四:(结构) 颔联中 “ 感时 ” 一语承上,“ 恨别 ” 一语启下,此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炼字: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表现了出来。 重点字句赏析“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赏析: 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的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 “ 连三月 ” 写战祸时间之长,“ 抵万金 ”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言家书难得。照应前文,既写时局,又写家事,使诗人感时忧国、眷念家人之情更加强烈。重点字句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请展开想象 ,描述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现的 画面 ,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示例: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炼字: “ 搔” 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是对诗人想

15、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秋风破屋图群童抱茅图屋漏无干图遥想广厦图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分) 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 “渡”“洒” “飘转

16、”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4、 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_并渲染了特定的_; 二是烘托出诗人_的心境 ,为下文写诗人 _的伟大胸襟蓄势。时间;气氛(氛围) ;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5、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举出一例: (古今的例子均可)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6、 ( 08 年眉山)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