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77027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14 大小:80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 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守生态规律,必须顾及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总结我国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及措施。河南省人民政府积极贯彻国务院要求,于2001 年 6月 6 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并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纳入全省“十五”环境保护工作计划之中。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即

2、是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求,在对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由省环保局组织编制形成的一个文本。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的制定立足于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其最终目的是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指南,使全省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更加深刻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牢固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在推进中原崛起、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决策,努力保护和建设好中原大地的生态环境。本区划是河南省制定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利用规划和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科学

3、合理地利用生态环境容量的初步规划。本区划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为指导,在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运用加权指数法、等权指标体系等进行分级和分区, 对全省的土壤侵蚀、 酸雨、水环境污染、 地质灾害、 水资源胁迫、土壤沙化和土地承载力等七项指标的敏感性由低到高分为一般地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五个级别;并按照其重要性高低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洪水调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地区四个级别。依据综合敏感性和重要性评价结果,在全省范围内按照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特征分为5 个一

4、级生态区、 18 个二级生态亚区和51 个三级生态2功能区。 51 个生态功能区又归为8 类。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区划”同时对其应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原则性建议。本区划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组成部分,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按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要求编制完成。其基础数据利用,按照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要求,统一基准年(2000 年的生态现状),部分数据利用了近年来的较新资料,例如国民经济指标、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中各县市的产值、产量、土地面积及农业投入、人口密度等为2002 年的统计数据。本区划结果已经与周边省相衔接,并得到国家

5、环境保护总局的认可,报经省政府审定后纳入全国生态功能区区划成果图。“区划”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此项工作在我省当属首次,区划中一些不尽人意地方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编写组2006年 7 月 17 日1第一章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1.1 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主要生态

6、环境问题为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区划指标和方法,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管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以及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1.2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本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河南省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异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提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在明确各区生态系统特征、 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方案。具体工作目标是:在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和过程的基础上,确定河南省生态环境敏感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分布及其特点,提出全省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级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导

7、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划以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奠定科学管理的基础。1.3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遵循以下原则: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固有特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的影响,保证区划对象的独立性和空间分布的完整性。区划过程总体以自然环境特征为划分依据,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的可操作性,在地势地貌、植被类型、气候特征、行政边界等的基础上进行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一致性原则以生

8、态功能特征为区划基础,同时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划定和2命名功能区, 从而将生态功能区划作为区域产业调整、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在保护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同时,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区域相关性原则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全省及流域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功能区与相邻省份的相关性以及在全国范围的重要性,从而尽可能在区划工作上,力求作出在空间尺度上相协调的区划结果。1.4 生态功能区划内容与工作程序生态功能区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功能区划分

9、区方案、生态功能区分区概述,分析各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点,提出各功能区的约束因子与发展方向。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工作程序是:(1)在分析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进一步明确区划目标、区划对象和区划范围;(2) 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收集河南省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等相关资料,包括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科研成果及相关图件等;(3)进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找出主要的生态问题并分析成因;(4)利用 Arc View GIS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包括土壤侵蚀、土壤沙化、酸雨、水资源胁迫、水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发生等;(5)生

10、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源涵养及水源保护、洪水调蓄、农业生产系统的农产品提供、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饮用水源保护等;(6)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图形叠加和综合分析,根据地域差异规律,提出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案,并通过专家咨询和综合比较进行方案优化后,对最终确定的区划方案进行分区描述,提出各功能区的生态保护目标。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技术路线见图1-1。3图 1-1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路线图确定生态功能区划目标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确定功能分区和依据制订分区方案区划结果与图件编制功能分区特征描述完成

11、生态功能区划报告专 家 咨 询4第二章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2.1 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北纬31233622 、东经 1102111639地区,南北相距约530km ,东西长达 580 余 km ,东接山东、江苏、安徽,北界河北、 山西,西连陕西, 南临湖北, 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土地面积约 16.7 万 km2,占全国面积的 1.74%,在我国地理区位划分上,属中部地区。2.1.2 地貌类型多样河南省地貌一级区划分为豫西、南部山地丘陵盆地区和豫东平原区,总体特征为:西部山区,东部平原, 地势自西向东由中山、 低山、丘陵过渡到

12、平原, 呈阶梯状下降 (见河南省卫星遥感影像地形图) 。中山一般海拔 1000m以上,高者超过 2000m ;低山 5001000m ;丘陵低于 500m ;平原地区海拔大部分在200m以下。河南省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中部、东部和北部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南阳盆地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山间盆地,面积约2.6 万 km2。按地形划分,山区面积约4.4 万 km2,丘陵面积约 2.96 万km2,平原面积约 9.30 万 k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约的26.59%、17.72%和 55.69%。2.1.3 地质构造复杂河

13、南省分为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卢氏栾川确山固始深大断裂带为界,其北成为华北地台,由变质程度较深的太古界登封群、太华群及中浅变质的元古界嵩山群、秦岭群等组成结晶基底层,其上是由震旦系和古生界前变质与未变质的浅海相碎屑岩磷酸盐沉积建造及海陆交互相与陆相含煤建造与中生、新生界陆相碎屑岩建造组成的沉积盖层。它包括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即山西中台隆,位于太5行山区;华北坳陷,包括黄河两岸的黄、淮、海冲积平原;鲁西中台隆,包括永城、夏邑、范县等部分地区,聊城兰考深断裂,为鲁西中台隆与华北坳陷的分界;华熊沉降带,包括华山、小秦岭、熊耳山区和鲁山、舞阳南部等地。秦岭地槽主要特征是中生代以前一直

14、处于地槽状态,均为地槽沉积,主要有类复理石沉积建造、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以及多次火山喷发相,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地槽褶皱区。其中包括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北秦岭褶皱系,即西峡内乡断裂桐柏商城断裂带以北地区;南秦岭褶皱系包括西峡内乡断裂以南的淅川内乡地区;桐柏大别褶皱系,包括桐柏商城断裂带以南的山区;南阳坳陷及南阳盆地,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部缺口微向南倾斜。2.1.4 气候过渡性特征明显河南省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 我国划分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正好穿过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该区以南的信阳、南阳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

15、旱气候区。河南省气候具有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风沙多,夏日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特点。2.1.4.1 降水河南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在季节、 年际、空间上的分布很不均匀, 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自南向北递减。淮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1200mm 之间;卢氏许昌商丘一线以南到淮河之间地区,年降水量 700900mm ;此线以北的广大地区, 年降水量在 700mm 以下。全省各地降水量的4060% 集中于 69 月份,而冬季降水量不及年降水量的 10% ,年均降水不稳定,降水量年际相对变率1822% 。2.1.4.2光照与热量全省年实际日照时数为20002600小时,年总辐射量 460

16、05000MJ/m2,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 全省年平均气温 12.8 15.5 ,南阳盆地北受伏牛山、 外方山的阻隔,冷空气不易侵入;淮河以南纬度较低,太阳辐射量增加,形成了河南省比较稳定的两个暖温区,年均气温在15以上。河南无霜期190230 天,全省日平均气温通过10的积温为 40004800,南阳盆地和豫南在4800以上,豫西山区在 4000以下。全省无霜期在 190230 天。62.1.4.3湿度河南省年平均绝对湿度的分布趋势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随高度递减的速率远大于随纬度递减的速率。全省年平均相对湿度6575% ,以淮南湿度最大,可达 75% 以上,其次是淮北平原、豫东平原和南阳盆地,相对湿度70% 以上,其它地区在70% 以下,以豫西北的鹤壁、焦作、孟津、三门峡一带为最小,在65% 以下。湿度的南北差异以夏秋季节为小,春季最大。2.1.4.4农业气候区划分根据各地光、热、水气候条件,全省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