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创新与启发: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176893 上传时间:2018-06-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外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创新与启发: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海外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创新与启发: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海外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创新与启发: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海外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创新与启发: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海外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创新与启发: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外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创新与启发: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外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创新与启发: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海外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创新与启发: 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 摘要:一些海外的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者提出了“亚洲中心” (Asiacentric)传播研究的理论架构,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 题,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从思想背景上看,“亚洲中心”的灵感来 源于“非洲中心”概念,受惠于一种强烈文化自觉意识,并形成了一 些基本哲学预设。在此基础上,传播学“亚洲中心论”形成了相对完 整的理论构想,包括一些基本理念、核心概念与模式风格,具有很 强的启发意义。但是,也面临着“想像亚洲”和理论研究实绩薄弱等 问题,需作进一步系统发展。Abstract: Some oversea scholars in cro

2、ss-cultural munication studies present the theoretical framemunication theory, and raise some valuable questions the backgroung of thoughts, the inspiration of “Asiacentric” theory is actually originated from the concept of “Afrocentric”, and benefit from a stro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hence, to f

3、orm some basic philosophical premises. Asiacentric munication theory constructs a fairly prehensive theoretical structures, including fundamental ideas, key concepts, and models. Although the Asiacentric munication theory is enlightening, it also encounters some problems, e.g. “imagining Asia” and i

4、c achievments, atically in the future.Key munication Studies;Asiacentric Theory;Communication Ethnics;Literature Revieanism)本身往往不过是欧洲中心主义对“什 么对世界有益”的一种价值判断。其实际上指出了欧洲的世界观和价 值观也是某种文化,不一定具有普世的普遍性,在全面理解世界和 人类本质方面还是显得狭隘。攻击者很快把火力集中到启蒙思想及其所决定的人性观的偏 狭性和霸权性上2。罗杰斯(Rogers,1976)指出由于使用启蒙思 想作为价值框架和评判标准,西方就很容易忘记印度

5、、中国、波斯 和埃及这些古老的文明中心,他们丰富的文化实际上是当代西方文 化的基础。最激烈最有力的批判往往来自儒家、佛教和伊斯兰教等非西 方思想传统。杜维明(Tu,1994)就认为:新人文主义的真正挑战来自于有所偏狭的西方 345 感谢您的 阅读,现代启蒙思想:一种具有攻击性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功能理 性的武装和浮士德式力量的驱动下,它不断攻击和破坏其他的思想。 虽然现代西方几乎建立起了 20 世纪价值的主要方面(包括科技、技 术、自由市场、民主制度、大都市、大众传播等方面),我们仍然 痛苦的发现,西方思想也将人性推到了自我毁灭的疯狂的边缘,威胁了思想的源泉。正是基于这种担忧,杜维明(1998)

6、建议我们关注一些文化 传统中的本土智慧,忠于并利用可获得的一切精神资源,为建立一 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社会而努力。杜维明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具有亚 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背景的思想者的热烈回应。总的来看,在当代世界,欧洲中心范式具有还具有强大的文 化影响力,在人类思维和智力活动中还处于中心或者控制地位,但 是这种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揭露、批判和挑战,一些人们开始思 考那些来着亚洲和非洲等边缘地区的本土性文化和智慧的替代或者 补充作用,更加激进的人们甚至在暗暗设想范式(Paradigm)转换 的问题,有人就认为人类传播研究需要寻找基于东亚思想、理论的 创造性新范式来替代以欧美为中心的学术范式(Kincaid

7、,1987)。因此,认为或者害怕欧洲范式控制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以 及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经构成了亚洲中心主义(或 者非洲中心主义)在不同知识领域出现的基本思想背景。正是基于这样思想背景,传播学研究“亚洲中心论”的倡导者 提出了一些基本预设或者学术前提。Miike(2002)对什么是亚洲中心式的传播研究作了界定: “一种理论体系或传播学派,其理念、基本原理和资源植根并来源于 多样的亚洲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智慧。”其中包括三重预设。首先,亚洲中心的传播研究并非简单的指关于亚洲的传播文 化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里指的亚洲应该作为一种视野,一种 类似于或者等同于西方的研究视点。这不是从西方

8、视角对亚洲传播 模式的分析,而是提倡一种非西方的本土化理论视角来关照亚洲的 传播情境和特定风格。其次,拥护亚洲的多样性,并不主张强化某种单一的亚洲概 念。亚洲作为一种高度差异化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大家公认的事实, 这和西方对亚洲的同质化描述不同,亚洲中心传播研究必定是多样 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亚洲处于离散的状态,也会围绕一系列宗 教和哲学思想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一些国家和地区形 成交叉影响。比如儒家思想和佛教信仰在东亚地区长期传播和发展 所形成的松散文化圈。第三,亚洲中心的传播研究致力于补充而非排斥欧美中心的 传播研究。因为所谓传播学正是欧美学术传统的结果,如果讨论传 播学完全摈斥或

9、者全盘否定欧美中心式的传播研究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发现西方传播研究的弱点并通过补充性替代方案就成了题中之 义。Ishii(2001)指出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四个理论弱点:(1)以 白人为中心,忽视东方思想。(2)二元论和线性技术进步主义主导。(3)以独立的个人价值观为基础。(4)传者中心,强调说服,缺 乏对关系的重视。Chu(1986)提醒我们注意欧美传播研究的研究 方法的问题:(1)过于强调经验研究。(2)依赖量化研究(和统计 分析)。(3)简单问题重复研究。(4)忽视社会结构与传播之间 的潜在关系。(5)忽视传播中的文化因素。第四,亚洲中心性的思路既不是霸权式的,也非种族中心式 的;亚洲视角

10、不预备宣称自己是唯一的,也不会强加到非亚洲人身 上。(Miike,2003)除了 Miike 所提出四个方面,应该还包括:第五,亚洲中心主义的传播研究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古老的文 化传统中去获取灵感,使人类的一些共同的财富重新焕发光彩。传 播学亚洲中心论的一些倡导者和研究者就不断回到过去寻找理论的 源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除了多样化的亚洲,总可能为亚洲寻找 到一些特定的共性。有研究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Chen Starosta,2003):在本体论上,亚洲文化(特别是佛教、儒教、道教和神道教 影响地区)倾向于对宇宙采取一种整体观,那么其中任何部分都不 过是一种过渡过程,没有什么固定的物质。这种

11、本体论预设也影响 到其他方面。在认识论上,认为万物之间都有联系,并存在着复杂的互动。 如何人或者物都是在与其他的人事的关系中才变得有意义。这和对 宇宙的整体性理解密切相关。在价值论上,和谐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式 感受性目标。这样就使所有的行为重新获得最后的指归,这明显不 同于西方浮士德式永无止境、无法定义的进步标准。在方法论上,亚洲文化采用一种非线性无穷循环的直觉感知 方式。在目的论上,亚洲文化中个体的生活总要指向一种更高、更 理想化、更道德的秩序或者“法度”的境界。比如佛教的“彼岸”、印 度教“法”(Dharma)的、中国“道”等境界。二、基本理论架构(一)基本理念与传播假设M

12、iike(2004)归纳出了传播学研究“亚洲中心论”的五大基本 理念:第一、传播是提醒我们宇宙万物都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过 程。而西方往往认为传播是一个表达自己存在和独立性的时候,“联 系”观和循环观就是对西方单向传播观念的补充。这个命题与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整体,万事万物都联系在一起的信念有莫大的关系, 我们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领悟到宇宙的整体性和全息 性。第二、传播是让我们减少自私心理/自我中心主义的过程。在 一般意义上来看,传播是一个证明自己、扩展自我的过程。但是, 亚洲思想者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天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么传播, 包括内向传播、与他人、自然进行沟通、体会世界的全息感

13、就是一 种基本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这种长期的自我克己训练,人们之间的 交流才是可能的,并使人们摆脱狭隘的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和乡土 自卫心理,走向广泛的联系和循环。这种理念是欧洲中心的人类传 播学理论中没有的。第三、传播是我们对万物生灵的欢乐与痛苦加以体验的过程。 通过感觉加以体验、能够察觉和体会到别人的喜怒哀乐是亚洲传播 的一个显著特点,并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评价。儒家思想认为,人 们通过对他者的感知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佛教也非常强调怜 悯之心的价值。这种同情式的传播与个人化的移情并不一样,它是 在充分意识到万物的联系基础上,对他者的认可和接纳,是一种崇 高的道德情感。这个命题与“他者导向”式

14、亚洲思维密切相关。第四、传播是我们与万物生灵进行受恩与回报的过程。这里 体现了互惠、感恩和报这样特定的亚洲主题和概念。并展示的亚洲 传播循环相与,生生不息、超越时空界线的观念和特色。第五、传播是我们将宇宙道德化、和谐化的过程。和谐构成 亚洲传播的终极目标和 345 感谢您的阅读,评价标准,个人的传播 活动能够增进宇宙或者人们之间的和谐程度,那么会得到正面评价, 反之则会受到批评。而且,和谐并非手段而是一种传播的目标 (Chen,2001),它表现了一种道德追求,能激发人们与他者进行 合作的责任感;这不是凭借传播者的策略性语言,而是依靠对他人 真心诚意的关切之情来实现的。由这五大理念直接导致一些

15、关于传播的假设(Miike,2002): 第一个假设是传播发生在跨时空的多种关系的情境下。第二个假设 是在多情境下,传播者在认识和行为两个方面既是主动又被动。第 三个假设是相互适应在和谐传播过程中具有核心价值。(二)核心概念和模式风格对于一些新的理论主张来说,概念是如此重要,因此最初对 概念建构的力度是最大的。传播学“亚洲中心论”的“亚洲”或者“亚洲 中心”(性)必然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围绕“亚洲”概念,亚洲中心 论有关系/联系、循环、和谐、互惠性、他人导向性等 (Miike,2002)的五大得到较多共识的核心主题。上述五个核心主题自然成为核心概念,围绕这些主题或与之相关可以获得更多的来 自特

16、定文化传统的概念和不同的理论模式:比如中国的“关系”、“报/互惠”、“礼”、“客气”、“风水”、“面 子”、“气”、“占卜”、“缘”等概念 (Chen Miike,2006),这些 概念以一种独有的方式解释中国传播行为的特点,而且这是其他传 播理论做不到的。陈国明尝试依托这些概念来发展一种“和谐传播理论”。 (Chen,2001/2004) “报/互惠”意味着一种相互往回的“关系”,有 时被人们认为具有超时空效力,当然“关系”意味着比互惠更多的东 西,它们总是指向和谐。“客气”指的是为了避免冲突所保持的一种 忍让克己的态度,有时是一种尊重,这涉及“面子”问题,其目标是 为了获得“和谐”的状态,最后甚至可能成为一种必备的“礼”仪。“风 水”、“占卜”和“气”都是为了妥善与各种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使 得诸事顺利,以达致和谐之境。还有日本的 enryo(谦虚、客气、保留)和 sasshi(下级对上 级、晚辈对长辈的恭敬)、amae(小孩撒娇式的依赖感)、aa(言 语和文字不可思议的灵力)、(ne)map; Miike,2006)。比如 Kume(1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