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案(初一到初三的部分课文)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3835188 上传时间:2018-06-07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4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案(初一到初三的部分课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案(初一到初三的部分课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案(初一到初三的部分课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案(初一到初三的部分课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案(初一到初三的部分课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案(初一到初三的部分课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版语文教案(初一到初三的部分课文)(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杨礼赞说课稿白杨礼赞说课稿一、 教材的处理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

2、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

3、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

4、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 。还要品析“扑入”

5、、 “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说 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实施朗读训练。 、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 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

6、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五、 说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

7、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 “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 ”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

8、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 ,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

9、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 “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 “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 “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

10、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雄壮、伟大) 生长环境 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 外部形象 白杨树(象征)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强挺立) 内部气质 (托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附录: 说课的几个环节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 、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 (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

11、;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 、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 、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 、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 ;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 ;问题的设

12、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 ;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 、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囚绿记(陆蠡)教学设计囚绿记(陆蠡)教学设计囚绿记教案设计 南通市小海中学 杨宇红 课文出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 2 课,语文教育出版社(2003 年 6 月)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

13、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 2、指

14、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

15、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 1-7 小节) 。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 研读“囚绿”部分。 (第 8-11 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

16、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 年夏天) 。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