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平润年的方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0436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求平润年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求平润年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求平润年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求平润年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求平润年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求平润年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求平润年的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了孩子,让我们都来变一变“探求判断平闰年方法”教学案例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的职能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我们,我们对教育职能转变的认识程度、我们的教育行为的改变力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成正比关系。过去我们是知识的传授者,注定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我们要是真的转变了自己的职能,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必定是知识的探究者,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地就改变了。下面结合案例谈一谈。 片段片段 1 复习铺垫

2、,呈现研究材料。师:根据 2000 年是闰年,你能知道表中其它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吗?并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19 9619 9719 9819 9920 0020 0120 0220 0320 0420 0520 0620 0720 0820 09 闰【分析分析】本片段看似随意,实乃我精心设计之处。此表格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定位在了判断平、闰年上。另一方面,它的呈现对学生的思维起了引领指导作用,对于“判断 1949 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一问题,如果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话,定会从师提供的表格中发现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它有暗示、提示功能。 片段片段 2 围绕问题,展开争论。师:1949 年是中华人

3、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你知道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生 1:推生 2:太麻烦了,那得推到猴年马月。生 3:看,我觉得就是。生 4:96-49=47,474=113, “退”3 年即 1952 年是闰年,51 年、50 年、49 年一定是平年,48 年是闰年。师:你怎么会想到除以 4 呢?生:因为每 4 年里有一个闰年。师:表中各年份除以 4 会怎样呢? 生:20004=500 20014=5001 20024=500220034=5003 20044=501 20054=5011顿时,孩子们茅塞顿开,根据规律很快说出了各年份除以 4 的结果。师: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生:除以 4 没余数的是闰年

4、,除以 4 有余数的是平年。【分析分析】此片段,我采取了“一味引导”与“设障引导”交替使用的方法。一开课,引导提问呈现了材料,接着思路一转,设置了一个颇费周折的问题(1949 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是怎么知道的?) ,顿时学生处于了困惑状态,思维也真正被开启,沉思、小声讨论、主动发言。思维从困惑处开始,设障引导又一次拨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与好奇心,精彩的场面让人欣喜,让人终身难忘。 片段片段 3 顺着思路,进一步挖掘。生 1:个位是单数的一定是平年。生 2:个位是双数的一定是闰年。生 3:个位是双数的不一定是闰年,98 年就是平年。师:推想不正确,但有一定的想法,来,同学们,开动我们的脑筋都帮他想一

5、想。生:看十位。师:举例 1914 年和 1924 年,使学生明白光看十位也不行,并鼓励学生,想得很好,继续思考,胜利就在眼前。经过一番的努力,终于,孩子们发现了“用后两位除以 4 无余数的是闰年,有余数的是平年”【分析分析】相信孩子们,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注意因势利导,孩子们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反思:一、 “变” ,从“课前”开始1 1、强化设计过程的意识。、强化设计过程的意识。新课标对于“过程”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经历过程已不单单就是为了获得知识与技能。 “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启人智慧的思想与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所带来的愉悦的精神体验等,都被纳入课程目标的范围,经历过

6、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既然教学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那么,我们有理由不重视过程的设计吗?我认为:提供有研究价值的材料,以材料为依托,以问题为导火索,引导学生像科学家搞发明创造一样,经历由繁难复杂、不科学,甚至错误的猜想,到通过实践、探索、验证、反思,感悟出科学、简捷的方法的科学探究之路。是使学生在亲历、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的一条通路。在选取和运用材料时应注意:(1)材料的简捷性材料的简捷性。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注意简捷、实用、可操作性强,材料的呈现则要注意不故弄玄虚、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上课时,我简捷呈现上述表格,提问:根据 2000 年是闰

7、年,你能知道表中其它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吗?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到相应位置。一支粉笔、一张嘴,提问结束,材料也呈现出来了。(2)材料的可研究性材料的可研究性。要想让材料发挥作用,能够给学生以启迪,能通过材料发现、感悟出东西,材料一定要有研究价值,一定要蕴含可挖掘的东西。之所以选取从 1996 年至 2009 年 14 个连续年份作为研究材料,是考虑它们足以充分展示出平闰排列的规律,并相信孩子们通过研究能从中发现这一规律。2 2、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过程设计得合理,孩子们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也只有充分信任孩子们,过程设计时才会思路开阔,才会从真正意义上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8、的自由,才会有如何就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设想,才会设计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过程。二、 “变” ,在课中持续1 1、变、变“一味引导一味引导”为为“设障引导设障引导” 。一味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就被剥夺,时间久了,他们就会觉得研究是很乏味的事,探究的激情会大打折扣。为了持续探究的兴趣,“一味引导”与“设障引导”不妨交替使用。一开课,引导提问呈现了材料,接着思路一转,设置了一个颇费周折的问题(1949 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是怎么知道的?) ,顿时学生处于了困惑状态,思维也真正被开启,沉思、小声讨论、主动发言。思维从困惑处开始,设障引导又一次拨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与好奇心,精彩的场面让人欣

9、喜,让人终身难忘。2 2、变、变“一路小跑一路小跑”为为“驻足观赏驻足观赏” 。过去课堂上“经历过程”不够充分,舍不得“浪费”时间在过程中,总是急不可耐地直奔知识的技能目标,总觉得还是让学生多练几道题来得实在,并不真正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现在有了新课标的支持,我特别注意了在经历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驻足观赏” 。在合作学习后,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分享合作成功的经验;在一题多解后,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问题的挑战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特别是在一方否定另一方观点时,大家互相启迪,思维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加璀璨的火花时,引导学生驻足观赏,将这些

10、稍纵即逝,不可再现的价值沉积下来,让它成为学生终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只要有争辩,就会有否定,小心呵护孩子们探究、争辩的激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信息,争辩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争辩的过程中,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而调动起全身心的能量,自己又一次被提升。争辩的价值就在于这稍逊即逝的一瞬间里学生能力又一次被提升,而不在结果。如在争辩“1949 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 ,一方的观点“推”字还没有完全出口,另一方马上给予否定。为了呵护孩子们的探究热情,给他们的争辩一个正确的导向,我赶紧插话,给予了双方很高的评价:“说推的肯定是动脑筋了,不动脑筋就不会有推的想法;说推麻烦的也是动脑筋

11、了,你们是比他们又多想了一层,学习就应该是这样,只要你动脑筋了就好,其实结果怎样都无所谓,我们经常主动动脑,还怕没有结果吗?”此处的驻足观赏,既呵护了孩子们探究的热情,又引导他们对争辩有了正确的认识。3 3、变、变“生硬拉回生硬拉回”为为“因势利导因势利导” 。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有时真的让你始料不及。当孩子们的反应与教学设想相距甚远时,小心地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思路,向着既定目标逐步引导,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让预定目标在悄无声息中完成,教师的作用很关键。如当学生寻找到判断平闰年的一般方法时,本来课前预设是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材料,发现亦可用后两位数除以 4 来判断平闰年,而

12、在实际教学时,一个学生首先提出了“个位是单数的一定是平年”的观点,学生的想法与我的设想不大一致,只好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边走边看,运用例举法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紧接着, “个位是双数的一定是闰年”的观点应运而生,马上有学生给予了反驳,1998 年个位是双数,但这一年不是闰年,此时我也没有了思路,只好来个“缓兵之计” ,以便调整自己的思路,先出示 1996 年,判断是闰年,再出示 1976 年、1956 年进行判断,三个年份判断后,我调整好了思路,将 1906 至 1996 依次板示到了黑板上,分别给了平闰年的判断。结果出来了, “看十位,十位是 1、3、5、7、9 的年份是闰年,对于

13、这一组年份,这一观点是成立的,但对于所有的年份,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于是我板示了 1914、1924 推翻了这一猜想,此时学生又一次处于了困惑状态,稍停片刻,一个学生提出了又一个观点“看后两位,因为前两位一样都是 19” 。经过大家的验证,终于预定目标完成了。艰难的探究过程,一次次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一次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获取了知识,更获得了发展。为了孩子,让我们都来变一变,我们教学方式转变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多少。也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积极的、自主的、乐于思索的学习者,学生才会有实实在在的体验,才会有心智的豁然开朗,思维的触类旁通与方法的举一反三,这些才是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