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 第6单元 直线运动复习课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50345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 第6单元 直线运动复习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物理 第6单元 直线运动复习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物理 第6单元 直线运动复习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物理 第6单元 直线运动复习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物理 第6单元 直线运动复习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 第6单元 直线运动复习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 第6单元 直线运动复习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物理高一物理 第第 6 6 单元单元 直线运动复习课直线运动复习课直线运动复习课一、 内容黄金组二、 要点大揭秘1 为何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质点作变速直线运动时没有恒定的速度,所以要引入新的物理量来描述它们运动快慢和方向,一种粗略描述的方法是采用平均速度.它们定义是:在变速直线的运动中,物体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从定义知,平均速度强调的是那段时间内且与之对应的那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因为质点作变速运动的规律是任意的,在不同的时间内,质点可能静止,可能运动,可能匀速运动也可能变速运动,可能匀变速运动,也可能变加速运动.因此在研究平均速

2、度时,特别要注意某段位移和与之对应的那段时间的比值,表明质点在这段时间内(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求出后,质点的运动等效于以该平均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例如:一个质点作变速直线运动从 A 运动到 D,如下图所示,若质点从 A运动到 B,位移为 S1,时间为 t1.从 B 运动到 C,位移为 S2,时间为 t2.从 C 运动到 D,位移为 S3,时间为 t3,到质点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为,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为,在 CD 段的平均速度为,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四者不能混淆。2 如何根据运动物体的 v-t 图象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在运动物体的 v-t 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3、如果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们加速度 a=0,即图象的斜率 k 始终等于零,则匀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 t 轴的直线,如果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即 v-t图线的斜率 k 始终不变且不等于零,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果物体的 v-t 图象是一条曲线,则表明物体的加速度是时刻变化的,所以物体做一般的变速直线运动.综上所述,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 t 轴的直线则表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表明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v-t 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a 是变化的).而在匀变速直线

4、运动中又有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那么如何来区分它们的呢?方法有两个:第一、直接从 v-t 图象上看,随着 t的增加,速度大小(v 的数值)是如何变化(越来越大,则加速;反之减速) ;第二、是看 v 的方向(v 的正负) ,和 a 的方向, (k 的正负)的关系,如 v 为正(负)斜率 k 也为正(负)表示 a 与 v 同向,则加速、反之则减速.如下图 (a)中所示 v-t 图象都为匀加速,(b)所示图线都为匀减速.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 基本公式: (2) 两个重要推论: 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1) 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

5、量,即 (2) 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3) 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5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 设 T 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2)设 S 为单位位移,则有瞬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6 如何灵活选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由于反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很多,因此对同一个具体问题往往有许多解法,但不同的解法繁简程度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恰当地、灵活地选用有关公

6、式,比较简捷地解题呢?首先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或它在各个阶段的运动性质.根据物体的运动性质选用相应的公式.例如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选用推论 (1) (2) (3) (4) ;对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逆向思维思考处理,把它看作反方向的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然,也可以用推论(1) (2) (3) (4).其次,注意每个公式的特点,它反映了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而与哪些物理量无直接联系,例如公式不涉及时间,不涉及加速度,s=aT2 不涉及速度.,所以如果题目的已知条件缺时间,一般使用公式求解较简捷。同样,题目条件缺加速度,则选用公式求解较好,

7、睁开眼睛条件缺速度,则选用公式s=aT2,解题较方便,最后,在练习中加强对解题规律的总结.在初学阶段,对一道题不妨多用几种解法试一试,并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想一想这个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选用这几个公式解题最简便,多作这种训练,灵活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定会提高.7 怎样解“追击“和“避碰“问题“追击“和“避碰“是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运动时常常会遇到的两类问题,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追击“问题的关键是两个物体在相遇时位置坐标相同.解题的主要思路是:根据二者相遇时位置坐标相同,建立各自的位移方程和二者在时间上和位移上的关联方程,然后联合求解.能够追上的条件时,当两者的位置坐标相同时,追者

8、的速度大于被迫者的速度.物体恰能“避碰“的临界条件为两物体的位置坐标相同时,两者的速度也恰好相同.讨论这类问题,一般选取大地为参照物,但有时选取被追者为参照物,则解题更方便.另外解这类题时,应养成画图分析的习惯,更能帮助理解题意和启迪思维.三、 好题解给你1 本课预习题(1) 对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 )A、 加速度减小, 其速度必然随之减少B、 加速度增大, 其速度未必随之增大C、位移与时间平方成正比D、在某段时间内位移可能为零(2)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大小的物理量,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B、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大

9、小与速度变化快慢在实质上是同一个意思;C、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的大小表示速度增量的大小;D、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度是描述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3) 质量都是 m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则在下图所示的运动图像中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的是( )(4) 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是 S=4t+2t2(m), 则它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 )A、 0、4m/s2 B、 4m/s、2m/s2 C、 4m/s、1m/s2 D、 4m/s、4m/s2(5) 一物体沿长为 l 的光滑斜面,从静止开始由斜面的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当物体的

10、速度达到末速度的一半时,它沿斜面下滑的长度为 ( )A、 l4 B、 l(-1) C、 l2 D、 l 预习题参考答案: (1)BD;(2)C;(3)AC;(4)D;(5)A2 基础题(1) 质点从坐标原点 O 沿 y 轴方向运动到 y4m 后,又沿 x 轴负方向运动到坐标为(-3,4)的 B 点,则质点从 O 运动以 B 通过的路程是_m,位移大小是_m。(2) 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第 2s 内的位移是 6m,则其加速度是_m/s2,5s 内的位移是_m,它运动最初18m 的时间是_s,速度从 6m/s 增大到 10m/s 所发生的位移是_m.(3) 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运动,以速

11、度 v125m/s 匀速通过前1/3 路程,以速度 v250m/s 通过其余 2/3 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m/s.基础题参考答案:(1) 7,5 (2) 4,50,3,8 (3) 37.53 应用题(1) 当小船逆水而上划行时,从船上掉下一物体,经过 t 时间才发现。小船立即回头追赶,设水的流速和船对静水的划速都不变,则由调转船头到赶上物体所需要的时间是( )A、0.5t B、 t C、 2t D、 3t(2) 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某次实验取得的纸带记录如图所示.电源频率是 50Hz,图中所标的是每隔 5个打点间隔所取的计数点,则相 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

12、隔是T=_s.由图中给出数据计算加速度的公式是 a=_,代入数值求得加速度的计算值为_m/s2.(3) 从离地 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 g= 10m/s2,求:(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 1s 内的位移、最后 1s 内的位移;(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应用题参考答案:(1)B (2)0.1 a= 0.75(3)分析与解:分析:由 h=500m 和运动时间,根据位移公式可直接算出落地时间、第 1s 内位移和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最后 1s 内的位移是下落总位移和前(n-1)s 下落位移之差.(2)第 1s 内的位移:因为从开始运动起前 9s 内的位移为

13、:所以最后 1s 内的位移为:h10=h-h9=500m-405m=95m(3)落下一半时间即 t=5s,其位移为说明: 根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位移的特点,由第 1s 内的位移 h1=5m,可直接用比例关系求出最后 1s 内的位移,即h1h10=119 h10=19h1=195m=95m同理,若把下落全程的时间分成相等的两段,则每一段内通过的位移之比:ht/2ht=1222=144 提高题(1) 短跑运动员中在 100m 竞赛中,测得 7s 末的速度为 9 ms,10s 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 10.2, 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 )A、9 ms B、9.6 ms C、10 ms

14、 D、10.2m(2) 一观察者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当列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时: ( )A、每节车厢末端经过观察者的速度之比是 1.;B、每节车厢经过观察者所经历时间之比是 1. ;C、在相等时间里经过观察者的车厢数之比是 135.;D、在相等时间里经过观察者的车厢数之比是 123.。(3) 客车以 20m/s 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同轨前方 120m 处有一列货车正以 6m/s 的速度同向匀速前进,于是客车紧急刹车,刹车引起的加速度大小为 0.8m/s2,问两车是否相撞?提高题参考答案:(1)C (2)AC (3)分析与解答:这是多个质点运动问题。两车不相撞的条件是:当客车减速到 6m/s

15、 时,位移差s=s 货+s0-s 客0。设客车刹车后经时间 t 两车速度相同。即 v2=6(m/s)此时两车相距为=-2.5(m)因为s0,故两车会相撞。注意:该题中两车速度相等是一个临界状态,解答时应从这些特殊状态中寻找隐含条件,如本题中 v2=6(m/s)这个条件。四、 课后演武场(1) 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做变速运动的几个物体,某一段时间内位移最大的是( )A、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B、初速度最大的物体C、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D、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2) A、B 两个物体,沿同一条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3 秒末 A、B 相遇。则开始运动时,它们的出发点间的关系为: ( )A、A 在 B 前 4 米;B、B 在 A 前 2 米;C、A 在 B 前 2 米;D、B 在 A 前 4 米。 (3)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公式可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位移成正比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其速度一定越大C、速度是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