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改造重点及指标计算规则,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改造重点,2、死因系统升级改造,三级平台分布式部署 实现各地死因登记数据到国家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的数据上传和交换;今年选择部分地区试点 增加死因自动编码工具,实现基于死因链的自动编码功能 增加死亡病例的漏报调查模块; 规范统计规则,调整死因分类(卫统29-2,GBD160(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死因顺位),完善监测管理和统计分析功能 录入个案时增加逻辑校验功能 质量分析统计规则和指标改变,系统录入时增加逻辑校验,一、0概率事件(0概率事件时满足以下年龄和死因的关系时,系统不容许录入数据,给出提示:小于5岁的自杀,年龄和死因有逻辑错误,请核查年龄或死因) 小于5岁的自杀 X60-X84(故意自害),Y87.0(故意自害、加害和意图不确定的事件后遗症) 大于等于15岁的围产期疾病 编码为P开头 小于10岁和大于等于60岁的产科疾病 编码为O开头,年龄大于等于120岁 出生日期 性别与死因的逻辑问题 男患女病 女患男病,系统录入时增加逻辑校验,一、0概率事件(0概率事件时满足以下年龄和死因的关系时,系统不容许录入数据,给出提示:小于5岁的自杀,年龄和死因有逻辑错误,请核查年龄或死因) 小于5岁的心脏病(心梗、冠心病、高血压类)I00-I09,I13(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I20-I25 小于5岁的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脑中风)I60-I69,除外I67(其他脑血管病) 小于5岁的一些癌症,系统录入时增加逻辑校验,二、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时满足以下年龄和死因的关系时,系统可以录入数据,但给出提示:大于等于5岁小于10岁的自杀,年龄或死因是否有错误,请核查年龄或死因) 小概率的个案数据在数据查询时,按照以下类别可以查出并下载。
大于等于5岁小于10岁的自杀 ( X60-X84),Y87.0(机动车事故的后遗症) 大于等于5岁小于15岁的围产期疾病 编码为P开头 大于等于10岁小于15岁、大于等于50岁小于60岁的产科疾病 编码为O开头,系统录入时增加逻辑校验,二、小概率事件 小于15岁的COPD J43-J44、J47,I27.9 大于等于5岁小于15岁的心脏病(心梗、冠心病、高血压类)I00-I09,I13,I20-I25 大于等于5岁小于15岁的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脑中风)I60-I69,除外I67,系统录入时增加逻辑校验,二、小概率事件 大于等于5岁小于15岁的一些癌症 小于5岁的糖尿病,编码范围为:E10-E14 小于15岁的消化系统疾病,编码范围为:K25-K27、 K70、K73-K74 大于60岁的先天性心脏病,编码范围为:Q20-Q24,小概率事件,如果根本死因编码为C54时,系统给出提示:是否是宫颈癌,如是则应该选择C53类为根本死因编码C54类子宫体癌属罕见癌症 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疾病:U04(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U04.9(未特指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U09(不明原因肺炎 )、J09 (被标明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 ) 、A22.1 (肺炭疽 ) 甲类传染病:A20(鼠疫)、A00(霍乱) 罕见传染病:A36(白喉) 需经国家CDC确认首诊病例的疾病:A80(急性脊髓灰质炎)、B72(龙线虫病)、B73(盘尾线虫病)、B74(线虫病)、B91(脊髓灰质炎的后遗症,小概率事件,死因系统统计规则说明,报告卡管理 死亡卡查询(定义1) 统计分析 实时统计(定义2) 定时统计(定义3) 质量分析(定义4) 统计报表 卫统29-2报表(原始报表(定义3) 、调整报表) GBD160报表(原始报表(定义3) 、调整报表) 分地区期望寿命,死亡卡查询(定义1)与老系统一致,该模块目的:查询浏览符合条件的个案,下载个案。
按照不同查询条件(地址3个、日期4个),查询浏览符合条件的死亡个数,查询时间为开始日期的00:00:00 终止日期的23:59:59; 如果删除了个案,或者不同的条件来查询,如死亡日期,个案总数是变动的,实时统计(定义2)与老系统一致,该模块目的:了解实时的数据上报情况,分死因的死亡数(按单位、按地区) 根据用户所选择的时间范围,从死因个案库中直接查询相应时间段内符合查询条件的个案信息 查询时间:开始日期的00:00:00 终止日期的23:59:59 分类: 按时间类型:录入时间、终审时间和死亡时间 按死者地址类型:现住址、户籍地址和报告地区 如果删除了个案,或者不同的条件来查询,如死亡日期,个案总数是变动的,定时统计(定义3)与老系统一致,该统计规则包括分地区定时统计、分单位定时统计、分年龄定时统计、分地区儿童死亡定时统计、分地区孕产妇死亡定时统计、分地区死因顺位定时统计、传染病定时统计 定时统计表:统计的都是已终审死亡病例 按时间类型:终审日期和死亡日期 按死者地址类型:现住址、户籍地址和报告地区,死亡时间:将在对应的统计后延迟一个月零七天进行统计,即1月月报将在3月8日凌晨对死亡时间在1月1日00:00:00 1月31日23:59:59时间段内的已终审的个案进行统计; 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周报都按照此规则推迟一个月零七天计算 终审时间:将在对应的统计后延迟七天进行统计,即1月月报将在2月8日凌晨对死亡时间在1月1日00:00:00 1月31日23:59:59时间段内的已终审的个案进行统计; 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周报都按照此规则推迟七天计算。
现住址和户籍地址是按照报卡上的现住址和户籍地址作为统计条件 定时统计生成报表数据后,对个案的操作不会对统计结果造成任何影响,质量分析(定义4)由定时统计 改为按月实时统计,质量分析表是按照报告地区统计,统计时间类型是录入时间和死亡时间,统计的是录入的病例(因为要计算审核率) 统计时间 常规质量分析统计为实时统计,在每月8日凌晨将对当前年的个案进行更新提取,并按照“录入日期推迟7天,死亡日期推迟1个月零7天”的规则进行查询 即死亡日期的1月月报将在3月8日才能查询出结果,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都按照此时间规则进行查询 注:常规质量分析为实时统计,在每月8日将对当前年内的所有个案进行更行提取供查询使用,当前年内的所有报表数据将会更新,即3月8日以后对个案所有的操作将不会改变2月的分析结果,但在4月8日以后所更改的内容将更新到按录入日期的分析结果中(但按死亡日期的分析结果不更新,因为死亡日期是推迟1个月零7天计算),5月8日后更新到按死亡日期的分析结果中,累积月报 当用户选择为月统计表时,在月份下拉选择列表后方会出现“显示累计月结果”的选项,若勾选该项,则查询为累计月结果 统计时间:累计月报与月报的统计时间相同,也按照“录入日期推迟7天,死亡日期推迟1个月零7天”的规则进行查询。
个案选取:根据用户所选择的月份,查询从当前年1月1日至所选月份的所有个案,即4月累计报表所查询的个案时间为1月1日00:00:00 4月30日23:59:59内的个案 指标计算公式 报告死亡数:全部录入的卡片数(含未审核) 报告死亡率:分子为全部录入卡片,分母为常住人口数(统计局购买,国家统一维护),并换算为年 公式(月报):报告死亡数/常驻人口数100%12 公式(季报):报告死亡数/常驻人口数100%4 公式(按月累计):报告死亡数/常驻人口数100%12/累计月数,累积月报,指标计算公式 审核率:已通过审核的卡片占全部报告卡片的比率 公式:通过审核卡数/录入卡数100 迟审率:审核通过的卡片中发生迟审的卡片的比率 公式:(一审时间录入时间)7日的卡片数/全部审核的卡片数100 一审通过率:一次审核就通过的卡片数占全部通过审核卡片数的比率 公式:一审时间等于审核通过时间的卡片数/已通过审核的卡片数100%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及时性: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卡片中及时的占全部报告卡片的比率 公式:(录入日期医生填卡日期)7日的卡片/全部录入的卡片数100,重卡信息查询,重卡率规则 重卡率为新增指标,统计时间与其他个案指标一致(包含累计月报),并在当前所提取的所有已终审个案范围内进行重卡的判断,规则如下: 对比身份证(不为空)和死者姓名,两者均相同的保留一个个案,其余标记为逻辑删除并不参与后续判断; 比较身份证(不为空)、死者姓名第一字、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均相同的保留一个个案,其余标记为逻辑删除并不参与后续判断; 比较身份证(不为空)、性别、住址和家属姓名,发现重复个案之保留一个,其余标记为逻辑删除并不参与后续判断; 比较死者姓名、生前常住地址编码、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发现重复个案之保留一个,其余标记为逻辑删除,重卡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重卡率=疑似重复个案数/报告个案总数 100% 疑似重复个案数:即被标记为逻辑删除的个案 报告个案总数:所选时间范围内的所有已终审个案,统计报表-原始报表(定义3,死因分类两类:卫统29-2分类 GBD160分类 原始报表 统计时间(死亡时间、终审时间)以及个案选取规则同上述定时统计,按照“终审日期推迟7天,死亡日期推迟1个月零7天”的规则对已终审个案进行统计。
总死亡数(率)及相同死因的死亡数(率)与定时统计处一致,统计报表-原始报表(定义3,调整报表 统计类型:调整报表只计算年报; 统计时间:在原始报表年报计算完毕后24小时内生成调整报表数据; 数据来源:直接抽取原始报表所用个案,根据当年漏报率对各区县、各年龄组及各ICD10分类,计算出调整后各地区的死亡个案数,作为基础数据进行计算 分地区期望寿命统计 统计类型:分地区期望寿命统计只计算年报; 统计时间:调整报表计算后48小时内生成各地区期望寿命 数据来源:调整报表所生成的各地区调整后数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