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传统文化课ppt课件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57637280 上传时间:2020-12-25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1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矫正传统文化课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社区矫正传统文化课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社区矫正传统文化课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社区矫正传统文化课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社区矫正传统文化课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矫正传统文化课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矫正传统文化课ppt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言,我有一颗虚心学习、求仁达人的真心,大家有一颗弘扬正道,化育新人的真心,让我们用真心碰撞真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中国传统文化在 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传道.授业.解惑,为什么教,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一、为什么教,二、教什么,三、怎样教,目,录,第一部分,【为什么教】,为什么教,壹,道德教化缺失邓小平同志曾在1989年“六四”后指出:“十年

2、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在教育。”指的就是人格和道德教育的缺位。 孟子:“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一,现实需要,为什么教,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教,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诚信、礼貌、和善、勤俭、自强等丰富的道德原则和伦理思想,是社会

3、主义道德得以形成的基石,是现今社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帮助公民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十九大报告,为什么教,壹,二,工作需要,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

4、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 第三十三条 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五)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 第二十七条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等内容的思想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为什么教,壹,矫正:矫使之正。矫:纠正,正:整饬。变弯为直。易说卦:“坎为矫輮。”孔颖达疏:“为矫輮,取其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輮。” 矢与乔联合起来表示把弯箭反向拱起。本义:把弯箭反向拱起,把弯

5、曲的物体弄直。 矫正 校正(对标纠差) 教正(指教改正) 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荀子性恶)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论语尧曰) 德主刑辅 宽严相济(法德结合),为什么教,壹,“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矫正的关键在于“教正”,“教正”的关键是要解决犯罪人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上存在的重大缺陷和严重失范问题,培养正确的情感体验,价值认同和道德观念。,为什么教,壹,道德教育离不开文化的背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开展道德教育不能,也不可能脱离文化传统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帮助社区

6、矫正人员从文化的领域和视角来认识国情,认清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对中国文化保持理解的同时,进行对自我的深刻反思、反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启迪良知,明心见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警醒违背道德法律的恶果,确立稳定的信仰与价值观。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社区矫正教化育人的目标。,为什么教,壹,社区矫正人员的特点: 1、社区矫正人员文化程度较低,认知能力较差,需要层级较低,欲望胜过理智; 2、“三观”不正:世界观不明、人生观扭曲、价值观错位; 3、“四体不勤”:好逸恶劳,贪图享乐; 4、主观恶性程度较低,以侵犯财产和侵犯人身权犯罪为主,初偶犯居多,无重大刑事犯罪;

7、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的五类服刑人员 5、心理不平衡,多数缺少一技之长,很难谋求到一份好的职业,就业和收入分配不公形成的贫富差距,导致缺乏价值感、认同感和相对剥夺感。,为什么教,壹,道德教育离不开文化的背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开展道德教育不能,也不可能脱离文化传统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帮助社区矫正人员从文化的领域和视角来认识国情,认清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对中国文化保持理解的同时,进行对自我的深刻反思、反省。帮助他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受到良知启迪,潜移默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到自身人格中,明心见性,提升道德修养,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警醒违背道德法律的恶果

8、,确立稳定的信仰与价值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社区矫正教化育人的目标。,为什么教,壹,潍坊青州市司法局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区矫正工作”。提高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律和道德水平,预防、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全市经济社会更高层次转型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天津宝坻区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社区矫正工作当中,组织编印了社区矫正人员手册和弟子规学习册各3000册,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建立了“一个矫正小组、一个矫正课堂、一个技能锻炼基地”的“三个一矫正模式”。选聘传统文化课讲师,到社区矫正人员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平,约束其行为,切实实现矫正效果。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在学习心得体会

9、中写道:“如果说我被判缓刑是人生之大不幸,那么现在有机会学习传统文化,可谓因祸得福。若早明白言语忍、忿自泯的道理,或许就可以避免因打架而引来的牢狱之灾。”,江西省彭泽县司法局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将琴、棋、诗与社区矫正工作相结合;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内容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如杨柳青司法所创编笃学修身杨柳青镇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学习专刊,要求社区服刑人员根据专刊中提供的各类文字材料以书面形式作答相关问题,增强社区服刑人员对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传统美德等内容的了解;李七庄司法所将国学引入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收到良好成效。,济宁曲阜市司法局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儒家文化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应用,

10、组织开展了以“学儒学、读经典、促改造”为主题的“学儒育新”教育活动,从“知”“行”两方面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矫正人员的改造过程中,受到矫正人员的欢迎,收到良好效果。,为什么教,壹,不仅仅只满足于“看得住”,还要“管得了”,更要“改的好”。,三补课:“补上家庭德育课,补上学校品德课,补上社会公德课”,第二部分,【教什么】,教什么义理篇,贰,教的核心不是知识教育,而是正确认知、情感融合和观念确立 (心理活动结构知、情、意) 正确认知:一是认识自己(人生观) 二是认识外界(世界观) 情感融合:一是应对外界刺激(冲动理性) 二是唤醒内心感动(冷漠感性) 观念确立:一是建立自责机制(内疚):耻感、罪感 二是

11、建立道德规范(外律):道德、法治,正确认知人生三大基本问题,贰,我从哪来? 我是谁? 我到哪去?,德育要求按照受认识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认识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要帮助受认识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其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正确认知认识自己,注,自知知足(道德经: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志向(“志于道

12、、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知长短(扬长避短) 知进退(可为与不可为,战胜自我,择善而固执之礼记中庸) 知取舍(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注,知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知真(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 理性的标准。毛泽东) 知势、知变(“埶”“坴”为高土墩,“丸”为圆球。“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因其势而利导之 ”孙子兵法“势之所变为易” 各种影响力所决定的加速演变的趋向,就形

13、成事态演变的趋势。它们有强有弱,有攻有守,或相抵消或相促进,或相抗争或相妥协,由此形成的系统综合状态称之为势态。该势态所决定的难以被个别参与者所左右的演变趋势,即为事态局面的大势。通过各种方法营造一种有利于预期的事态演变的趋势、大势,称之为谋势、集势、蓄势或造势。凭借业已具备的趋势而推进,则称之为借势、乘势、顺势、任势,善于抓住机遇 知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管子戒),正确认知认识外界,情感融合应对外界刺激,注,“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 朱熹“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节”,修养,自控,调节 “和”,平

14、和自然 “中”恰到好处,适时适度 “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情感融合唤醒内心感动,注,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文化唤醒我们内心的感动。,自责机制耻感,注,耻感文化:“公认的道德标准借助于外部强制力来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其特征是这种文化中的人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这样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所

15、规范和制约。耻感文化的重点是我的所做所为能不能合乎社会标准,故耻感文化是对外的。“耻感文化”则对于所发生的事情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我的错。如果确实是由这个人引起的,在没被揭露时,他会沾沾自喜,甚至还有些骄傲;而一旦被揭露,他感到的是羞耻,但内心深处想的是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耻感文化的特点:(1)外在的评判标准。耻感文化则强调外在的约束力。罪错暴露,才会受到他人的谴责与惩罚,社会才会把耻辱降落到这个人头上。假如罪错不为人知,那么也就不会有社会群体的压力。(2)非主观的认识。耻感文化中的个人,其所作所为首先考虑的是他人、社会的评价,以受人赞许为荣,以人人排斥为自己的羞耻。(3)强烈的心理反应。“在以耻

16、为主要强制的文化中,对那些在我们看来应该是感到犯罪的行为,那里的人们则感到懊恼。这种懊恼可能非常强烈,以至不能像罪感那样,可以通过忏悔、赎罪而得到解脱。 在“耻感文化”中,要想使人们对过错保持羞耻感,则必须不断地保持住一种舆论的压力,形成一种“宣扬过错”的舆论氛围,使人感到周围有着无形而又无限的压力,觉得背后老是有人在看着自己,议论着自己,甚至用自己的过错或恶行在教育着别人,让他人引以为戒,在明里或暗里把他钉在了“耻辱柱”上,使其活着感到不安,即使死了也是“遗臭万年”。在议论别人的“丑行、恶行、短处、不是”时,则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暗地里感到自己比那个被议论的人在“道德”上高尚与纯粹得多。,自责机制罪感,注,罪感文化:“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 ,并且依靠其发展人的良心的社会。”其特征是这种文化中的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