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1340571 上传时间:2017-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前言.2第一章 地层.3第二章 构造分析.3第三章 岩浆岩.4第四章 地质构造演化史.5第五章 结语.6附件:1、金山镇地区剖面图2、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前言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 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

2、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 。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 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 1000 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从地质

3、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为了配合绘制金山镇地区剖面图,我们编制了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符号标志,对其构造层、不整合、岩体及岩脉进行了明显标出。图区有 3 条较大的逆断层 4 条平滑断层 4 条正断层及 7 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第一章 地层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判断,金山镇地区西高东低,河

4、流两岸多是山峰。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 D2 至 K2,中间缺失 T1 和侏罗纪 J 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白垩统K1、K2 和中泥盆统 D2 为砂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 D3 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 C1 至 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东北角陵庄出现岩浆岩,即斑岩和花岗岩。最老的地层 D2 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 (K1、K2)和北部略偏东(K2)两处,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可以看出 T2

5、与 P2 形成平行不整合。第二章 岩浆岩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 T3、T2、P2 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 K2 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 K2。第三章 构造分析一、褶皱构造: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 D3、C1、C2、C3 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 45 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

6、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 110 度。2、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 T3,翼部由 T2、P2 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 80 度,南东翼倾角 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 60 度。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 C1,翼部由C2、C3、P1 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 45 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 80 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 3

7、5 度。4、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核部均为 C1,翼部由 C2、C3 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 45 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 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5、李家背斜与向斜组:背斜核部 C1 向斜核部 P1,翼部由 C2C3 组成,两翼走向北西南东,北西翼倾角 60 度,南东翼倾角 45 度,轴面略向北西倾,转折端成圆弧状。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

8、力场。二、断裂构造1、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 11.5 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 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 2030 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

9、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3、李家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 30 度,延伸约 1.1 万米。上盘为李家背斜与向斜组,下盘为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4、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 20 度,延伸约 1.8 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 2.2 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五里河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 800 米高度

10、,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 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 1200 米,由 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 1.52 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第四章 地质构造演化史构造层是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的地层序列,金山镇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 D2T2 构造层和 K1K2 构造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其中 D2T2 构造层由于 T2 与 P2 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系统和构造

11、系统,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即 D2-P 构造层与 T2 构造层。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地质构造演化如下:1、D2P2 构造层包括 D2 的白垩砂岩和大部分页岩和灰岩, D2 的白垩砂岩应该是海洋或是湖泊相沉积,但由于金山镇处在中国地区,因而是中国陆相沉积的湖泊相,D3P2 的页岩和灰岩是滨海沉积岩,由此可推知这一构造层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可知这段时间地壳有轻微的抬升,幅度很小故而沉积过程稳定。2、T2 与 P2 之间缺失地层 T1 形成平行不整合,推知 T1 时段内岩层没有继续接受沉积,地壳开始垄升,但还没有形成褶皱和断裂,只是一次大的造陆运动。3、在 T2-T3 时段内岩层继续接受沉积,仍形成

12、灰岩,说明此过程也是在浅海沉积环境中。4、在 T3-K1 过程中,缺失 J 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并有岩浆侵入,即花岗岩和斑岩。5、K1-K2 之间又开始接受沉积,但沉积的范围不大,形成的砂岩是陆相沉积高地,滨海沉积环境。但在图北部略偏东的位置只沉积了 K2 而没有沉积K1,说明沉积时发生了海浸。第五章 结语综合地质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认真听讲使我得到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实习课上五花八门的岩石、作图课上的各种断层、褶皱让我无从下手,感慨地质学之博大精深!经过一学期的系统学习,当我拿

13、到金山镇地质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这个地区的地层环境状况,那种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正所谓苦尽甘来啊!说实话,我真的很喜欢我的地质学老师陈曦,他刚刚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许缺乏教学经验,但也正是他的那种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努力讲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精神,以及竭尽所能地运用比喻、类比等方法使枯燥的地学知识变得有趣而浅显的教学方法,使我感到地质学不仅是一个地质人必须掌握的学科,更是一门妙趣横生的大乐园! 如我前言所述的一样,此次综合地质作业的难点是小比例尺,图上没有标等高线,这和平时的练习不大一样,必须根据河流等因素来判断地势的高低。这无疑给绘图过程带来了不便,而且由于比例小,地势也难以精确的绘制出来.只能表示大致的趋势。总之,通过本次综合地质作业,使我充分地认识到了地质学的美,领略了构造地质学的魅力,而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在这次作业中得到加强和巩固,也提高我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首先感谢亲爱的陈老师一学期的辛勤劳动,接着感谢借我彩笔的杨涛同学,也感谢我宿舍的哥们(他们是土木的,比我们早结课)提供的宝贵建议!参考文献: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曾佐勋等,2008.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王根厚,张长厚,曹秀华,2010,构造地质学实习讲义,地质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