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良心整理,考点必背,考题大全)综述

最****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6KB
约33页
文档ID:11590599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良心整理,考点必背,考题大全)综述_第1页
1/33

1、“一个主题”即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这是“纲要”课贯彻始终的主线2、“两个了解”即帮组学生了解国史和国情这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3、了解近代以来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件大事即“三个选择”,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历史和人民是怎样在意识形态中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生活中选择中国共产党,社会生活中选择社会主义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4、“四条主线”:可以概括为:“革命进程”,“现代化进程”,“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A、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这一主线的学习要注意以下问题,即如何认识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如何认识近代以来的中西关系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B、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主要视角,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深远、最剧烈而且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毫无疑问革命是压倒一切的,没有独立民主的国家,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政治领域的民主化进程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进程。

社会领域的城市化进程C、从封闭的中国到开放的中国;从被动的打开国门到主动的参与世界经济政治活动;从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到主权独立,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立迅速提升的东方大国D、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很好的实践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教学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讲:中国近代历史综述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1840年前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1949年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只有这期间是“双半”社会1840—1949为中国近代史阶段1949年以后为中国现当代史阶段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形成近代中国社会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下简称“双半”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由此而发生深刻变化,步入“双半”社会两个问题:1、1840年中华民族遇到的事变(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是否可以避免?2、西方列强以什么方式进入中国是否可以选择?(一)近代前夜国内外发展的两种态势国内,依然保持着封建社会的完整性自然经济占主体1、政治方面: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经济方面: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经济活动方式以耕纺结合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最主要的生产活动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三位一体3、思想文化方面: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突出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特征的伦理道德规范封建传统文化举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即品德,辞令,仪态和女红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五伦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的人都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即不存在生活在伦理关系之外的人4、社会结构方面突出了以族权和政权相结合为特征的封建宗法制度,将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父权,神权、君权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封建社会秩序5、阶级关系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6、与世界的关系方面,由于自然经济占主体,整个社会少有世界眼光,政府、民众与外界的交往较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不多,1757年后,清政府开始实行严厉的闭关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

7、军备废弛(主要表现为旧式的管理和武器装备)战斗力低下国外:资本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商品经济占主体1、14到15实纪,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之而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2、15世纪末,航海技术的进步及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列强开辟世界市场,推动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3、16至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通过圈地运动,殖民地掠夺,贩卖黑奴等罪恶手段完成了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4、17到18世纪,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夺取政权,真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英国:1640 美国:1776 法国:17895、18世纪中叶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中叶,已经极大地的促进了本国及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急需构建世界性的金融、贸易体系,构建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金融、贸易体系对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的需求,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的急剧扩张,殖民主义走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1840年的厄运中华民族难以避免。

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鸦片战争以后的几十年,随着清政府在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中的失利,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逐渐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步入“双半”社会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仅仅维持形式上的独立,亡国灭种的危险出现 ,民族危机加重,民族矛盾(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上升A、割让东北、新疆、香港、台湾等大片土地,五口通商、允许外国驻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B、外国船舰在中国领海内河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C、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治外法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E、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扶植、收买代理人2、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体系,被动的极其艰难的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过程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演变为半封建的中国A、大量廉价商品进入中国,特别是棉纱和棉布,极大的破坏了自给自足、耕纺结合的自然经济,农业手工业分离,大量农民及手工业者失业B、城乡商品经济加速发展。

在广大农村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占主体,在城市,民族资本的发展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相反是外国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占主体C、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并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外国在华资本的比重1894年为60.7%1913年为80.3%1920年为70.4%1936年为78.4%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1920年为4.9%1936年为10.8%1949年为17%可见: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占有明显优势,而且中国资本中买办官僚资本相比民族资本占压倒多数民族资本发展极其艰难,从1840年到1949年,109年才积累了17%的近代工业经济,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D、中国的官僚、地主、买办、商人等开始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特殊的环境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两个部分民族资本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极其艰难3、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存在,代表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相继出现,并先后在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4、西方文化大量涌进,新思想、新观念、传教士、西式医学和教育开始进入中国,传统的中国文化开始被动的接受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进入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时代。

世界视角和眼光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多,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开始了向世界先进国家艰苦的求学过程,中国开始了多元文化时代清末民初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大多数杰出人才都有留学欧、美、日的背景5、新式军队、军备及社会管理开始出现,洋务运动中的军工厂;袁世凯的北洋军;孙中山的黄埔学校等;巡警部、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6、国门洞开,被动的、不自觉的、有时甚至是屈辱的开始了与世界的缓慢接触和交往,中国逐步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近代以来在世界一体化趋势下,迈出对外开放这一步,对中华民族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结论:帝国主义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又使中国停留在半封建状态;中国既没有进入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又失去了在原有轨道上正常发展的机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一)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特定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既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于一体的畸形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开始丧失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但是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还在,皇帝、总统还在,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半封建:国家主权和地位的严重削弱,极大的刺激了古老的反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加速发展极大的破坏了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经济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由于国家主权的丧失,中国又失去了独立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并存;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并存,农民、工人和手工业者并存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是认识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二)基本特征:(见教材、p、11)1、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及中国的政治、军事,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2、封建统治者内外勾结,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旧存在,地租剥削,土地自由买卖、兼并、集中十分突出;自然经济虽遭到冲击但仍保持其根基,严重阻碍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4、民族资本在政治舞台上已崭露头角,但其力量弱小,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紧密勾结,具有革命的两面性5、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地域广大;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不统一状态。

沿海和内地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平衡6、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生活极其艰难,他们既没有政治权利,也无法安居乐业三)阶级结构:1、地主阶级在近代中国依旧是社会统治的基础,和商人、高利贷者融为一体,通过地租剥削广大人民地租剥削是一种极其落后,寄生性的生产方式,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对象2、农民阶级仍然是中国社会人口最多的阶级,是社会财富、赋税的创造者,包括雇农、贫农、中农,占人口的80%以上,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主力军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民阶级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从经济地位上看,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小生产者,居住分散,生产方式落后,决定了农民阶级封闭保守而缺乏创新意识,自给自足而缺乏合作精神,与世无争而缺乏竞争意识,安于现状而缺乏民主意识,重视体验而缺乏理论指导,追求平均而缺乏进取精神3、中国工人阶级,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各通商口岸的外资企业中,除具有与先进生产方式联系,代表先进生产力,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等优点外,还有受压迫最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高度集中,与农民有天然联系,易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