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资料

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28.50KB
约18页
文档ID:101304558
第二节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资料_第1页
1/18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学习目标,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论,,11教本3班 陈妃酉,一、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1)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2)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2、教育目的的道德基础(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的观念:指一个人的理性、意志和行动应协调一致,意志和行动应受制于自己内心的理性判断,不应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完善的观念: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的毅力协调内心自由观念的矛盾仁慈的观念:也称绝对善良的观念,要求一个人的意志与别人的意志相互协调,能为别人谋利益,不可与别人发生恶意的冲突正义的观念:也称守法的观念或法权的观念,这种观念要求人们停止冲突,反省自己,用社会公认的法规准则以及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公平的观念:又称报偿的观念或报应的观念,这种观念树立起来后,人们才会认识到错误的行为必然得到惩罚,而善良的行为也必须得到褒奖,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这种因果报应观念指导下人们才会公平待己,也公平待人上述观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实质上是对人的 世界观价值观的总的期望。

二、教育过程论,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其思想的核心,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赫尔巴特提出并论述了教育过程的思想他提出了管理、教学和训育的思想一)、管 理,赫尔巴特重视儿童管理,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 件他认为,“只教不管”,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如 果只管不教,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 赫尔巴特之所以重视管理,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儿童有一种 “不驯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既会扰乱教育者的教 育、教学计划,也会“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因而, 必须自幼加以管理,使之在儿童时期就能够克服他的烈性,“造 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 管理儿童的方法1、管理观,(1)惩罚的威胁 (2)监督 (3)命令和禁止 (4)惩罚 (5)做功课或进行活动 (6)权威和爱,2、管理方法:,(二)、训育,训育是指依照特定的道德标准,对学生的精神或性格进行教诲的教育形式 训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1、什么是训育:,2、训育的四个阶段,道德判断是道德的基础,因而必然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判断需转变为“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的热情(道德热情),才能把“道德化为性格”。

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环境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依此行动 道德自制是指自我的认识3、训育的实施方法,(1)维持的训育 (2)起决定作用的训育 (3)调节的训育 (4)抑制的训育 (5)道德的训育 (6)提醒的训育,,,,(三)教 学 观,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用他的话说就是“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因此,为了达到这种教育目的,他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一词首先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 他认为,人的观念、 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为 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 教育性教学即任何教学都必须具有教育性,教育不能离开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1、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及理解,2、如何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呢?,第一,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 第二,教学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 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

3、教育性教学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第一、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着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正确发挥的示范作用第三、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发育3、教育性教学对今日教学改革的启示,讨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局限性:,赫尔巴特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学当作实施 德育的唯一途径,视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提高是无条件的同 步运动,他没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他 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 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这不能不说具 有机械化的倾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