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80412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一、简述题1 试述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答案】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

2、和价值是相一致的。(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主要体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否则就会造成某些部门发展过快,浪费社会资源,或某些部门发展过慢,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

3、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多,但还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

4、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2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案】(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又是辩证转化的。(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

5、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它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仟何卞观附加的客观内容,在于它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a. 无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还是己经获得的认识以及实践本身,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b.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

6、,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无数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十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3)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3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7、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这两对矛盾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社会发

8、展的基本动力。(2)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的巨大的能动作用。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二、材料题4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

9、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构成的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统一、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这三个方面,不断深化认识加深理解科学把握。试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就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答案】(1)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力一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而一点论与此相反,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只看到一种矛盾情况或一个矛盾方面,而忽视甚至抹煞另一种矛盾情况或另一个矛盾方面。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台认了矛盾的存在。“重

10、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对把各种矛盾情况或各种矛盾力一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而陷入均衡论的错误,使问题得不到解决。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2)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坚持阶段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首先坚持了“两点论”,同时要着力发展文化,保证文化的时代性,正是坚持了“重点论”。文化发展的

11、阶段性与时代性统一是指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同时文化形态既有历史的延续,又有着阶段性差异,任何文化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展开的,具有时代性。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历史的方位和坐标,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现阶段我国文化构成和状况的复杂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既不降低标准又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3)坚持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和主导性的统一,其中,保证文化构成的多样性,既要保留传统文化,又要发展现代文化,是“两点论”。此外又要分清主次,坚持文化的主导性,抓住主要矛盾,做到了“重点论”。文化构成的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统一是指文化总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来展现的,但其中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特别是在阶级社会,占据主导的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一、简述题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