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00879493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目录 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一). 2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二). 6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三). 11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四). 17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五). 22一、概念解释1 社会形态【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

2、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2 自在世界【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

3、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3 客体非对象化【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

4、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4 物质【答案】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二、简答题5 简述社会进步及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答案】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它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地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

5、的过程,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原因包括:(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但如果从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来看,仅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进步即人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的。因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或最高标准。6 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作为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具有巨大的能

6、动作用。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要注意处理好与事物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关系。(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践。7 怎样理解辩证法与认识论的一致性?【答案】辩证法与认识论具有一致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列宁指出:“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现在称之为认识论的内容。”“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体表现在:(1)辩证法为科学的认识论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唯物辩证法揭不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辩证的性质,揭

7、示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形式和机制,从而为科学认识论的确立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但不能就认识本身来研究认识,必须把认识同认识的对象、社会发展以及实践的发展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离开了唯物辩证法对认识基础、认识对象、认识动力的揭示,认识论就没有自己存在的基础。(2)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辩证法是人类认识本身所固有的。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产物和反映,因此,认识的本性必然同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相一致。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同样也是认识发展的规律。认识论所阐明的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一系列关系,无不都是辩证法的规律,

8、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所以,辩证法又是认识论的基本内容。离开了辩证法,人们就无法全面把握认识论的内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而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和认识的过程,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标志之一。(3)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也离不开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和力量只有用认识发展的全部历史才能证明。辩证法既然贯穿于人类认识的全过程,既然是人的认识所固有的,那么,它的内容的丰富性,它的正确性和生命力,就必须由全部人类的实践史、科学史、认识史来检验。离开了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历史,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就不能确立和证实,同时,辩证法的发展及其新范畴的

9、产生,也必须由新的认识来不断丰富和补充。以辩证法的现代发展为例,它总是要以新的认识成果,诸如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有序与无序等认识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8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特征,充分表明了哲学史上这一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对象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

10、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代替具体科学去研究世界所有领域里的所有规律,它只研究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结束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11、相统一的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旧哲学由于不懂得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哲学的使命应当是改造世界。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小可能同时为一切阶级服务,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真理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其中,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发动一次震撼人类思想史的革命,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三、论述题9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意义。【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Yseno搜考试作业资料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