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上传人:t****j 文档编号:593879707 上传时间:2024-10-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 地球的宇宙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 地球的宇宙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 地球的宇宙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 地球的宇宙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 地球的宇宙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 地球的宇宙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 地球的宇宙环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即“可见宇宙”半径:约137亿光年2.多层次的天体(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系统:3.太阳系:识记八大行星的位置及其分类P12(水金地火、木土、天海)、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火木星之间)4.地球是颗普通(外观和所处位置)而又特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行星: 存在生命的条件: 自身条件A。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形成了液态水; B.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周期适中、大气层的存在), 气温适宜; C.体积质量适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外部条件D.太阳光照条件稳定;E.宇宙环境较为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0.4-0.76微米)。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直接或间接提供各种能量,如煤、石油、天然气、风 能、水能等。2)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热,维持地表的温度,为地球大气水运动提供能量。4.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总体上分布不均,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1)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发,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2)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的原因:海拔高,太阳辐射经过的

3、大气路程短,而且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5.太阳外部大气层结构:由里往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6.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分布及特点:黑子(光球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11年周期。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11年周期。太阳风(日冕层)耀斑暴发时,格外强烈。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A.太阳黑子与地球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1年周期)。B.耀斑放出的强大辐射干扰地球大气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C.太阳风中的高能带电粒子流激发地球高层稀薄大气而产生极光。D.耀斑或太阳风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引起磁暴现象。第三节:地球的圈层

4、结构:1.划分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依据地震波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33KM深处)波速突然加快、古登堡面(2900KM深处)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消失。2.三大内部圈层:1)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分硅镁层和硅铝层(在大洋底罕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厚39-41、海洋薄5-10千米)。2)地幔:固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浆源地);铁镁含量由上而下增加。3)地核:铁和镍;外核(液态铁的运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内核。5.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6.三大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和水圈(海洋水、陆地

5、水、大气水、生物水)。其中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地质年代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生物演化重要事件太古 宙海洋广阔,没有大片陆地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原核蓝藻(叠层石) 形成金属矿的重要 时期(铁、镍、铬)元 古 宙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地壳运动剧烈真核海绵标志地球进入生命 大发展的阶段古 生 代联合古陆(亚欧、北美大陆和我国东北华北)地壳发生剧烈变 动,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类; (蕨类)后期是重要的成煤时代;末期,古老两栖类鱼类和6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中 生 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燕山运动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爬行动物鸟类始祖鸟(裸子

6、植物苏铁钢银杏松杉) 重要的造煤时代、金属矿; 恐龙灭绝新 生 代形成现代海陆格局 造山运动喜山,形成了现代基本面貌哺乳动物-灵长类-人类(被子植物)地球气候冷暖交替 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第二章 第一节:流水地貌:1. 河谷的演化及形成原因: 上游(河流发育早期):呈“V”型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河谷深、两壁陡、谷底窄。中游(中期):呈不对称“U”型以侧蚀为主(河床不对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下游(晚期):呈槽形以堆积、侧蚀为主,河谷开阔,河道两旁为冲积平原。2. 河流阶地:在地壳稳定期间,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成河漫滩,之后地壳运动上升,流水下蚀河流下切使河漫滩抬升形成阶地。(地壳

7、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上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为主;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3.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河曲发育,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使河流越来越弯曲、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出现狭窄的曲流颈,最后在洪水期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4. 流水堆积地貌: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地貌名称位置 形成原因示意图 冲积扇、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 出山口 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趋缓,流速剧 减,所挟带物质(泥沙,碎石)不断堆积而形成的扇状堆积物 冲积平原、沙 洲、江心洲中

8、下游地势变得平坦,流速减慢,河流上中游 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三角洲入海口在河流入海处,地势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成 温馨提示:流水堆积原理:在XX部位,地形平坦,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 泥沙堆积,形成XX堆积地貌。5. 冲积扇和洪积扇的结构特点: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颗粒逐渐减小(砾石 粉砂黏土);土壤逐渐肥沃。从扇顶到边缘:地下水水位降低,但埋藏越来越浅,常有泉水出没,地下水资源丰富。6. 滑坡的形成条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地形崎岖、地形坡度大);软弱面的存在: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断层发育岩石破碎疏松或土质疏松);破坏平

9、衡的触发作用:不适当开挖坡脚、在坡面上增加负荷、过多水分渗入软弱面;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植被稀少。 治理措施:修筑抗滑挡墙,加固边坡提高抗滑力;排水和减重(建排水沟,保护和改善坡地植被);建立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能力。7.泥石流形成的条件: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如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地区汇水速度快)。足够的堆积物(如地壳运动活跃处断层发育、岩石破碎疏松;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从谷中)。充足的水(暴雨、冰雪融水)。植被稀少或植被遭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泥石流逃生自救: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跑第二节风成地貌:1.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

10、突起的孤立岩石或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长期遭受风蚀,其中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或是岩性下软上硬,差异侵蚀后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外形。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石窝(风蚀壁龛):干旱区昼夜温差较大,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频繁作用下,岩石表面呈片状剥落,形成很多浅小的凹坑。之后,风沙沿凹坑向里钻磨,被带到凹坑内的沙粒受风力作用在凹坑内发生旋转,不断地磨蚀凹坑的内壁,结果形成口小坑大的石窝。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风蚀洼地。风蚀雅丹(风蚀垄槽):发育在

11、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 形成: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2.风积地貌:1)新月形沙丘的特点缓坡为迎风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2)水岸沙丘的形成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 河流泥沙含量大,且流速慢易在河床沉积;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 3)风沙的治理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以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A封沙(植树种草、设置沙障,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B禁牧、禁樵、禁采(因地制宜,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通过兴建沼气池、利用太阳能、

12、风能等措施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从而达到保护植被的目的)C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区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注: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第三节喀斯特地貌:1. 天坑的形成过程该地石灰岩广布,流水不断侵蚀、溶蚀,形成地下溶洞;常年累月的发展,地下溶洞的顶部岩层坍塌,便在顶部形成坑的形状。 2. 桂林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基岩为石灰岩;岩石的透水性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缝隙和裂隙发育;水的流动性地势西部、北部及东南部高, 中部较低,坡度大

13、;水的溶蚀力气候湿热,森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体的有机酸含量高。3.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居住、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排水好)。不利不利交通、水利工程建设:地表崎岖-桥隧工程量大;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不利农业:多裂隙发育,地表水缺乏;地表崎岖、平地少,土壤浅薄贫瘠;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导致基岩出露而且恢复困难,出现石质荒漠化。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旱涝灾害等发生频率增加。4. 溶蚀地貌:CaCO3+CO2+H2O=Ca(HCO3)2 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溶斗和地下溶洞等5. 沉积地貌:C

14、a(HCO3)2=CaCO3+CO2+H2O 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注钙华 :钙华: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 CaCO3沉积形成. 溶洞: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逼带走形成。第四节海岸和冰川地貌:1. 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掏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的。2. 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的,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

15、、水下沙坝等。3.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冰川槽谷: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创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4. 冰碛物不具有分选性,即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大小混杂。如西欧波状平原5. 峡湾的形成: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地表形成 U 形槽谷,后来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海水涌入淹没 U 形谷,形成峡湾。 第三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比较:分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高度空气运动及天气现象与人关系A高层大气随高增加先降后升(底层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大气吸收更短波长的太阳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