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体现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五个特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连续性’和‘统一性’完美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时空观,‘创新性’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源泉,‘包容性’彰显多元一体的思想和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平性’体现了‘中正平和’的价值观念”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集中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张海鹏认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唯物史观,充分反映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体现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国家属性,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编写目的徐蓝认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入了大量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传承”“呈现出新的气象”本文尝试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角度对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进行阐发,以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存续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邢广程认为,在时空维度上,“中华文明有它的突出的连续性,从古到今,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将来还要延续下去”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从宏观上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连续不断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至第14课的内容建构了“先秦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春秋战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秦汉建立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并以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遗存作为佐证,配有“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以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这一特点;课后的“学习拓展”栏目引用考古学家苏秉琦的论述,进一步论证了中华文明多源性起源、延续不断的特点:“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
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苏秉琦认为,全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可分为六大区域,即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地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以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为代表的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地区,以石峡文化为代表的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地区这些数以千计的文化遗址就像群星一样闪烁在天空中,苏秉琦把它们称为“满天星斗”,并提出“满天星斗说”这一学说科学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多源性,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又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奠定了基础商乃“东夷”,周与“戎狄”有密切的关系,夏与商互动,商与周互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既有交往又有征伐,互动频繁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以这一时期产生的“华夏认同”为统摄,曾经被视为“戎狄”的秦国和被视为“蛮夷”的楚国都被列为中国正史上的“春秋五霸”,最后由跻身于“战国七雄”的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朝统一后,又征服南越地区,设立南海郡、象郡;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袭扰,修筑万里长城以保证边境安全,并在边疆民族治理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设立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汉承秦制,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中央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史载“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属官,九译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反映边疆族群与中原政权的互动,增加了大量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例如,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等,它们在内容上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第10课的“历史纵横”栏目引用历史资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展现出元朝边疆治理已经出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第13课“疆域的奠定”一目概述了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清廷在边疆治理方面根据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风俗习惯和自然禀赋等,形成盟旗、伯克、噶厦、金瓶掣签等制度,并在各地设立军府制,统之于中央管理,以最小的治理成本达成最大的治理效能,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空前的“大一统”,达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
清代的“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清代“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维度的交融是一种整体上嵌入式互动发展的实施路径,这种互动带来了主体的深刻改变,实现了主体的良性发展,无论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不同领域之间的嵌入式互动,还是汉、满、蒙、藏、回等多族群之间的嵌入式互动,都为清代“大一统”的实践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对于中国近代史,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族人民多次掀起救亡图存的高潮”的历史主线来编写的关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教材重点呈现了以下三次历史高潮第一次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四万万同胞齐下泪”,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第二次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各个阶层参与了这次外争主权的革命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第三次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和各阶层参与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密切联系,不断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中华民族”二、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正是创新性使中华文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始终历久弥新,具备绵延发展的不绝源泉”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丰富的史料证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根据考古资料发现,龙山文化时代大致相当于五帝后期,神州大地“万邦”林立,已经形成早期国家形态,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制度继续完善,西周创立宗法制和分封制,“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早期国家制度的建立成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创新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天下共主”的政治体系崩溃,郡县制、官僚制等政治制度出现,这些都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制度创新对于秦朝的建立,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浓重的笔墨阐述了秦始皇从中央三公九卿制到地方郡县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革新。
秦朝郡县制的全国推行,成为此后历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基础,重塑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因而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开始了由以周制为典型的三代文明向以秦制为典型的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周秦之变”从秦汉到明清,古代中国都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创新(见表1)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增加了大量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等,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讲述了辽、夏、金、元、清朝的历史活动,突出了这些王朝在统合边疆上的成就和治理边疆上的制度创新辽朝的南、北面官,金朝的“猛安谋克”,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清朝收复台湾、击退沙俄入侵以及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都有诸多的制度创新例如,清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创立的金瓶掣签制度,堪称典范,“于藏之大昭寺供奉一奔巴金瓶,凡藏地之呼毕勒罕,掣签确定;蒙古地方之呼毕勒罕,以雍和宫所供奔巴金瓶,掣签确定”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和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中,以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为中心,围绕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的施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立与推行展开论述,尤其是重点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导思想,如“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思想。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侵略,清政府被迫逐步地向现代国家制度转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特别阐述了清政府面对边疆危机,在边疆地区进行制度创新,在新疆、台湾以及东北三省建省,在中央将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完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边疆管理体制的革新清帝退位后,中华民国建立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辛亥革命”具有较重分量孙中山提倡“三民主义”,根据“三权分立”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加上考试、监察提出“五权宪法”,倡导“革命程序”论,“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后来这些理论和措施被南京国民政府所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就探索制度变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创立具有工农性质的人民革命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实行“三三制”原则,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制度上的创新和实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是实现了“两个结合”的制度创新。
三、统一性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典型特征之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引用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夏商周三代都是统一的历史王朝,可见在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已经具备统一性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建立的“天下共主”政治体系瓦解,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推动秦国、楚国这些被认为是“蛮夷戎狄”的国家都参与到华夏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多民族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