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百年辉煌疟疟 疾疾malaria病原学病原学疟原虫¡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常有复发;¡三日疟每三日发作一次;¡恶性疟发热不规则,无复发,严重者可导致脑型疟疾 生活史生活史¡两阶段 无性生殖(人体内) 有性生殖(蚊体内)¡两宿主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蚊) 肝细胞内的发育肝细胞内的发育---红外期红外期红细胞内的发育红细胞内的发育---红内期红内期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疟原虫生活史特点:疟原虫生活史特点:¡当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增殖时,临床上无明显表现→潜伏期 ¡红细胞破坏,大量裂殖子、疟色素及代谢产物释放入血,引起疟疾发作 ¡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是复发的根源 疟原虫生活史特点:疟原虫生活史特点:¡周期性发作: 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红细胞内增殖后再释放入血 ¡裂殖子经3-6代增殖后发育成雌雄配子体时,具有传染性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疟原虫的种类、数量决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恶性疟 — 任何年龄RBC(>20%RBC) 巨量疟原虫血症,最严重的疟疾类型 间日疟 — 年幼RBC(<25000/mm3) 卵形疟 — 年幼RBC(<25000/mm3) 三日疟 — 衰老RBC(<10000 /mm3)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带疟原虫者 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 部分免疫力, 有少量疟原虫增殖, 无疟疾发作的临床症状。
病理解剖病理解剖¡RBC增大及粘附---微血管堵塞 脑组织水肿,充血(脑型疟) 肾损害 肺水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明显疟色素沉着¡细胞因子的作用:TNF-α、γ-IFNu 微血管病变、细胞破坏后释放的代谢产物、细胞因子有重要病理意义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疟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在自然界持续传播的原因:生活史特点l巨大数量的子代l抗原多样性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传染源l疟疾患者l带疟原虫者(血液含成熟配子体)¡传播途径l主要途径—蚊虫叮咬l个别途径—输血、母婴传播¡传播媒介l雌性按蚊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l普遍易感l免疫力不持久,再感染时症状轻l各型疟疾间无交叉免疫性l非流行地域外来人员感染时症状重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流行特征l地区性:热带和亚热带>温带l季节性:夏秋季l流行分布: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l我国流行区域:云南、海南l温州地区疟疾来源:输入性疟疾全球疟疾流行分布图全球疟疾流行分布图 ¡疟疾的儿童传染率在浅色地区和深色地区疟疾的儿童传染率在浅色地区和深色地区分别为分别为10%和和50%。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潜伏期:取决于红外期长短l 间日疟及卵形疟为13—15dl 三日疟24—30dl 恶性疟7一12d典型发作典型发作¡突发寒战高热l寒战:持续10min-2h,伴体温迅速上升l高热: 持续2h-6h,体温可达40ºC¡大汗,体温骤降,自觉症状缓解 0.5-1h¡酸痛,乏力,无明显中毒症状典型发作典型发作¡间歇期l间日疟,卵形疟—48hl三日疟—72hl恶性疟—无规律(36-48h)¡反复发作多有贫血和脾大脑型疟疾脑型疟疾¡恶性疟严重的临床类型,偶见于间日疟¡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l病因:¡受染红细胞堵塞脑微血管¡低血糖:进食不足、疟原虫消耗、奎宁刺激胰岛素分泌¡细胞因子, TNF-αl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溶血尿毒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黑尿热¡发生原因l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l疟原虫本身及释放的毒素造成的直接微血管病变l抗疟药物(如奎宁及伯氨喹)¡临床表现: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症状,严重者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衰竭疟疾重症症例:大量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尿,疟疾重症症例:大量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尿,黑尿热黑尿热输血后疟疾输血后疟疾¡潜伏期:7-10天¡主要为间日疟¡临床表现与蚊传疟疾相同¡无肝内繁殖阶段,不产生迟发型裂殖体¡无复发¡母婴传播的疟疾再燃与复发再燃与复发¡再燃l血液中残余的疟原虫l病愈后1-4周l四种疟疾均有可能¡复发l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l病愈后3-6月l间日疟,卵形疟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原虫病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原虫病。
疟原虫疟原虫→人血人血→肝细胞内寄生繁殖肝细胞内寄生繁殖→红细胞内繁殖红细胞内繁殖→红细胞成批破裂红细胞成批破裂→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缓解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缓解定义定义诊诊 断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l典型发作l规律性周期发作l贫血、脾大l脑型疟在疟疾发作数日后出现神志改变l溶血尿毒综合征诊诊 断断¡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l血常规:贫血,WBC正常或减少,大单核细胞可增高l血涂片(薄片及厚片)→吉姆萨染色→油镜l骨髓涂片(阳性率高)l荧光染色、DNA探针杂交、PCRl血清学方法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确诊依赖于厚或薄血涂片,直接镜检疟原虫,骨髓高于外周血骨髓高于外周血恶性疟ring form间日疟 ring form 血涂片 鉴鉴 别别 诊诊 断断¡与发热疾病鉴别:病原学的确定¡脑型疟疾与神经系统疾病鉴别l中毒性菌痢l流行性乙型脑炎预后预后¡间日疟、卵形疟 、三日疟:一般预后良好¡恶性疟:死亡率↑重症疟疾↑¡脑型疟死亡率↑↑ 9-31%,中枢后遗症多抗疟原虫治疗抗疟原虫治疗---控制发作控制发作(一)杀灭RBC内期裂殖体¡氯喹:l口服吸收快,排泄慢,作用持久,副作用轻l口服3天,总剂量1.5g,首剂1.0,6h后0.5,第2、3天各服0.5。
¡甲氟喹、磷酸咯萘啶、哌喹、盐酸氨酚喹啉等控制发作控制发作¡青蒿素及衍生物:控制发作控制发作¡青蒿素及衍生物:l作用于原虫膜系结构l控制发作l起效迅速、耐药率低、安全性高l适用于重症患者如孕妇、脑型疟的治疗l青蒿琥酯 0.6 分5日服用控制复发、防止传播控制复发、防止传播 (二)磷酸伯安喹:l控制复发(杀灭肝细胞内休眠子)l防止传播(杀灭各型配子体)l不能单独控制发作(对RBC内期作用差)l先天缺乏G-6PD者可急性血管内溶血l13.2mg 每日3次 连服8天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病原治疗的目的¡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治疗方案治疗方案¡间日疟的治疗l以氯喹为一线药物、青蒿素及衍生物为二线药物,l方案选择:氯喹+伯安喹八日疗法或磷酸哌喹+伯安喹八日疗法¡恶性疟、重症疟疾的治疗l以青蒿素及衍生物为一线药物l方案选择:青蒿素及衍生物+伯安喹二日疗法l重症疟疾:静脉用药对症支持治疗对症支持治疗¡脑水肿—脱水¡超高热、高热惊厥—积极退热¡低血糖—监测血糖、及时纠正¡改善微血管堵塞—低分子右旋糖酐¡黑尿热—停伯氨喹或奎宁,控制溶血, 碱化尿液,少尿或无尿按急性肾衰处理预预 防防¡(一)化学预防(预防性服药)l高疟区的外来人群l特点:安全、方便¡氯喹: 0.5 每周1次¡甲氟喹:0.25 每周1次预预 防防¡(二)疫苗预防(免疫预防)l前路漫漫: 疟原虫生活周期的三个主要阶段原虫的抗原性不同,成功的疫苗似乎需要包含三阶段原虫的抗原(子孢子、裂殖子、配子体)。
预预 防防¡(三)控制传播媒介l灭蚊---1948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米勒l防止按蚊叮咬---凯瑟琳百年沧桑,百年辉煌谢谢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