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7376264 上传时间:2024-07-2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点和难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概念世界观哲学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主要原理1. 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的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观点和看法。人人都有世界观。世界观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提是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物质与意识)

2、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3.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

3、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重点和难点 :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概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物质意识运动静止时间实践主要原理:1. 物质的

4、客观实在性(1)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

5、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对象和内容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与运动运动定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物质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6、运动与静止及其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同时又承认在物质世界的永恒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静止定义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说明:第一种: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第二种: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但事物在产生之后到灭亡之前,其根本性质是不变的,这种质的稳定性就表现为相对静止状态。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

7、、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绝对的运动与相对的静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的运动观。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过来,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则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两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认识和改造世

8、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第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可能。( 3)时间和空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时间空间的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

9、行的。首先,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其次,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物质运动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决定了作为它存在形式的时间与空间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物质运动是无限的,决定了时间、空间也是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

10、是运动着的物质无限性的表现。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不可穷尽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三维的广延性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是通过有限而存在的。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

11、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5)社会的物质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重点难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重要概念:实践主要原理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在:第

12、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实践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

1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生产劳动进行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阶级社会中, 阶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由不同的阶级利益引起的阶级矛盾通常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

14、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实验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活动。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或通过社会调查),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

15、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最后,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即将其对象化,

16、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人是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社会状况直接制约着人对自然的改造,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4.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辨证关系首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其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转化。(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同自

17、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共生于物质生产实践中。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而这个目的又决定人们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可见,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

18、,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重点和难点1、联系与发展的客观性与普遍性2、联系引起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主要概

19、念和原理(一)主要概念联系、发展(二)主要原理1. 联系与发展的客观性、普遍性与多样性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一个事物内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特点。2. 联系引起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必然或多或少、或迟或速地改变事物之间的原有存在状态,这种改变就是最一般意义上的变化,变化即一般性的运动,所以联系引起运动。运动分为不同类型,前进上升性质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的运动就是发展;那些原地徘徊甚至倒退的运动不能称之为发展,但是可以称之为运动或变化。因此发展的实质是前进上升、旧事物灭

20、亡与新事物产生。发展是个过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 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与系统论的关系,整体性、动态性与开放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处理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各种联系。社会主义是个发展的过程,是个过程的集合体,而非简单的事物的集合体。重点和难点1、矛盾及其同一性、斗争性2、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的相互关系3、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主要概念辩证法、矛盾、同一性、斗争性主要原理1. 唯物辩证法是主客观辩证法

21、的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唯物辩证法首先是客观事物自身的辩证性质,称之为客观辩证法,我们的认识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这种辩证性质,形成了思想中的辩证法,成为主观辩证法。因此,辩证法实际上是包含主、客观辩证法的,当然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基础,其关系就像主、客观的关系一样。唯物辩证中的范畴、规律说到底都具有主客观的性质,这包括矛盾、对立同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范畴等等。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2. 辨证矛盾与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对象是辩证矛盾及其规律,不同于形式矛盾。形式矛盾是在一个论证过程中就同一个论证主题而言,前是后非,前非后是,是任何科学都要

22、努力克服的。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的辩证性质,是客观存在,它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辩证矛盾即对立同一。辩证矛盾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的一方和他自己的对方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和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反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和相互差异的性质。斗争性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两种基本形式,但是大量存在的斗争性形式是差异性的形式。3. 同一性、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在事

23、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可以看成是矛盾的关系,因此它们的关系也同样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不过所指不同。就是说,任一个事物具有矛盾的双方,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对立和统一之间的关系依然是矛盾的关系即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所指是矛盾,对立统一关系所指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如下图: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即二者是差异的,有区别的,不能不能将同一性混同为斗争行,同样也不能将斗争行混同为统一性。另一方面二者是同一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理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对方的存在前提;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斗争行寓于统一性之中。矛盾同

24、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发展是统一体中的发展。同一性为矛盾的斗争性提供条件和场所,同一性的存在是因为双方是矛盾的对方才存在。( 2)同一性使矛盾的双方各自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限制对方发展自己。( 3)矛盾的统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道路。所谓“辩证法也有保守方面”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即矛盾的消长运动,通过量变促进事物的发展。(3)由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引起一方消灭另一方,从而消灭自己一方的存在条件,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导致事物的质变,由此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矛盾及其关系告诉我们,辩证法具有革命性与批判

25、性,辩证法面前不承认任何永恒的绝对不变的东西。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指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行在事物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这种不同不能用重要与不重要来表达,要用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行的绝对性来表达,同一性的相对性不是不重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会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斗争行的绝对性亦然。列宁指出,对于同一性的相对性与斗争行的绝对性要从运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中去理解。重点和难点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与

26、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问题的精髓,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方法论基础。主要概念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原理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运动中。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事物的实际过程是

27、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在这个矛盾的集合体中包括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主要方面等这些都是我们处理具体事物时要特别留心的地方,因为根本矛盾规定了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矛盾的性质又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因此当我在面对具体事物时,要如实地分析、认真地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正确的方针方法把事情做好。这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矛盾学说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28、、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方法论基础。重点和难点1、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2

29、.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范畴主要和内容主要概念和原理(一)主要概念1.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范畴:质、量、度,质变与量变一个事物的质是其内在的规定性,量是外在属性的数量化、是质的外在表现,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2.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范畴: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扬

30、弃任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其中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一方即肯定方面或肯定因素,否定现存事物存在、促使其向相反方向转化的一方即否定方面或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二)主要原理1.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预备。任何

31、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2.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事物向前发展一步,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依然具有片面性。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矛盾的对立双方,依然有不足,按照

32、对立统一规律的要求,矛盾的双方不仅有对立还要有统一,因此处于第二否定阶段的事物必然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否定之否定阶段,这个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不足,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这样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周期表现为两次否定三个环节,而事物前进之每一环节都是对上一环节的扬弃。事物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的一种周期性运动。3. 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哲学基础作用。(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斗争, 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 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当否定方面不断发展壮大 , 上升到主导地位时, 事物发生质变 , 转化为他事物。质量互

33、变规律体现了事物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3)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进程,任何事物包括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任何新生事物的前途都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要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作脚踏实地认真做好一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建社会主义。重点和难点 : 1.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2.

34、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主要概念和原理:1. 主要概念:唯物辩证法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2. 基本原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原因与结果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原因与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 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是指由原因引起的现象.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1) 原因与结果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35、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是确定的, 因即因 ,果即果 , 不能混淆和颠倒. 但在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链条中, 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 在某一关系中的原因, 在另一关系中可能成为结果, 反之亦然 . 2)原因与结果互相依赖, 失去一方 , 另一方也不存在. 3)原因与结果互相作用, 互为因果 . 原因与结果的客观性, 普遍性和多样性:1)原因与结果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人们的因果观念是客观因果关系的反映 . 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 2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中, 既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无果之因。 3 )客观普遍的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36、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 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神学目的论 , 宿命论;片面地理解因果关系, 将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原因与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承认因果辩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认识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预见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后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 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是对因果联系的进一步展开. 必然性是只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 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

37、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可能这样发生也可能那样发生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第一.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只有认识必然性才能获得自由。认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在科学研究和其它探索中,要善于敏锐地识别 机遇 , 并注意利用 机遇 去揭示必然性,从而发展科学。可能性和现实性的

38、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第一,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性的东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互相依赖,不可分离。现实性只有在可能性中实现,可能性是尚未展开,尚未实现的现实性,可能性以现实性为前提。第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统一的. 它们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余地;

39、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它们的对立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可能性能否转化为现实性, 取决于一定的条件 , 在实际工作中,人的努力就是这种转化的重要条件。应力求向好的现实性转化。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以及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第一 ,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 不可分割 . 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和无内容的形式;第二 ,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 . 内容决定形式 ,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第三,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40、意义。自觉运用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必须适合内容的原则, 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自觉运用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辩证法, 可以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为新内容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 要注意克服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最根本的性质。本质与必然性, 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假象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

41、现在: 外在与内在;丰富与稳定;多样与单一。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 .二者互相联系, 不可分割。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现象和本质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实际工作中, 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要坚持正确方向, 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从现象到本质并到更深刻的本质, 达到客观真理。重点和难点 :1.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2. 意识的能动作用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要概念: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意识、主观能动性主要原理:1.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及其特点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

42、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2)人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决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第一,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第二,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我们既要反对藐视规律

43、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联系,也有区别。(2)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第二,人可以使用自

44、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11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第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

45、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3)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第一,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社会规律是依存于人的活动中客观形成的关系的,这是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机制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3. 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

46、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的问题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

47、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现主体的正确选择。所以, 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