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议论文写作提升课堂--第3讲:议论文审题立意实例展示.docx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92KB
约10页
文档ID:557071404
高考议论文写作提升课堂--第3讲:议论文审题立意实例展示.docx_第1页
1/10

高考议论文写作提升课堂--第3讲:议论文审题立意实例展示      前面讲了论点的要求与表达,这一讲主要解决如何得出论点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论点来自立意那么立意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审题所谓审题,是指审读分析作文材料,弄清作文的命题题图与指向审题是立意的基础      从立意角度来看,阅卷时一般把作文分为三个档次:跑题、偏题和切题跑题是指所写作文的立意与作文材料旨向“风马牛不相及”,所以有“离题万里”之说,跑题作文一般会被判为不及格;偏题是指所写作文立意只涉及作文材料的内容,但其立意不符合作文材料旨向,偏题作文一般在中等偏下打分,60分总分,一般不超过45分;切题则是指所写作文立意切中作文材料旨向切题又分为符合题意和最佳立意切题作文一般从45分切入,然后再从卷面书写、作文结构、语言表达、思想深刻性等方向往上加分,直至满分所以,立意是否准确,将直接决定着你的作文是否能进入中、高分层次      要准确立意,就先得学会审题审题时应关注四个方面:      第一,不忽视审读题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这是作文的题干,它直接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60分。

文章不少于800字      第二,学会深度审读材料从形式上讲,高考作文基本是材料作文,材料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寓言类(包括寓言故事、寓言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文字)、名言类(包括名人之名言、领导之名言等以说理为目的的警言类文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生活的表述性文字)审读清楚材料的旨向是立意的基础      第三,务必要审读写作任务往往在材料之后,附有一两句话引导你思考方向如“有网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      同时,在引导完你的思考方向之后,还会有具体的写作任务,如“请就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你支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请你就什么问题,给谁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考或选择”等等      最后,不忘记审读写作要求如“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多表现为任务驱动类作文,此类作文多由作文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三个方面内容组成实践表明,审读清楚材料是正确立意的基础,审读明确写作任务是构思成篇的前提。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如何审读材料,如何正确立意常用的方法有四种:      方法一:抓关键词(句)法      抓关键词(句)法是审题的基本方法审读材料时,要弄清如下问题:整个材料有几句话?意思分为几层?整个材料是围绕哪个词或句子展开?整个材料最后得出什么总论?并分别区分出其它的诸如背景交代句、意思阐释句、举例证明句、事例分析句等一般而言,材料的总起句或结论句多为关键句,它表明了材料的旨向,也是命题人的意图所在,而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往往是关键词,它圈定了要探讨的话题关键词句是立意的基本依据        示例1:      【材料】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话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审题】材料由两个分句构成:第一个分句强调人能走多远取决于志向,第二分句强调人能攀多高取决于意志显然,“走多远”“攀多高”是一个比喻说法,指的是人的成长道,或职业生涯规划,或人生选择等整个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能行远攀高的决定因素是其志向和意志立意的关键词是“志向”和“意志”。

      【立意】立足关键词,依据材料的指向,显然是要思考“志向”“意志”两个要素,与成功、成长和发展的关系志向”指明人生行远的方向,“意志”提供人生攀高的精神力量所以,可以立意为:①志存高远,并矢志不渝,才能获得成功论点句可表述为:志向让人明确方向,意志给人精神力量只有怀着远大的志向并坚持不懈,才能实现梦想②明确志向,磨练意志论点句可表达为:志向和意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掘长处明确志向,通过挫折来磨练意志)      方法二:探寻本质法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审题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面对生活现象、寓言故事、新闻报道之类的作文材料时,必须在通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拨开材料的表面干扰,找到材料所反应的本质问题审题时,要思考:这个事件表面上是什么事,实质上反应了什么社会问题,或反应了人性中哪些深层次问题因此,在审读材料时,要站在较高的角度,思考这实际上是一个什么问题如“高速路上的一车被拉到狗肉节的狗”,环保人士反对,爱吃狗肉的人赞成表面上是“一车狗”的问题,实际上是规则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示例1:      【材料】一位83岁老人因坐过站要求中途下车遭到拒绝,突然暴怒,拉拽司机,导致公交车失控,冲上了人行道,最终造成9车相撞。

事后,相关部门对老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看了上则新闻,你有什么思考与看法      【审题】对这个取自于新闻事件的材料该谈什么呢?首先看它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很多问题:老人“为老不尊”的问题,相关部分执法的问题,社会风气不良的问题等等因为老人是这个事件从头到尾的主角,而且原材料还特地点明“83岁”, 所以很给人错觉:这又是一个议论老人这个现象的题目,没错!确实,从老人角度切入是对的,那么造成9车相撞的恶果的原因是老人的83岁高龄吗?显然老人之“老”不是原因      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因坐过站要求中途下车遭到拒绝,突然暴怒拉拽司机”一句,我们读出老人缺德,没素质!这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再进一步思考:他缺了哪个德?他少的是什么素质?他不理性,太嚣张,是施暴者!他为何不理性?他对什么施暴?      回到“因坐过站要求中途下车遭到拒绝,突然暴怒拉拽司机”这句话上,这场交通事故的主因是老人坐过站要求中途下车遭拒后怒拽司机      中途不能停车,这是交通规则之一司机是正在工作中的公职人员,老人威胁公职人员以达个人目的,是为所欲为自私之极的表现原材料中的老人缺的是社会公德,少的是遵守规则这条素质,他在个人利益(想少走回头路)和社会其他成员利益不可两全中,以非常强硬粗暴的手段对公众利益施暴。

结果是公众利益受到了巨大损失(9车相撞),同时他个人利益也没有得逞      【立意】不能从交通系统的不合理设置、老人为老不尊、老人应得到人文关怀角度立意最佳的立意角度,也是事件的本质:不能以破坏社会规则、损害公共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和自由,即事件的本质是思考个人自由与公众利益的关系当然,从司机维护社会规则和公众利益角度立意也可以        示例2:      【材料】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审题】故事设置了复杂的情景,列举了多个人物的表现:一是父亲 “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家人屡劝不改”;二是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三是警察“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四是评论者“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父亲表面开车打问题,本质是不遵守规矩与缺乏公共素养的问题;小陈表面上举报父亲,实质上是思考亲情伦理和法律的关系问题;警察表面上是把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的问题,实质是“以案释法”和“保护隐私”的问题;最后评论者进行大讨论,实质上是思考网友们应如何理性、公正、客观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的问题      【立意】以上四个角度都可以进行立意,但从高中生认知情况来看,选择最具争议的小陈,是最多的角度可立意为:①阻止父亲的初衷固然正义的,采用举报方法未免过激②为珍视生命、维护全家安全而求助警方值得肯定,但没有顾及父亲的感受法情两全,才是良举      方法三:由果溯因法      由果溯因法,也称寻因法,即寻找产生结果的原因这种审题法主要适用于叙事型材料,主要表现为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新闻事件、自然现象等材料作文材料往往只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简短故事,大多不会提供对立意有提示性帮助的关键词句审题难度比较大那么,如何读懂材料,找到审题立意的突破口?答案是:结果把故事结果拎出来,然后一步步思考其原因,最终的原因,一般都是命题者的意图        示例1:      【材料】一只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长长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当午餐!”但是奔波了一个上午,一无所获;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身上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

    读了上面的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第一步,明确故事的主体作文材料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作文立意都要靠主角来完成,故事中的主角显然是狐狸,其它是配角或“道具”骆驼、老鼠和影子只是“道具”,但虽为道具,却有寓意和作用骆驼是体型和力气都数倍于自己的对手,狐狸要把它作美餐,难度是很大的;老鼠比起狐狸要小得多,要抓到它相对容易;影子在故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左右了狐狸的心理和行动,最终也左右了故事的走向      第二步:找到故事的结果故事很简短,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个都不少:肚子饿了是起因,想抓骆驼做午餐是开端,奔波半天一无所获是发展,改为抓老鼠是结局很明显,故事的结果就是:狐狸调整目标,改抓老鼠作为美餐      第三步:思考结果的原因狐狸为什么后来说抓一只老鼠就够了呢?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实使然奔波了一个上午,一无所获,肚子饿得慌,目标不得不调低;二是影子的启悟狐狸选择大目标(骆驼)和小目标(老鼠),背后都是影子在起作用,晨曦的太阳是斜着照的,身后的影子会很长,狐狸产生了错觉,误以为自己很强大,可以抓大自己数倍的骆驼作为午餐,那是好高骛远;而正午的阳光是正对着照下来,影子很小,狐狸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实力,凭借弱小的身板,只能抓抓老鼠,那是量力而行。

      【立意】从结果寻找到原因,一般而言,这个原因就是材料的旨意,或者说是命题人设定的立意这则材料是寓言故事,立意时还要从“物”的层面到“人”的层面,得出立意:①不能被外界虚幻的“影子”蒙蔽了双眼,做人要有自知之明;②要认清自我,不能好高骛远;③做事要脚踏实地,量力而行       示例2:      【材料】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审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