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济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7KB
约22页
文档ID:546539505
最新济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_第1页
1/22

济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B. 《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C. 《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D. 《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D(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析】【分析】(1) ABC理解正确D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布被秋宵梦觉,写作者在深秋的夜晚睡着后又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 (2)结合诗歌内容和词人的感情分析,《南乡子》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属于豪放风格的诗《清平乐》上片将屋中的事物都简要描绘清楚,用语灵活,勾勒生动如用饥刻鼠,一看即明白这里物质的匮乏,用“翻灯舞”显出蝙蝠之猖狂,再接以屋上风吹雨,加一“急”字更衬出小屋在风雨中单薄破败,使得下句出现得自然而然,情景早已在读者心中呈现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透过此二句,仿佛见到一个须发灰白的老人,终究被打压没能带兵与金人一搏,眼看时光易老,壮志难酬据此理解可知,这首词属于婉约风格 故答案为:⑴ D; ⑵ 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分析词的风格的能力 宋词是继续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等解答此题,除了要理解各个风格的代表人物外,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故答案为:⑴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 (2)诗中“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2)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长”意为振作,“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意为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暂凭杯酒长精神”流露出的不是忧愤不平之情,而是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示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故答案为:⑴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⑵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 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如: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 “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⑵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⑶ 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只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诗歌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景物即可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5.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小题 【甲】水调歌头·中秋(北宋)米芾①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② , 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乙】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①米芾(f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②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词开篇先写秋之声的听觉感受,表达对晚来秋意的感受,以“不学宋玉解悲愁”表现出词人旷逸豪宕的襟怀。

B. 与【甲】词不同,【乙】词开篇先写望月的视觉感受,因之而“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C. 【甲】词词人“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体现的是词人开怀痛饮的忘我境界和超尘脱俗的襟抱D. 【乙】词词人“把酒”而“大醉”,既有因中秋月夜美景的陶醉,更有怀念手足的真情2)请结合词句,赏析【甲】词中“怅”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两首词,梳理两词作者是如何度中秋的 【答案】 (1)D(2)【甲】词下阕中“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3)【甲】词作者听砧声,闻蟋蟀,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乙】词作者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根据词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是中秋月夜所写,词中并没有描写中秋月夜的美景 (2)“怅”是下片的第一个字,结合这首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