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036593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前赤壁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前赤壁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前赤壁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前赤壁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前赤壁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前赤壁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赤壁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的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某些基本文言句式。2、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2、理解情感基调在 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教学学时:三学时。第一学时: 一,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历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典型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觉得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

2、,她以一种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她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芜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她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她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她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她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有关乌台诗案 此处“赤壁”)有关乌台诗案 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 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

3、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本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 d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次上述弹劾苏轼。她们摘出苏轼的某些诗文觉得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 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由于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由于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因此它也被称为赤壁。因此这里所说的

4、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二)、作者简介:苏轼(公元037-1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人们成员。她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她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挖苦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剧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她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次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她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

5、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她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她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规定改革弊政。她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引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她又热爱陶渊明,喜读庄子。她毕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目前: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悲观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常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种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她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

6、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她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本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她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人们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二,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和断句并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知。 、(由于这是一篇散文赋)“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浮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

7、,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老式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步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洁又参差,同步又以赋的形式浮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体现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种创新和突破。 、字词注音:1、壬戌(r ) 2、桂棹( zho) 3、余音袅袅( nio) 4、幽壑( h) 5、嫠妇(l)6、愀然( qi)7、山川相缪(

8、lio) 8、舳舻千里( h l) 9、旌旗( jng) 1、酾酒( sh) 1、横槊( hu) 1、渔樵( qio) 13、扁舟( pn) 4、匏樽(p) 1、蜉蝣( fy) 1、无尽藏( zg) 1、狼籍 ( j) 8、枕藉 (ji)解释重点字词,疏通文意。1、分别请学生起来朗读并单独翻译各节。 2、师提示、纠正、补充、答疑、解释重点字词,疏理文意。 内容详解 前 赤 壁 赋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

9、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懂得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单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10、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她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懂得这种愿望是不能忽然实现的,只得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

11、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懂得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事实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本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沉着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自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严禁,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的。” 客人快乐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人们互

12、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作业:熟读课文,以书面形式把课文翻译一遍。第二学时: 一,齐读文章,进入鉴赏。 A、把握内容构造: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某些悲观情绪,同步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旨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因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呈现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错,露水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

13、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种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方,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但是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

14、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阐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事实上是一种抗议。 B、研读讨论: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如何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什么而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阐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达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核心性词语来理清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有关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进一步理解。 变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