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学史简述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865588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医学史简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清代医学史简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清代医学史简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清代医学史简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清代医学史简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代医学史简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医学史简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医学史简述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与王朝更替,封建征战不无关系,各自带着时代的特点。但是医 学本身是一门独立性科学,它总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文化提高。向着自身的更高层 次开拓和完善。清代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充分表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清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阶段,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活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到雍正乾隆年间又因 文祸、禁书的影响,考据学盛行,不少医家和学者,遵经卫道,偏重对古典医学文献的整理 和校订,并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一些新方法,发现某种新规律,扩大医学领域,充实其分科 内容,形成新学派。所以,清代医学的“承前”,决不是简单地继承前代成果,而是对过去

2、文 献加以整理、校订、研究和归纳。所谓“启后”,并非机械地照搬以往的经验,而是在治疗实 践基础上,发展祖国医学,赋予它以生机和活力。清代医学史乃清代专史一个组成部分。本 文仅结合清代对医学经典的整理和研讨;药物、方剂学的发展,温病学派的形成;临床各科 的成就等方面,就清代医学史作一简要介绍和概述。一、医学经典的整理和研讨 清代医家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典籍的注释和阐发方面,曾有 突出贡献。有的对原著内容加以适当整理,有的对原文涵义加以确切疏释,这对我国医学理 论的深入探索和进一步丰富,以及对后人加强对原著的理解和应用均有直接帮助。 张志聪(字隐庵)于康熙八年(1669)著戍的素问

3、集注和康熙十一年(1672)著成的灵枢集 注 (各九卷),是他长期对内经进行研究的具体成果。张氏认为“经义深微,旨趣层析, 一字一理,确有指归”1,所以他在著述时,态度十分认真,“殚心研虑,鸡鸣风雨,未敢 稍休”2。这两部著作,相辅相成,虽分二帙,实为一部。张氏把“惟以参解经义,不工词 藻”3作为注解的基本原则,此书阐明了历代医家所忽略和回避的若干疑难问题,这是他对 医学理论的贡献,同时也因其本于所谓“惟求经义通明,不尚训话详切”4的宗旨,因而在 他的注解中,也有以私意测度前人,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处,这是他的不足。乾隆二十一 年(1756),黄元御(字坤载)著成素问悬解(十三卷)。黄氏三十岁

4、左右,因目疾为庸医误 药致害,发愤学医。他对灵、素之奥旨,多有研究,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始 著于竹帛,因辗转传抄,不免发生错乱。黄氏此书,揆诸古义,经过参互校正,提出了自己 的看法,其所注释,每有发明。他于同年刊行的另一著作灵枢悬解(九卷),也以错简为 说,对通行木灵枢八十一篇的主要内容重予编次,并在原文的个别段落之后加以简要注 释,成为一家之言。乾隆十九年(1754),薛雪(宇生白)所著医经原旨(六卷)刊行。薛氏因母病而潜心医学, 博览群书,精于典籍。此书系选录内经重要内容,参酌张景岳类经注释,并广集诸 家之说,重于撰注而成。简明扼要,颇有特色,但略于针灸的记述。乾隆二十九年(176

5、4),徐大椿(字灵胎)所著兰台轨范刊行。徐氏学有家传,博通天文、 水利,兼工诗文,前后业医五十余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兰台轨范,本是一部综合性 医书,对临证各科,分门阐述,辨证皆本于内经等古典医籍,去取极为严谨,对灵枢, 素问精义,多有发挥。其特点是,“每方之下,多有附注,论配合之旨与施用之宜,于疑 似出入之间,辨别尤悉,较诸家方书但云主治某证而不言其所以然者,特为精密”5。只是 徐氏颇信前人“服食”之说,在所列通方之中,往往裁有金石燥烈之药物,这是此书的缺点 张志聪的学友兼弟子高士栻(字士宗),曾继张氏纂集本草、 伤寒诸书。因感到亲 问一书,各家注释,不是苟简隙漏,就是肤浅不经。对张志聪的

6、素问集注,他也认为义 意艰深,失于晦涩。不得已更作注解,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著素问直解(九卷)。此书 注释简明,可与正文配合研读: 汪昂(字讱庵),早年业儒,为邑诸生,三十余岁弃举子业而笃志于医,前后历四十余年,著 述颇多。汪氏认为素问,灵枢本是医家必读的要籍,但全书浩衍,随问随答,不便观 览。于是参考各家之说,将两经合编为一帙,名为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九卷),于康熙 二十八年(1689)刊行。此书删繁辨误,附以己意,堪称内经节注中的善本。此外,陆懋 修(字九芝)的内经运气病释(九卷),内经遗篇病释(一卷)、内经运气表(一卷)、 内 经难字音义(一卷),胡澍(字荄甫)的素问校义 (一卷)

7、,陈念祖(字修园)的灵素节要 浅注 (十二卷),都是各有特色的医著。诸家在某些问题上,虽观点不尽一致,但这些著作, 均对研习内经,提供了参考。在难经的研究方面,雍正五年(1727)刊行徐大椿著难经经释(二卷),它是用内经 的经义来解释难经的一部著作,共特点是:“训诂诠释,则依本文,辩证考证,则本内 经”6。此书对内、难二经的有关内容,阐发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能“逐难发挥, 考证详明”,“深思体认,通贯全经”7。在经络,脏腑学说方面,每有独到的见解,很有参 考价值。但因徐氏主张“言必本于圣经,治必尊乎古法”8,故其学术思想,总的说来,是 尊经守旧的,这不能不使其对典籍的诠释,具有某些复古主义色彩

8、。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 行的黄元御所著难经悬解 (二卷)一书,是根据他个人的研究心得,对“八十一难”逐 段予以注释的一部著作。黄氏认为难经的旧本,多有讹误,所以有必要进行更定,但真 正发挥原旨奥义的学术见解并不多。2007-7-8 19:31 回复德军东线参谋长27 位粉丝2 楼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研究方面,则首推顺治五年(1648)喻昌(字嘉言)著的尚论 篇(此书本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其文过繁,世称现名以从简)。此 书先论伤寒论大意,次辨王叔和编次,林亿,成无己校注之失,继则以六经各自为篇。 纲目分明,条理井然,这部书实本本有失伤寒论条辨的看法,而较方氏更有创新。正如 评

9、者所说,能“发仲景之精微,补正叔和之疑阙,参以妙悟,得之神解”9,但有人认为亦 有“颠倒仲景原论中撰次”,“殊悖于理”10的地方,喻昌的弟子徐彬(字忠可),于康熙六 年(1667)著伤寒一百十三法发明。他的学术观点皆源于喻氏,但忠可认为尚论篇详于 论证而略于方论,颇觉美中不足,于是将方论专辑一帙而成此书。其中选录嘉言的论证大意, 分注于伤寒论一百十三方之下,对仲景立方深义,作者则在方解部分进行阐发。它是一 部配合喻著探究伤寒论立方本旨的参考书籍。张璐(字路玉)鉴于伤寒论的各家注本 多歧而不一,从而感到“仲景书不可以不释,不释则世久而失传,尤不可多释,多释则词繁 而易乱”,决心综合衷中,进行阐述

10、。及得方有执伤寒论条辨11和喻昌尚论篇等书, 并广搜秘本,反复详玩,遂使早日所谓多歧的问题,逐渐澄清,归于一贯,康熙六年(1667) 著成伤寒缵论(二卷)、伤寒绪论(二卷)。他在自序中说:“缵者,祖仲景之文; 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之,以异仲景之法,汇明其源流”。 缵论、绪论相辅而行, 其所诠释,大都能博采众长,参以己见,条理明晰,读之使人豁然。不足的是此书“纂集昔 贤后人方论,大半不标名姓,然亦每多偏僻处”12,在阅读时如不着意揣摩,则不易辨识, 有些不便。张氏的长子名登(字诞光),著有伤寒舌鉴,二子名倬 (字飞畴),著有伤寒 兼证析义,都继承了其父的医学事业,这两部著作,可视为张氏二书的

11、附篇。 张志聪对伤寒论致力尤深,曾详加注释,稿未成而病逝。后山高士栻重予编纂,于康熙 二十二年(1683)增补成书,名伤寒论集注 (六卷)。书中选集前人注疏,并有不少张、高 二氏的见解,以使读论者学有所本,务期致用。但也有一些附会臆测之说。 柯琴(字韵伯)根据“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13的基本思想,对伤寒 论原文逐句加以校正,康熙八年(1669)著成伤寒论注。其特点是“以证为主”,各按相 关条目归纳类聚,进行疏释。全书眉目清楚,并有个人见解。确实做到了他在此书自序 中所说的:“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附之。倒句讹字,悉为改正。 异端邪说,一切辨明。歧伯、仲景

12、之隐旨,发挥本论各条之下。”柯氏为进一步阐述其“伤寒, 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六经各有伤寒,外伤寒中独有六经”14的观点,康熙十三 年(1674)著成伤寒论翼 (二卷)。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正义,合病并病及风寒,温暑、 痉湿等证,后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书末附有制方大法,是一部伤寒论 的辅助读物。柯氏还著有伤寒附翼 (二卷),专论伤寒诸方,结合病因、病理和脉证 来阐论方义及其应用。是一部研究伤寒论方剂的书籍后来将上述三部著作合编成为一 帙,名伤寒来苏集。识者评论此书书:“皆根柢六经治病,推究愈为细密。前人称为方(有 执)、喻(昌)后之集成,良不诬云”15。全书使伤寒辨姙论

13、治之法更切实用和易于遵循, 是继元代王好古之后以六经分类归纳某些杂证,并能曲畅典籍奥义的一部著作故对后世具 有相当影响。尤怡(字在溼),所著伤寒贯珠集(八卷)嘉庆十五年(1810)刊行,也以六经为纲编撰而成, 每经均先列正治法,随后分别列有权变、斡旋、救逆、类病、明辨、杂治、脏病、经病等法, 凡对病机的进退,各有法以为辨,使读者先得其法,后可运用其方,分证甚晰,一目了然。 所以此书与韵伯来苏集,为世所并重。2007-7-8 19:31 回复德军东线参谋长27 位粉丝4 楼清代医家,对古代医学典籍的编纂整理及对经文的注释等方面,意见不同,争论甚烈,这主 要表现在尊经守旧与求实革新的斗争,以及伤寒

14、与温病、经方与时方的争论。其他方面,诸 如关于命门和相火、三焦等基本理论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但这种辩难的结果却有助于对 我国医学宝库的发掘,并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清代医学的这种新趋势,不仅在大量的临证 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而且在理论的运用上,具体地发挥着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二、药物、方剂学的发展自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之后,清代医家对药物亦日益重视。特别是药物中的新品 种不断出现,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都大大促进了对古典本草著作的研究和药物学的迅 速发展。在清代医家中,钻研神农本草经,并已取得具体成果,首先需要提及的是张志聪 和他的本草崇原(三卷)。在编著此书的过程中,张氏病卒,后

15、由高士栻补辑完成,刊行 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全书收录本经药物二百四十七种,其他药物五十二种,共二百 九十九种。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先列本经或其他古籍的原文,后附张氏 的注释,其中间有士栻的补注。这部著作是以本经为宗推衍注疏的,所以称为“崇原”。 其注释的主要根据是五运六气学说。张氏认为:“天地万物,不外五行,其初产也,有东南西 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其气有臊焦香 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24。依此五行五色,五气五味之理,对天生万物 之一的药物进行深入研究,便可由源及流,执简驭繁地理解并掌握其性味和功用。张氏以这 种观点来注释本经,自成一家之言,卓有成就。所以后人评论张氏此书说:“发前人所未 发者甚多,可谓良工心苦”25。这种说法,虽非虚誉,但张氏专以运气阐明药性,立论往 往失于空浮,则不能不是本书的缺点。另一部以研究本经为主的药物学著作,是张璐的本经逢原(四卷),刊行于康熙三十 六年(1697)。此书在体例、取材上部分依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分为三十二部,收药约七 百余种。每品先列其性味、产地,及炮制方法;次载本经的原文,不属本经的药物 则不引;再次则详记各书之注解及附方。四库全书总目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