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1.知识目标:(1)会认“戎、诸、竞”这三个生字,会写“诸,唯,尝”等5个生字2)读通、读顺古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3)背诵这篇小古文2.能力目标:(1)借助注释,说一说这个故事的内容2)读懂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情感目标:(1)中华民族自古就不乏智慧少年,我们应学习他们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精神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1.用现代文翻译全文,复述课文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2.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多媒体课件1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在第13课我们学习了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我们有了学习小古文的经验,我们今天要学习另外一篇小古文,写的是一位的历史人物,他叫王戎2.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1.注意古文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朗读文章,标好断句和重读词语)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2.老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倾听3.老师领读,同学们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学生自由练读要求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5.学生展示朗读,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从字音、语气、节奏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6.集体朗读,再次纠正节奏问题三、借助注释,解析文意1.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2.出示课件:(在课文注释基础上增加部分难以理解的字词)(1)王戎: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2)尝:曾经 (3)李:李子4)曰:说 (5)诸:众6)游:玩耍 (7)子:果实8)折枝:压弯了树枝9)竞走:争着跑过去10)唯:只有(11)信然:真的是这样3.参照注释,疏通文意4.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1.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因为李子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启示:善于观察,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王戎是一个聪明、善于思考的孩子)3.背一背:谁能把它背下来?(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3)齐背短文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王戎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六、布置作业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全书有一千多则文言文这类暗含聪明故事的文言文还有很多,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故事读一读王戎不取道旁李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善思:苦李,无人取唯戎不动诸儿竞取《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文意,掌握节奏,喜欢文言文的学习通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按照现代文的学习方法,从而解决理解中心的问题,关键是疏通文意是在把握古今语言的差异,正确理解后期文言文在古今异义,这方面要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