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办明珠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上海市民办明珠中学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1是细胞中3种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活细胞中元素含量的柱形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A、B、C分别是水、蛋白质、脂质;图2中a、b、c三种元素依次表示碳、氢、氧 B.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B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必含图2中的a、b、c C.若图1表示正常细胞,则A中不含图2中的b D.图1可以表示人体细胞完全脱水后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而此时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图2中的b 参考答案: A 2. 下列符号代表精子的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为同源染色体,下列来自同一精原细胞的精子是(  )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参考答案: D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解答】解:由于a和a'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余类推,所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由于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进而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精细胞,所以只有ab'c、a'bc'、ab'c、a'bc'四个精子来自同一精原细胞. 故选:D.   3. 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叶片内含氰(HCN)的和不含氰的。现已研究查明,白花三叶草叶片内的氰化物是经下列生化途径产生的: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D、H分别决定产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的合成,该两种酶在氰(HCN)的形成过程中先后发挥作用,基因d、h无此功能。现有两个不产氰的品种作为亲代杂交。F1全部产氰,F1自交得F2,F2中有产氰的,也有不产氰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F2中产生氰和不产氰的理论比为3∶l     B.亲代两个不产氰品种的基因型是DDhh和ddHH     C.氰化物产生的生化途径可以看出:生物的一个性状可由多个基因决定     D.该实例能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的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参考答案: 答案:A 4.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线粒体比较集中   B. 人体的活细胞都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C. 叶绿体中光能的吸收和转化均在基粒上进行  D.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的有序进行 参考答案: B 5. 下左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及部分基因。下列不是由该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 C A选项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B选项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C选项中属于基因突变;D选项中发生了染色体的倒位。 6. 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T细胞起源于胸腺中的造血干细胞        B.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可在淋巴结等部位增殖和分化出来        D.记忆细胞产生于B细胞和T细胞 参考答案: A 7. 如图所示甲→丁为某二倍体生物生殖器官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依次为乙→丙→甲→丁 B.甲、乙、丙、丁细胞中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4、2、0、0 C.乙是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丁可能为卵细胞 D.若乙图中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为AaBb 参考答案: B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专题】图形图表题;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见该动物为雌性动物;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解答】解:A、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根据所处的分裂时期,则顺序依次为甲→乙→丙→丁,A错误; B、甲、乙、丙、丁细胞中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4、2、0、0,B正确; C、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乙是初级卵母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组成,丁可能为极体,C错误; D、若乙图中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为AB或Ab或aB或ab,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8. HIV(艾滋病病毒)感染T细胞可使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蛋白质CDK1失活,并使cyclinB积聚。CDK1是细胞由DNA复制后进入分裂期的主要酶,cyclinB的降解则是进入分裂期的必要条件,因而HIV的感染造成T淋巴细胞核DNA处于右图所示的 A.Ⅰ阶段 B. Ⅱ阶段      C.Ⅲ阶段      D . Ⅳ阶段 参考答案: C 9. 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 B. 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 C. 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 D. 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 参考答案: D 据图甲与图乙可知,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A错误;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呈现增加趋势,B错误;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与割草草地比较发现,放牧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明显减少,所以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错误;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点睛】主要考察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中各种群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要求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相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等能力。 10. 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B、图中(一)、(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D、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参考答案: A 11.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B.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C.淀粉、Ca2+、血浆蛋白      D.葡萄糖、尿素和胰岛素 参考答案: D 12. 谷物中含量丰富的多糖是(   ) A.糖原和纤维素      B.淀粉和糖原      C.淀粉和纤维素     D.蔗糖和麦芽糖 参考答案: C 13.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究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烟草花叶病毒实验证明了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B.格里菲思实验中,死亡的小鼠体内都可分离得到R型活细菌和S型活细菌 C.用32P、35S同时标记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释放的每一个子代噬菌体均含32P和35S 参考答案: A 【考点】7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7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7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烟草花叶病毒实验证明了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A正确; B、格里菲思实验中,若只注射S型活菌,则死亡的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得到S型活细菌,B错误; C、不能用用32P、35S同时标记噬菌体,应该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C错误;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都来自细菌,因此释放的每一个子代噬菌体均含35S,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只有少数子代噬菌体含有32P,D错误. 故选:A.   14. 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 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参考答案: A 15.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动力和机制 B. 自然选择作用后个体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出现了差异 C. 自然选择导致生物的不定向变异积累成定向变异 D. 生物的有利变异被选择后,通过遗传提高变异频率 参考答案: B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 【详解】A、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但不是唯一的,A错误; B、若变异性状影响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就会发生作用,B正确; C、变异都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所以自然选择可逐渐提高种群中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而不是变异频率,D错误。 故选B。 【点睛】理解自然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关键。 16. 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的合成需要ATP供能,ATP的合成需要酶的催化 B. 酶和ATP的合成都离不开细胞器 C. ATP的水解产物可以是某些酶的合成原料 D. 人成熟红细胞不能合成酶,但可以合成ATP 参考答案: B 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合成需要ATP供能,生化反应需要酶的催化,A项正确;ATP可以在细胞质基质合成,B项错误;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称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使RNA酶的合成原料,C项正确;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合成酶,但可以通过无氧呼吸合成ATP,D项正确。 17. 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下列图示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 D 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由于细胞壁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