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光学校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3年上海市光学校高三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右图是某种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酶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又是酶③的反馈抑制物 B.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变化而使其活性下降 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将受到抑制 D.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不断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 参考答案: C 2. 将3株小麦幼苗分别培养在相同的培养基中,开始时测得它们吸水和吸K情况基本相同,随后对3株幼苗进行处理和检测,其结果如下:(   ) 对本实验的解析,错误的是[    ] A.三组实验可以说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和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甲幼苗吸水量明显减少是由于溶液中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C.乙幼苗吸K+量明显减少,说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丙幼苗吸K+量没有增加是因为根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质的数量受到限制 参考答案: 3.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B.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相对陆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D.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参考答案: A 完成碳的全球化物质循环,除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外,还需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A错误;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环境变化不太剧烈,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B正确;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C正确;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常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中,D正确。 4. 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A.细菌只是细胞层次    B.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都具有器官和系统层次   C.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D.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具有完整结构 参考答案: 答案:C 5. 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葡萄糖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参考答案: B 6.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 A. 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 B. 纺锤体,细胞板,染色体 C. 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D. 细胞壁,核膜,染色体,着丝点 参考答案: C 【分析】 有丝分裂中期的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位于细胞中央的赤道板;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个实际上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不可见,核膜前期消失,末期重现;能看到的结构是细胞壁、染色体、纺缍体、着丝点. 【详解】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个实际上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不可见,故A错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而细胞板在末期才出现,B错误;植物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而在有丝分裂中期存在染色体和纺锤体,故中期可看到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故C正确;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末期重现,在中期不可见,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细胞结构,提升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习时需要作适当的总结,如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能看到的结构是细胞壁、染色体、纺缍体、着丝点. 7.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降低纯合体的比例 B. 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C.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形成了新物种 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参考答案: B 【分析】 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不发生突变,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 【详解】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A错误;由于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正确;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C错误;若没有突变、选择、基因迁移等因素的干扰,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保持不变,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捕食者的对被捕食的个体而言是有害的,但对于被捕食者群体而言是有利的,再根据题意作答。 8.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准确的有几项(  ) ①酶的合成场所就是核糖体,但有些酶还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髙尔基体加工和修饰 ②能够合成激素的细胞通常也具备合成酶的能力 ③酶具有较强的调节、催化能力是因为它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④过酸、过碱或极端的温度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酶失活 ⑤酶浓度足够高的话,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就能看到明显的紫色反应. A.0 B.1 C.2 D.3 参考答案: B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1、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促反应原理: (1)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 【解答】解:①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RNA的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①错误; ②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内分泌腺或部位产生的,因此能够合成激素的细胞通常也具备合成酶的能力,②正确; ③酶只有催化作用,没有调节能力,③错误; ④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酶失活,但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④错误; ⑤酶是蛋白质或RNA,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不能与RNA发生紫色反应,⑤错误. 故选:B. 9.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 A 10. 糖蛋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复合糖类,它          (      ) A. 由氨基酸和糖组成      B. 参与细胞基因调控 C. 参与细胞识别作用      D. 只存在于细胞质中 参考答案: C 解析:  糖蛋白是由蛋白质与寡糖结合而成,不是由氨基酸和糖组成,它存在于细胞膜上,主要和细胞识别有关,不参与细胞基因调控。   11. (01广东、河南卷)下列关于双链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的A和T数目也相等 B.若一条链上A的数目在于T,则另一条链上A的数目小于T C.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为A∶T∶G∶C=1∶2∶3∶4 D.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为A∶T∶G∶C=2∶1∶4∶3 参考答案: 答案:C 12.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d位于X染色体上,d显性突变为D后会导致该酶活性降低,引起蚕豆病,女性携带者表现正常。β地中海贫血(“地贫”)是由于11号染色体上某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而引起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表所示。某家族有上述两种遗传病,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基因型 表现型 β-β-或β-β+或β-βα 正常 β+βα 中间型地贫 βαβα或β+β+ 重型地贫   A. Ⅰ—1的基因型可能为β-β-XDY B. Ⅱ—2的基因型为β-β+XDXd或β-βαXDXd C. Ⅰ—1和Ⅱ—2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D. 若M为男性,则出现蚕豆病的概率为1/2 参考答案: B 根据题干,分析图形可知Ⅰ—1患有蚕豆病,其基因型是XDY,而其女儿患有中间型地贫,其女儿基因型是β+βα,所以其基因型不可能为β-β-,A错误。Ⅱ—2父亲有蚕豆病,其没有,所以基因型是Ⅱ—2的基因型为XDXd,而其儿子患有两种病,其儿子关于地贫的基因型是βαβα或β+β+,而其没有地贫,所以其地贫的基因型应为的基因型为β-β+或β-βα,所以总基因型是β-β+XDXd或β-βαXDXd,B正确。因为Ⅰ—1有蚕豆病,而Ⅱ—2没有蚕豆病,所以他们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C错误。若M为男性,其父亲基因型是XdY,母亲有1/2概率是XDXd,其出现蚕豆病的概率为1/4,D错误。 点睛:人类遗传病一定先分析系谱图,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中信息能先写出已知的基因状况,然后再根据子代或亲代填补空缺的基因。 13. 基因工程技术引起的生物变异属于(  )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    D. 不可遗传的变异 参考答案: C 14.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B.自然选择是环境对不同基因的直接选择 C.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表现为基因的多样性 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选择提供材料并决定进化方向 参考答案: A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A、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同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A正确; 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不直接作用于基因型,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表现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 故选:A. 15. 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①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为胚胎早期发育提供养料;②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气体交换效率;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助于物质运输的能量供应;④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细胞质较少,有利于精子运动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参考答案: C 略 16. 细胞核内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DNA分子,这两个携带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 A.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有丝分裂的后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D.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参考答案: A 17. 右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7℃ B.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增大 C.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不变 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