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第一节 甲状腺素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机能减退;分泌过多—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常用药物: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片激素合成(1)甲状腺摄碘:皮细胞主动摄取碘(2)碘的氧化(活化):过氧化酶作用下氧化为I+(活性碘)(3)酪氨酸的碘化:I+与球蛋白结合→T1T2(4)缩合:过氧化酶作用下T1+T2=T3;T2+T2=T4储存:呈胶体状储存腺泡中释放:需水解酶作用,解离出激素释放入血分泌调节:下丘脑(促甲状腺释放激素)↓ 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合成、分泌激素)体内过程:口服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T3结合率99.5%,作用快,代谢快,t1/2 2d;T4结合率99.95%,作用慢,代谢慢,t1/2 5d激素脱碘代谢(肝肾20%,外周80%),在外周80% T4→T3再代谢作用:T3、T4作用受体(胞膜、线粒体、核内),结合率T3>T4 10倍,T3结合率近90%,通过核内中介受体基因表达→增加mRNA、蛋白质合成→产生作用1. 维持生长发育(主要长骨、脑);缺乏—呆小病、粘液性水肿。
2. 促代谢(提高基础代谢率),产热甲亢:代谢率↑怕热,出汗甲减:代谢率↓,畏寒3. 维持中枢、心血管功能甲亢:急噪、震颤、心率↑、心输出量↑(系激素增强心脏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应用: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1. 呆小病(始于胎儿、新生儿) 预防为主;近早治疗,终生用药2. 粘液性水肿 甲状腺片治疗;垂体功能低下所致:先皮质激素后甲状腺素伴昏迷:静注L-T4(左旋甲状腺素),作用快或静注T3,同用足量氢化可的松,醒后改口服3.单纯甲状腺肿:缺碘,激素↓,促激素↑刺激腺体肿大治疗:缺碘—补碘;未明原因—激素治疗不良反应:过量,甲亢症状停激素,β-阻断药对抗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药物治疗包括硫脲类、碘剂. 放射性碘和β受体阻断药一、 硫脲类(1)硫氧嘧啶类: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2)咪唑类:甲巯咪唑(他巴唑)强硫氧嘧啶10倍卡比马唑(甲亢平)代谢慢,不适于危象的治疗作用】1. 抑制氧化碘与甲状腺球蛋白的结(使硫脲类被碘化),影响激素的合成 对已合成的激素无影响,2-3周显效,1-3月症状基本消除,代谢恢复正常2.丙硫氧嘧啶抑制T4—T3,危象、重症首选3.抑制免疫,使血中甲状腺刺激性免疫球蛋白↓(甲亢与免疫异常有关),有病因治疗作用。
应用】1.甲亢内科治疗:轻症;不宜手术、放疗者控制症状后减量,维持治疗1-2年2.术前用药:控制病情,预防麻醉、手术后的合并症,防止甲状腺危象的发生 术前2周加用碘,便于手术进行3.甲状腺危象的治疗:危象因高热、心衰、肺水肿等致死 对症治疗外,控制危象—大剂量碘; 宜用丙硫氧嘧啶——抑制激素合成,巩固疗效(2倍正常量)不良反应】 过敏:较常见,药疹、药热等,停药恢复 严重:粒细胞缺乏,多在2-3月发生二、 碘及碘化物常用药物:碘化钾;碘化钠;复方碘溶液小量碘:防治单纯甲状腺肿预防—加碘食盐、含碘食物治疗—早期治疗效果好大剂量 抗甲状腺作用(1) 术前用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使腺体缩小,血管减少, 有利于手术2) 治疗危象:主要抑制蛋白水解酶,激素释放↓;也抑制合成不超过二周(过度使用,摄碘↓抑制激素合成效应↓致反跳)三、 β受体阻断药 治疗甲亢辅助药,适于不宜手术、抗甲状腺药、放疗治疗者作用:阻断β受体,缓解心血管症状、焦虑、震颤等作用迅速,但弱,合用硫脲类疗效显著还在外周抑制T4—T3四、 放射性碘 甲状腺摄取131I,产生β射线2mm,破坏腺细胞—治疗甲亢。
产生γ射线(1%),在体外测得甲亢:摄碘率高,摄碘高峰前移;甲减相反——检查甲状腺功能时间安排:1.5学时重点内容:⑴ 抗甲状腺药:丙硫氧嘧啶、甲巯氧嘧啶、卡比马唑、阻止激素合成的作用及特点、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⑵ 碘及碘化物:防治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抗甲状腺的作用及应用β-受体阻断药的抗甲状腺作用及应用难点内容:碘及碘化物:防治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抗甲状腺的作用及应用 作业思考题:⑴ 抗甲状腺药分为那几类,作用机制有何不同 ⑵ 碘及碘化物既可防治单纯性甲状腺肿又有抗甲状腺的作用,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