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读者接受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lil****ar 文档编号:271165272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PPTX 页数:61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章--读者接受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十五章--读者接受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十五章--读者接受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第十五章--读者接受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第十五章--读者接受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读者接受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章--读者接受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文学理论读者接受文论读者接受文论概述u1 1、产生背景、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处于变革期,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发生了深刻转变,学术上也不断突破传统,新观念、新方法不断涌现,层出不穷。这一时期,读者接受文学理论应运而生。 u2 2、崛起标志、崛起标志 姚斯在1967年发表的长篇论文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是读者接受文学理论崛起的标志。 概述u3 3、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广义的读者接受文学理论(包括德国的接受美学和美国的读者反应理论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极盛于七、八十年代。这一思潮的兴起重塑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地形图,90年代以来渐渐被其他学术潮流代替,但其强调读者与作品关系已成

2、为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概述u4 4、支脉流派与代表人物、支脉流派与代表人物 读者接受文学理论的先驱 创立了读者阅读理论“双子星座”、“康斯坦茨学派”提出文学接受史的研究概念英加登(波兰)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区分作品与文本伊瑟尔、姚斯(德国)费什、卡勒(美国)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一)未定点(一)未定点u1 1、罗曼、罗曼英加登其人英加登其人 18931970年波兰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理论家,现象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读者接受文学理论的先驱。代表作有论文学作品、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艺术本体论研究、经验、艺术作品与价值等。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2 2、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英加登

3、深受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影响,强调文学理论应直接面对文学作品,对作品进行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这一想法最终促发了倾向读者阅读的文学理论的出现。英加登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未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未定点或定点或“空白空白”,因而有赖于读者的阅读活动去充实。,因而有赖于读者的阅读活动去充实。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文学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 文学作品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层次; 文学作品的“具体化”。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3 3、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 所谓意向性客体,是指人的意识活动中的对象,是人的意识指向的东西,只有在意识指向活动中,对象

4、才呈现出来,没有意识的参与,对象不具有意义。 意向性对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文学作品并不是与阅读主体无关的客观对象,而是有赖于读者的意向性,所以文学作品的意义与读者的意向性相关。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中才能显现出来,没有意向性主体(读者)的参与,就没有意向性活动,也就不存在意向性客体。所以,作品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完成自己,才能产生出文学作品的丰富意义。 意向性主体意向性主体意向性活动意向性活动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读者读者阅读阅读作品作品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4 4、文学作品的四个层次、文学作品的四个层次 按照意向活动由外及内、由低到高的顺序特点,英加登将文学作品分为四个相

5、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层次: (1)语音基础层语音基础层。指的是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更高级的语音构成物,包括音调、音色、声音的力度等,这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这是意向活动最先触及的层次。 (2)意义单元层意义单元层。指的是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或整体的层次,即词、句、段等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意义单元层已经能够展现一些具体的意义,是意向活动从低向高、由片段意义向完整意义过渡的阶段。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3)再现客体层再现客体层。这是作品构造起来的大致世界,包括人物、背景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作品的整体框架。这一层次是通过阅读整个作品把握到的,其中还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地方、大量的未定点。 (

6、4)意象世界层意象世界层。 如果说上面三个层次偏重客体,那么这一层次偏重于读者的参与。由于再现客体层存在着大量的未定点,读者阅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填补这些未定点,并完成作品的世界。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在英加登看来,不同的读者对未定点的联结虽然富有个性,但整体指向上是一致的。作品的意象世界主要还是由作品奠定基调,读者主要还是一种调适的作用。 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单独存在于某个层次中,不同层次的“复调和声”才构成作品的整体意义。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复合体。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5 5、文学作品的、文学作品的“具体化具体化” 文学作品的意义要在阅读活动中完成,这就要求将

7、未定点补充起来,形成完整的审美认识,补充未定点的 活动叫做文学作品的“具体化具体化”。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一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是一次具体化的过程,不同的具体化既补充未定点,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又无法穷尽未定点和空白点,所以具体化的过程是不断地反复进行的,作品的意义也不断得以深化。作品“活”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过程中,一旦具体化停止了,作品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6 6、文学创作、作品和接受的辩证关系、文学创作、作品和接受的辩证关系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

8、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生产创造出消费的需求,同时,消费也在消费着生产,是生产得以实现自身的手段。在物质性的生产和消费中是这样,在精神性的生产与消费中同样如此。 作家创造出作为消费对象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就创造了消费它的主体以及消费的需求;同理,作为消费者的读者不但消费了文学作品,同时也在创造出新的文学创作的要求,并完成了从创作到接受的完整的文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也是凭借着作品创造和阅读

9、才证明自己是一个读者,并把自己当作中介形式完成作者对作品的创造,并使作品得以实现。无疑,主体在阅读中具有能动作用,它展现自身,在阅读中丰富作品的意义。英加登所论的未定点,正是主体在阅读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读者,未定点也展现不出来,正如产品没有消费,也就不能成其为产品一样。对于不同的阅读主体,作品展现的未定点也是不定的,就像同一件产品对不同消费者的价值也不相同。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二)召唤结构(二)召唤结构u1 1、沃尔夫冈、沃尔夫冈 伊瑟尔其人伊瑟尔其人 19262007年读者接受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20世纪活跃于德国和美国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代表作有隐含读者、阅读活动、

10、虚构与想象、阐释的范围等。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2 2、伊瑟尔与姚斯的差别、伊瑟尔与姚斯的差别 伊瑟尔和姚斯被誉为读者接受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同在康斯坦茨大学共事,理论颇多接近,不同之处在于姚斯从读者接受的历史入手,而伊瑟尔认为读者一定要与文本(text,又译作本文)联系在一起。如同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两者差别:“如果我们说姚斯研究的是宏观接受,那么,伊瑟尔研究的则是微观接受。”( 联邦德国H.R.姚斯、美C.R.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3 3、伊瑟尔与英加登的关系、伊瑟尔与英加登的关系 伊瑟尔受到英加

11、登的强烈影响,他的读者接受文学理论主要从现象学发展而来,强调阅读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主要在阅读中展现自身的意义。 伊瑟尔与英加登最大的不同在于区分了文本与作品。英加登的作品分层相对强调静态的层次呈现,未定点存在于各个层面上,读者以个人独特的阅读经验补充这些未定点,从而完成整个作品,又形成各不相同的作品意义。伊瑟尔则认为未经读者阅读的就不是完整的作品,文本敞开自己,吸引读者进入,读者的阅读是文本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4 4、召唤结构、召唤结构 伊瑟尔的未定点概念更强调文本具有一种内在的召唤结构,读者与文本是对话交流的关系,这种交流存在于阅读活动中,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完成整

12、部作品。伊瑟尔指出召唤结构由期待空白期待空白和否定否定两个部分辩证地构成。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A.A.期待空白期待空白 首先,文本中存在着空白,只有靠读者的阅读才能填补这些空白,但这些空白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随着阅读行动而改变。伊瑟尔指出,虚构文本的空白具有典型的结构,其功能在于引起读者的建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施使交互影响的文本内容变得明晰起来。 如果英加登的未定点概念还有些确定的意思,那么伊瑟尔的“空白”概念则完全去掉了确定的意味,它指的是“文本整体系统中的空白之处”,更强调文本空白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B.B.否定否定 空白是文本对读者的吸引,而否定是文本对读

13、者的某种阻碍,当然这一阻碍不是把读者拒之门外,而是让读者发现自己与文本的距离,进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面对阻碍的时候会主动调节自己的期待视域来适应文本,形成与文本的主动交流关系。 格特鲁德格特鲁德斯坦因斯坦因(18741946年),美国作家与诗人,代表作有三个女人、商第传。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C.C.期待空白与否定的辩证关系期待空白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在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中,期待空白和否定构成相互促进和转化的辩证关系。空白潜在地引导读者进入文本,具有吸引的性质;而否定则明确地让读者发现自己与文本的距离,具有阻碍的性质。只是否定的阻碍并不是完全拒绝,而是在吸引之上的阻碍。读者受到文本空白

14、的吸引进入文本,并不是一下子就理解文本了,而是遇到文本对阅读的阻碍,正是在克服阻碍中不断进行理解,并构成往复的过程,丰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在潜显、吸引阻碍之间,读者完成了文本意义的建构,文本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完整的文本。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u5 5、评价、评价 从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点来看,在伊瑟尔那里,虽然读者与作品的关系被强调出来了,但忽视了读者与作者、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文学的完整活动是从创作到作品再到接受的过程,伊瑟尔在强调读者消费这一层面的同时,似乎忽视了作者生产的另一层面。 第一节 英加登与伊瑟尔 消费是离不开生产的,消费内在地包含着生产。根据生产消费理论,我们看到伊瑟尔

15、所说的召唤结构,不过是读者(消费者)的反射意向,它在文本中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这一生产需要看起来是文本自身的,实际不过是阅读(消费)的观念在文本(生产)中的要求而已,作为文本生产的动力,也是文本生产的前提。因此,所谓“召唤结构”,应该是双向的,作者的文本生产召唤读者的阅读消费,同时读者的阅读消费也在塑造这一召唤结构本身。 第二节 费什与卡勒u(一)解释团体(一)解释团体u1 1、斯坦利、斯坦利 费什其人费什其人1936年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重要理论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代表作有罪恶引起的震惊:失乐园里的读者、课堂里有文本吗?解释团体的权威、专业正确:文学研究与政治变革等。第二节 费什与卡勒

16、u2 2、解释团体、解释团体 所谓的“解释团体”,指的是读者所处的某一阅读传统和阅读群体,读者的阅读受到一系列牢固的阅读规则和习惯的制约,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些规则和习惯都支配着文学阅读。 第二节 费什与卡勒 第一,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特定的解释团体当中,第一,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特定的解释团体当中,是解释团体塑造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趣味,也制约是解释团体塑造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趣味,也制约了阅读文本的形态。了阅读文本的形态。费什认为,我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是按照以前所学所知,来阅读新接触到的作品。判断一首诗之为诗,不是出自个人的随性喜好,而是出自解释团体的阅读训练。是这样的公共阅读规则告诉读者何为诗,怎样的诗才是好诗,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读诗,等等。第二节 费什与卡勒 第二,对具体作品的评判来自解释团体的不同策略第二,对具体作品的评判来自解释团体的不同策略的组合。的组合。费什认为,诗歌不是作者的创造,更准确地说,诗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被制作出来的,是由作者和读者所属的解释团体的解释策略制作的。如果我们把一首诗按照词的形式排列,那么这就是一首词,而不再是诗。如果我们把一段散文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