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姓氏演讲稿1. 想找一篇关于百家姓的演讲稿谈到我国古代的百家姓,最著名的就是这本编自宋代的《百家姓》,编者是钱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位士大夫虽然名为百家,实际上不止百家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共收录姓氏438个,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各个姓氏的排列次序不是以人口多少,而是以政治地位为准则的如它以"赵"姓开头,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接着以"钱"姓,是因为钱塘一带有一个钱姓人建立的割据王朝,当地除了推奉赵姓皇帝外,还要接受钱姓王朝的直接领导至于以下的"孙李周吴郑王"等姓,有些是皇太后的姓氏,有些是皇后、皇妃的姓氏,其身份之尊贵,也非一般姓氏可比由于这些百家姓系按韵编排,每句4字,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学习和记忆,因此流传极广,至今仍是妇孺皆知由于我国古代最重视身份地位,所使用的姓氏也往往带有等级色彩,各个王朝都有各自的贵姓如我国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十大王朝,夏朝皇帝姓姒,商朝皇帝姓子,周朝皇帝姓姬,秦朝皇帝姓嬴,汉朝皇帝姓刘,唐朝皇帝姓李,宋朝皇帝姓赵,元朝皇帝姓奇渥温,明朝皇帝姓朱,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在各朝皇帝当政的时候,其所使用的姓氏无疑是当时最尊贵的另外,我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收揽人心,还往往把自己的姓氏作为特别的礼物赏赐给那些异姓大臣,让他们改姓自己的姓氏,而那些被赐姓的人也以此为荣。
在我国封建社会,这类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只要翻一翻二十四史,几乎都能找到我国古代的贵姓不等于大姓,而大姓也不一定就是贵姓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社会上特别重视姓氏,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人都有各自的贵姓如东晋南朝人尚"侨姓",其中以王、谢、袁、萧最为尊贵;江东地区尚"吴姓",以顾、陆、朱、张、虞、魏、孔、贺为大;中原地区尚"郡姓",以崔、卢、李、郑、王为大;关陇地区也尚"郡姓",以韦、裴、柳、薛、杨、杜、皇甫为大即使是出自边荒异域少数民族的北魏王朝,也受内地人的影响尚"虏姓",把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等姓推举到尊贵的地位而那些真正是人口众多的大姓,有时反而会因为地位低下而被人瞧不起如《元史·顺帝纪》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蒙古族出身的宰相伯颜十分轻视汉人,于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上书顺帝,"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他仇视汉人可能是因为汉族人口太多的缘故,要杀的五姓汉人显然也是当时人口最多的他这一荒唐的请求,当然不会得到顺帝的批准元代的张、王、刘、李、赵等姓以人口众多而著称,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始于元代,而是有其历史的过程如刘、王等姓在姓氏制度形成初期就是次姓,经两汉时期的充分发展以后更是如此。
至唐代,李姓又因是国姓而人口迅速增加,从而跃至著名大姓的行列除此而外,其他一些大姓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到宋代时,由于我国人口已达到了相当的数量,加上保存至今的资料也较充分,以致为人们研究当时的大姓提供了许多方便因此,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我国现在的姓氏人口比例及其分布格局至少在当时就已经奠定,当时大姓中的前100家也基本与当代的情况差不多尤其是排在前7位的姓氏,宋代是王、李、张、赵、刘、陈、杨,当代是李、王、张、刘、陈、杨、赵,姓氏完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顺序上的差别同样,包括上述7大姓在内的前18大姓,即王、李、张、赵、刘、陈、杨、吴、黄、朱、孙、郭、胡、吕、高、宋、徐、程,所占人口比例都在1%以上这种格局,也与当代19姓占人口1%以上的情况极为近似所以有关专家得出结论说,我国当代大姓及其分布格局至少是在宋代奠定的也正因如此,元朝宰相伯颜要杀5姓汉人,显然也正是因其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236613333人口太多、分布太广,以致可能为其统治造成隐患的缘故 明代关于当时大姓及其分布情况的资料也较为完备根据近人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对当时各姓人物的统计,明代人口较多的大姓有10个,依次是王、陈、张、刘、郭、吴、杨、李、胡、朱。
由于这一统计是建立在各姓著名人物数量的基础上的,如果姓中著名人物较少,其在大姓中的排名就有可能后延,因此还不具有普遍意义此外,明朝初年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根据当时户部所藏的户口名册,模仿宋代《百家姓》体例,编成了《皇明千家姓》这本《千家姓》共收入姓氏1968个,其数量超过宋代《百家姓》的4倍多,编排形式仍是4字一句,以韵相排其开头几句是"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同样是把当朝皇帝的姓氏放在首位 据有些学者研究,我国清代有5大姓,即陈、李、张、黄、何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自审订了一种百家姓,后来定名为《御制百家姓》其中开篇几句是"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政,游夏文章",这里没有把清朝的皇姓放在首位,而是以汉人的"孔"姓开篇,目的是想以孔子及其思想收揽汉族人心,以换取他们对大清王朝的支持显然,尽管没有像宋、明两朝那样"尊国姓",但同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当然由于它在编排上过于艰涩冗长,因2. “吴”有关姓氏的演讲稿寻根溯祖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
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得姓始祖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迁徙分布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历史名人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宗族特征1、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2、吴姓族人皇亲较多 ,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3、各支吴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县吴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阳吴姓一支字行为:“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 宠光据吴漠修《吴世族谱》,湖南洞庭吴姓一支字行为:“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据《永定吴氏族谱》,福建永定思贤村吴姓派语为:“念万仕谭志,国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礼,让德永振世,嘉兴绍贤良,衍庆发文武,显达3. 关于姓氏的作文400字说到“姓氏”,大家可都是耳熟能详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姓氏”,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两千多年前,“姓”与“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你可能有“姓”,但不一定有“氏”这就要说到周朝时的贵族制度 在周朝,贵族有四种:天子、诸侯、大夫、士。
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天子不可能去管那么多土地啊!于是,天子就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身边的一些人,这就是“诸侯”诸侯管的地方也不少啊,于是又分封给“大夫”士”就比较倒霉了,他们是没有土地的,只有一个贵族身份在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氏”举一个例子,“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大家都听过吧?里面滥竽充数的那个“南郭先生”,就是一个贵族,“南郭”是他的“氏”,他自己姓“姜”,是“姜太公”的子孙南郭”这个词,意思是南边的外城墙,在古代“城”指内城的城墙,“郭”是指外城的城墙,“南郭”是他的封地所以,贵族的“氏”一般就是他们的封号后来,贵族制度取消,“氏”也就跟着慢慢消亡了有些人就把前一辈的“氏”拆开,作为自己的姓现在有些姓“郭”的人,还是“南郭”先生的子孙后代呢! 没想到姓氏里还有这么多学问吧?有空自己研究研究吧求采用!!!!!!!!!!!!!!!!!!!O(∩_∩)O4. 有关“杨”姓氏起源的演讲稿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
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另一说:“周宣王(姬静,也作靖)儿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古代“扬”通“杨”)意即宣王小儿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扬,建扬(诸侯)国春秋时扬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另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为突之孙,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原是周文王姬昌子孙的封地),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史载此杨姓为杨氏正宗源头,距今约有2500年左右其后裔定居于弘农、华阴一带(河南西北、陕西东部渭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故华阴成为杨姓郡望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杨氏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潼关以西)弘农、华阴。
杨姓始出于晋国,春秋末期晋国六卿逐渐强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368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卿(诸侯)瓜分成韩、赵、魏三国地盘,史称“三晋”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但几说均可证杨姓出自姬姓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5. “吴”有关姓氏的演讲稿寻根溯祖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得姓始祖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