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哲学的小论文]关于哲学的论文2500字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4.39KB
约6页
文档ID:235232148
[关于哲学的小论文]关于哲学的论文2500字_第1页
1/6

[关于哲学的小论文]关于哲学的论文2500字哲学何谓?用通常的话说就是:什么是哲学?用英语来表达,就是Whatjsp…osophy?哲学研究者之所以要不断追问这个问题,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哲学的小论文,欢迎阅读!关于哲学的小论文篇一哲学何谓?用通常的话说就是:什么是哲学?用英语来表达,就是Whatjsp…osophy?哲学研究者之所以要不断追问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第一,哲学自身的不确定性与一切实证科学比较,哲学缺乏一个共同认可的确定的研究领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促使哲学家们不断反躬自问哲学何谓?以便在变化着的时代背景下对哲学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其二,正是通过对哲学何谓的解答,解答者选择了一种确定的哲学观,从而自觉地从这种哲学观出发去探索具体的哲学问题如果一个研究者只注重对具体哲学问题的思考,却缺乏总体上的哲学观,他的思想就会始终处于碎片化的状态中,这样的研究者充其量只能成为哲学匠,却无缘升格为哲学家,更不可能成为原创性的哲学家其三,只有当研究者不断追问哲学何谓时,才能在哲学研究中始终保持新鲜的,即永不衰竭的、怀疑的、批判的精神在哲学研究中经常遭遇到的情景是:当某人站在哲学殿堂之外时,总是充满好奇心地追问:哲学何谓?而一旦成了哲学系的学生,他就再也没有兴趣去追问这个问题了,仿佛他研究哲学必须以忘记哲学为代价。

其实,这种不追问的状态正是哲学思维衰退乃至死亡的一个标志哲学概念的来源哲学不啻是对智慧的热爱,而且它本身就是智慧智慧始终是充满生命力的、灵活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基础和核心的意识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而正是这种意识确保智慧永远不变质,也永远不僵化英语中的Philosophy,在希腊语中是在拉丁语中是philosophia把希腊名字拆开来:是“热爱”的意思,则是“智慧”的意思因此,许多人把Philosophy理解为“爱智慧”毋庸置疑,从事哲学研究(dophilosophy)必定包含对智慧的热爱,但“热爱”不过是一种情感尽管哲学包含对情感的研究,但它不应该被归结为感情哲学,就其最基本的表现方式来说,乃是运用概念思维去探索普遍性的问题哲学不啻是对智慧的热爱,而且它本身就是智慧显然,智慧(wisdom)与知识(knowledge)之间存在重大差异作为已然形成的观念,知识包含有生命的、活的东西和已然死亡了的、僵化的东西,因而需要加以甄别;智慧则始终是充满生命力的、灵活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基础和核心的意识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而正是这种意识确保智慧永远不变质,也永远不僵化众所周知,西方人称作philosophv的学问,在古代中国通常被称为“玄学”、“元学”、“理学”或“道学”。

自明代以降,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天主教耶稣会的一批传教士来中国传道布教,他们既带来了西方的宗教、科学、技术和艺术,也带来了西方philosophy不同流派的思想然而,当时philosophv在中国的译名尚未统一,它曾被译为“理科”、“理学”、“性学”、“爱知学”、“智学”和“格致学”等各种名字尽管这些译名在中国学术界流传一时,却从未得到过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据陈启伟先生在“哲学译名考”中考证,在philosophy这个术语的翻译上,日本学者西周起了关键性作用1870年,西周在其生前未发表的、由学生整理的讲演笔记《百学连环》中最早使用“哲学”这个译名1874年,“哲学”这个译名首次出现在西周公开出版的著作《百一新论》中当时,这个译名还没有为日本哲学界普遍接受,直到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在编撰日本第一部《哲学字汇》时采用了西周“哲学”的译法,这一译名才逐渐成为日本哲学界普遍接受的名称众所周知,在《诗经》中有“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这样的诗句,而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哲”是通晓事理、聪明睿智的意思有趣的是,日本学者西周用中国字创制出来的译名“哲学”又返回中国,成为中国学者普遍接受的对philosophv的定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哲,知(智)也在中国古代语境中,“哲”,同“�”或“晶”哲”字上半部分为“折”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折,断也,从斤断草折”字之所以重要,因为它相当于西方人说的“下判断”或“做决定”从“�”字向“哲”字的演化,一方面,它把隐藏在心中的判断通过嘴巴说出来,也就使判断明晰化、公开化了;另一方面,说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在心中经过反复思考而得出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心中想一套,嘴上说一套由此看来,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复兴似乎应该寄希望于从流于口头表述的“哲”重返注重心灵深思的“�”,也就是说,使“哲学”复归为“�学”究竟何时起中国学者开始接受并使用“哲学”这个译名?据陈启伟先生研究,中国学者黄遵宪在《日本国志》(1887)中谈到东京大学的学科设置时,曾使用过“哲学”这个译名;蔡元培先生也是较早接受并引进“哲学”这一译名的中国学者之一他说自己“丁戊之间,乃治哲学”所谓“丁戊之间”也就是1897-1898年问毋庸置疑,在普及这个译名时,起了较大作用的是梁启超先生变法失败后他亡命日本,在那里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发表了一系列译介西方哲学的文章,使“哲学”这一译名很快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也成了中国人普遍接受的定译。

中国人以“哲学”译philosophy,也不过一百多年历史由于一个突然的触动,当代中国学者开始思考:既然“哲学”是舶来品,那么,中国哲学究竟是否具有合法性呢?2001年9月,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到中国讲学,他的一个著名见解是“中国没有哲学”随之,中国哲学界爆发了关于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大讨论其实,德里达并没有贬低乃至否定中国哲学的意思,他想表达的是:中国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换言之,他的观点不过是肯定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在我看来,关于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根本上是一个假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任何系统的文明都无例外地由四大板块组成前三个板块是:宗教(包括巫术)、实证科学、艺术至于第四板块,西方称为philosophy,而中国人在把“哲学”作为philosophv的定译之前,对第四板块有完全不同的称谓,如“玄学”、“元学”、“理学”、“道学”等这就启示我们,只要中国文明像其他文明一样存在第四板块,用什么语词(即概念)去称谓它,完全与合法性无涉有人也许会责问我:既然你认为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为什么又说它是“有意义的问题”呢?因为肯定合法性问题仍然有意义,是就中国文明中的第四板块,即中国哲学的当代研究成果的形式来说的。

这些论著在形式上是否具有合法性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这些论著是否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学术规范?如果不符合,当然就是不合法的举例来说,假定研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至少得参考国际哲学界公认的30个权威性文本,而刚在中国出版的某部研究著作只参考了其中15个那就可以断言,这部著作在形式上不合法第二个层面是:这些论著中关键词的含义是否得到明晰界定?假定某篇哲学论文有五个关键词,而这些词的含义都没有得到严格界定,这篇论文怎么可能传达出明晰的观念呢?显然,这样的哲学论文也是不合法的当代中国出版的哲学论著之所以常常在合法性上受到质疑,正是上述两层面的缺失所造成的其历史原因是:一方面,中国的数学和逻辑学自近代以来都没有长足发展,而对英美的分析哲学,中国人又缺乏普遍兴趣;另一方面,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滞后,也使中国缺失欧洲自笛卡尔以来追求确定性的传统,而辩证法思想的早熟又助长了对确定性的漠视这样看来,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仍然有赖于对研究论著形式上的合法性的追求对提问方式的反心133自然的、未经深思的提问方式常常会束缚解答者的思路,甚至把他的整个思路引向错误轨道我们前面肯定了在哲学研究中不断追问哲学何谓的重要性,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已无批判地接受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存在严重偏失,正是这种偏失导致研究者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阐释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喜欢提问,但很少注意自己的提问方式是否准确但是自然的、未经深思的提问方式常常会束缚解答者的思路,甚至把他的整个思路引向错误轨道那么,哲学何谓的提问方式究竟有何偏失呢?加以比较就会发现,Whatisphilosophy?源自日常生活中的Whatisthis?(这是什么),而Whatisthis?的提问方式则蕴含以下两个理论预设:其一,在以这种方式提问前,提问对象已然存在比如甲指着桌子上的杯子问乙:Whatisthis?乙回答:Thisisacup(这是一个杯子)这一问答过程表明,在甲提问前,作为提问对象的杯子已经摆放在桌子上用哲学语言来表达,就是杯子已经“在场”(presence)因而当人们把Whatisthis?转换为Whatisphilosophy?时,已经预设:哲学已经像那个杯子一样现成摆放在那里了也就是说,这样的提问方式根本没有把哲学理解为一个生成过程其二,Whatisthis?体现的是知识论语境中静观者的提问方式当西方人教小孩学知识时,会指着某个对象问:Whatisthis?显然,这种提问方式关注的只是这个对象是什么,而全然不关心为什么这个被提问对象(如杯子、哲学)会出现在这里?它与人类的生存活动究竟有何关联?要言之,这种提问方式遮蔽了被提问对象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意义关系。

既然源自Whatisthis?的Whatisphilosophv?的提问方式存在不妥之处,那么,如何以准确的方式提问呢?我们主张,通过建立“问题际性”(inter-questions)的方式,引入一个新问题来引导人们对Whatisphilosophv?的解答这个新问题是:Whydoeshumanbeingneedphilosophy?(为什么人类需要哲学)显然,这样做是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Why这个疑问词与What不同,后者关注的是对象本身,即它究竟是什么,而前者关注的则是对象与人类之间的意义关系,即它究竟为什么存在于是,我们建立了下面这个问题际性:“Whydoeshumanbeingneedphilosophy?-whatisphilosophy?”一旦这两个问题被连字符连接起来,它们就成了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第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去回答第二个问题事实上,正是这一问题际性使我们摆脱了传统、静观的知识论对哲学本质的遮蔽,而是从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的关联出发,对哲学做出全新理解,即哲学乃是运用概念思维去探究人类存在方式及其意义的学问基于上述理解,哲学意识本质上就是关于存在的意识海德格尔的下述分析也印证了我们对哲学的理解。

在《黑格尔的经验概念》(1942-1943)中,海氏指出,德语名词Bewusstsein(意识)是由词根Bewusst-(意识到的)和后-缀sein(存在)构成的假如我们把词根与后缀的关系理解为动宾关系,那么Bewusstsein的构词法已经暗示我们,意识根本上就是对存在的意识哲学心133维演化的四种方式只有自觉适应语言学的转向,当代中国哲学家才能与国际哲学界进行有效交流,当代中国哲学才能在新的对话和融合中创造新的辉煌对哲学史的深入研究表明,人类的哲学思维演化至今,大致经历以下四种代表性的思维方式:一是独断论(dogmatism)的方式思维这是在康德哲学以前,尤其是在哲学发轫之初的古希腊哲学家们普遍采用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无论人们的感觉、思维器官,还是人们使用的语言都是可靠的,个别事物乃至整个外部世界都是可以认识的不妨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作“朴素的乐观主义的思维方式”然而,当这种思维方式流行时,它已经受到三个不同方向的挑战:一是早期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还无法准确解释;二是巫术、宗教关于灵魂不死的神秘说教,甚至在哲学家中间还广有市场;三是某些思维敏锐的哲学家已经对人的感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