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

上传人:n**** 文档编号:232826966 上传时间:2021-12-31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教程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课后思考题详解说明:本部分主要对吴式颖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对个别题目进行了整理和修改。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何在?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答:(1)研究教育起源的意义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是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探讨这一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二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2)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奴隶社会教育的主

2、要区别何在?答:(1)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原始社会教育与奴隶社会教育的区别原始社会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原始社会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奴隶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在专门的场所进行,学习间接经验,与生活、生产活动相脱离。原始社会教育无组织、还处在原始状态,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奴隶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有专职的教师,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原始社会教育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培

3、养合格的氏族成员;而奴隶社会教育则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原始社会教育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多种方面,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而奴隶社会教育学习的内容脱离生产、生活经验,学习遗留下来的间接经验,以“六艺”为主。3试析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如何理解“光明来自东方”这一论断?答:(1)亚非文明古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亚非文明古国是指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号称四大文明古国,是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产生了最早的文字、科学知识及学校的萌芽。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学校的产生无疑是一种进步现象,它对

4、于传播科学文化、发展社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为了保存日益增多的知识,单靠口耳相传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创造了文字,出现了教学的场所和专门的人来进行教学工作,学校教育由此产生了。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对其他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亚非文明古国,而且其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教育机构种类繁多,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后来各国纷纷前来学习,从而对其他各国甚至是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说,亚非文明古国的教育是世界教育的发端,并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2)对“光明来

5、自东方”的理解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始自东方,正如一些不怀偏见的西方学者所肯定的:“光明来自东方”、“历史从东方开始”。尤其是象征人类走向文明的教育的发达亦以东方为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各国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

6、举。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单从教育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光明来自东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4人类文明(包括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否存在多中心?如何看待“西方中心论”?答:(1)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存在多中心人类文明的发展,包括文化教育方面是以亚非国家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为起源的,东方文明是最初的中心,并由此而传向世界各地。人类文明既兴起于东方,又在东方得到充分的发展,继之通过各种媒介向西方和全世界各地传播,而其他地方的文明发展或多或少都带有东方文明的气质和特点。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并由此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学校教育进一步发扬光大,丰富完善,对其他的地方产生影响和

7、作用。在此条件之下,其他文明则处于模仿或者崇拜之心理,将东方文明保存、继承以及发挥,并对其进行一些改造,形成自身的特色,建立一套自身的体系。但是,这种文明的起源或者积淀仍然是以东方文明为基石的,仍然尊崇东方文明为中心。(2)对“西方中心论”的看法所谓的“西方中心论”,主要是一些西方学者以文明起源者的角色来推崇的西方模式,认为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在其后的发展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开创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之后,西方文明呈现出鼎盛时期,成为全世界各国膜拜和学习的对象。相反,再观东方文明时,已呈现衰败的景象,昔日的胜景已经不在,反而在向西方学习,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

8、蠢蠢欲动,急欲提出西方中心论来强调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和发源性。只是他们没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文明问题,从现实一些事实出发,殊不知东方文明开启了整个时代,没有东方文明的起源和传播,就没有整个世界的繁华,所以,“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是片面的。2.2 课后思考题详解1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两种教育,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斯巴达相比,雅典的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其表现如下:(1)雅典教育通过教育要求学生在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斯巴达的教育中是找不到的。(2)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的教育目的不仅把

9、统治阶级的子弟训练成身强体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商人,并不是斯巴达单纯的军事教育,把学生训练成为只会打仗的士兵。(3)雅典把知识教育作为培养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活动家和官吏的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可以让他们学到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这是斯巴达教育望尘莫及的。(4)雅典对音乐教育的要求比斯巴达要高得多,斯巴达设置音乐歌唱仅仅为了在战场上鼓舞士气,而雅典的音乐教育主要在培养人的节奏感,进而作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有利武器,雅典的音乐教育是其和谐教育和文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与斯巴达实用性的国家导向教育相比,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

10、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2试分析雅典教育特点形成的原因。答:雅典教育特点的形成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相联系的,在分析形成的原因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经济上,雅典奴隶制经济比较发达,工商业经济繁荣。雅典是中希腊南部亚狄加的首府,沿袭为国名。境内多山,不适宜农业,只能种植橄榄、葡萄,但矿藏丰富,手工业发达。雅典濒临海岸,多良港,交通方便,不仅与境内各国贸易频繁,而且与北非、西亚也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是中希腊各城邦与东方联系的前缘地带,至公元前5世纪初成为全希腊最繁荣富强的国家。(2)政治上,雅典长期实行奴隶主的

11、民主体制,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息。雅典的阶级关系比斯巴达复杂,除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长期殊死搏斗外,以手工业者和农民为主体的下层自由民与贵族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极为尖锐。自公元前6世纪初,首席执政官梭伦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和下层自由民的政治经济改革后,经过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特别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至公元前6世纪末,胜利地结束了平民反抗的斗争,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终于在战胜氏族贵族专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3)文化上,繁荣的工商业经济,民主的奴隶主政治,促进了雅典文化科学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雅典出现了各种哲学派别、艺术水平很高的雕刻和美术作品,文学、史学也很发达,科学,如天文、算术、几何都

12、得到较高的发展。3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是什么?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3.2 课后思考题详解1评苏格拉底问答法。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比较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见解。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在美德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如下:(1)关于美德的定义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定义。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善却反为恶者。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苏格拉底所说的善,无疑是符合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所谓正义、勇敢、刚毅、节制等等品德,并且把知和行等

13、同起来。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两类: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后者才是伦理学讨论的对象。伦理美德就是中道,中道在两种过错之间,一方是过度,一方是不及,美德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亚里士多德并不将欲望排除在美德之外,欲望、理性的统一,也就是介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项,就是美德,美德也包含非理性的环节在自身之内。(2)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强调知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要求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求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掌握伦理美德,实

14、现欲望、意向、理性的统一,理性的东西和非理性的东西的统一。(3)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从神学唯心论出发,以美德来源于知识为基础,认为神早已把善的知识给予了人的灵魂,所以,知识是先天就有的,它们以一种模糊的状态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必须通过教育才能使之显露、发展、明确起来,“美德由教育而来”。在教育方法方面,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把潜藏于别人心灵中的美德知识诱导出来。通过与对方的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怀疑自己原来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逐步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出普遍性的原则、一般性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亚里士多德提倡实践,

15、认为美德既非生来就有,也非与天性无关,自然给了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我们应在实践中获得这些德行,美德在于实践。在实践德行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比较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教育观。答:理想国和法律篇是柏拉图的两部经典著作,其中蕴涵着柏拉图丰富的教育观点。二者包含的教育思想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其表现如下:(1)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教育观的相同之处都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他有关教育的一切思想观点、理论计划、实践活动始终自觉地服从并服务于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伦理道德教条及哲学观。教育理论内容都很全面。从教育的性质、作用到教育的制度、目的;从教学论到德育论;从体育论到美育论,从幼儿教育到学校教育;从教师论到行政管理理论等等,他几乎全部作了透彻、完整的论述。在表述细节上都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猜测性,他的大部分教育理论同神话、寓言、传说杂揉相间,互为佐证。(2)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教育观的不同之处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的不同:a理想国所阐明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学习与实际锻炼始终结合。他在理想国中设计的教育体制可以粗略地划为三个阶段:第一,16岁以前为“一般人的教育”,学校类型有文法、琴弦、体操等。这是最初的阶段,凡自由民的子女亦即金、银、铜铁质者均可享受,其任务是陶冶学生情感以使其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