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则”【则】本义阐析:金文“则”字的左半部分,原先是个“鼎”字在古代,鼎可以象征国家政权和帝王之位,所以上古时多将刑书、法律刻在或铸在鼎上,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由此可以懂得“则”字有“规范”、“准则”之意另外:“则”字的“准则”义可引申为“规章”、“规程”,而规章条文是分项分条的,因此“则”字能表示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如《〈论语〉十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四)动词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①连呼则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