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PPT课件 DIC

上传人:清晨86****784 文档编号:213903495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4.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学PPT课件 DIC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内科学PPT课件 DIC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内科学PPT课件 DIC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内科学PPT课件 DIC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内科学PPT课件 DIC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科学PPT课件 DI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PPT课件 DIC(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福建医大附属三明第一医院血液科 周建耀 主任医师,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概述:是一种在多种较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 本质: DIC是一种广泛的、散在的微血管栓塞症。 主要病理变化:弥漫性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和继发性 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以血液高凝状态为始动和中心发病环节,以广泛出血、微循环衰竭及多脏器功能不全为临床特征。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DIC三类

2、型,多发病突然,进展迅猛,表现复杂,预后凶险。,病因和发病机制,基础疾病 诱发或加重因素 发病机制,(一)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临床上多种疾病都可导致DIC的发生,但主要有: 1、严重感染:是DIC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发生率31-40%。常见的有:重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病原体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其他感染 。 2、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4-34%。常见者为急性白血病、淋巴瘤、胰腺癌、前列腺癌、绒癌等。 3、病理产科:发生率4-12%。常见于感染性流产、羊水栓塞、过期妊娠、胎盘卒中、胎盘早期剥离。,4、手术创伤:发生率1-5%。多见于大面积烧伤、肢体挤压

3、综合症、胆道手术、器官移植、颅脑手术、麻醉意外等。 5、医源性疾病:发生率高达4-8%,如药物、化疗、放疗、激素(孕激素)、某些生物酶制剂、纤溶酶抑制剂等。 6、全身各系统疾病:胰腺炎,肝功能衰竭,SLE。,DIC 的发病机制,1.血管内皮损伤使其抗凝机制受损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2. 组织受损、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 循环 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3.血小板或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促使凝 血的磷脂等物质血管内凝血 4.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1、2、3、启动并增强凝血功能,使体内形成广泛性血栓,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使血液从高凝状态进入消耗性低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本质上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纤溶功能亢

4、进在溶解已形成血栓的同时,纤溶酶又降解多种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进一步降低,诱发或加重出血。,DIC的诱发或加重因素,1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重症肝炎,大剂量激素) 2 纤溶活性降低 3 休克和酸中毒: 4 高凝状态:,病理及病理生理,微血栓形成 凝血功能异常 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和特异性病理变化,发生部位广泛。主要为纤维蛋白血栓或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凝血功能异常(亢进),1.高凝期为DIC早期改变。 2.消耗性低凝期,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水平低下,出血倾向显著,PT显著延长。 3.继发性纤溶期,多出现在DIC后期。亦可发生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甚至是某些

5、DIC患者的优势病理过程。,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 血容量减少, 血管收缩功能失调, 心功能受损等因素造成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三) 根据病理过程以及临床特点,DIC大致可分为三期: 1 高凝血期(微血栓形成期;DIC早期):该期一般较短暂,临床以血栓形成和微循环衰竭为主,出血不明显。反映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生成以及血小板活化的指标明显异常;CT、PT等凝血试验常缩短或正常,纤维蛋白原增高或正常。 2 消耗性低凝期(DIC中期):临床以微循环衰竭和出血并存为特点。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液凝固性减低,有消耗性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减低的实验证据,也有FDP增高、3P阳性、纤溶酶原降低等纤溶亢进的证据。,

6、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晚期): 临床以广泛出血和脏器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液凝固性明显降低,CT明显延长甚至不凝,P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极度减低,血小板重度减少,纤溶酶原显著减低,3P试验转为弱阳性或阴性(FDP仍高)。 由于DIC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上述三期很难截然分界,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做相应处置。,(四) 根据原发病情况、起病急缓和临床病情,DIC可分为三型: 1 急性型:数小时至1-2天内发病,病情急剧、凶险,出血、休克、血栓形成等症状明显。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羊水栓塞、急性创伤和大手术等。 2 亚急性型:数天至数周内发病,病情较急性型缓和,可有静脉或动脉栓塞症

7、状。常见于恶性肿瘤和急性白血病、死胎滞留等。 3 慢性型:起病缓慢,病程经过有时可达数月甚至数年,高凝期明显,出血不严重,可仅见瘀点或瘀斑,易与原发病相混而被忽视。见于妊娠中毒症、结缔组织病、巨大血管瘤、慢性肝病等。,临床表现,(一) 基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二)多发性出血倾向 发生率85-100%,出血部位和程度不一,以皮肤粘膜出血最为常见,轻者可仅有出血点,典型者表现为广泛瘀斑或血泡,伤口或注射部位可呈大片瘀斑。重者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咯血、血尿等,颅内出血是DIC的重要死亡原因。手术切口或穿刺部位持续渗血、分娩和产后出血不止或流出的血液不凝或凝块很小是DIC病人重要而十分常见的特

8、征性表现,(三)微循环衰竭 低血压和休克发生率50-80%。 (四)微血管栓塞 发生率50-75%。表浅部位表现为肢端紫绀、皮肤灶状栓塞性坏死、粘膜的斑片状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深部组织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脏器功能不全。 (五)微血管病性溶血 表现为迅速进展的贫血,可伴有黄疸,发生率25%。,诊断标准,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指标,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特征:自发性、突发性、持续性、广泛性、难治性、 (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粘膜栓塞性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肺、脑、肾脏器功能衰竭 (4)抗凝治疗有效,

9、临床表现,六、实验检查,DIC实验室检查项目繁多。目前越来越复杂,仅择其重要而价值较肯定者介绍: 常用指标有:血小板计数、PT、APTT、Fg、TT、3P、FDP、D-二聚体(D-dimer),DIC实验检查选择:,通过荟萃分析5个独立的临床研究,其超过900列DIC患者的实验诊断指标,结论指出诊断项目出现异常的概率由高至低分别为: 血小板计数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 PT延长 APTT延长 纤维蛋白降低,6.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Plt)减少是DIC最常见、最重要的指标、Danus 等认为:非Plt增多症的患者,Plt150109/L、基本上可排除DIC,90%DIC的患者在Plt减少,且

10、为重度减少。 强调Plt减少应动态观察,同时结合功能活化的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6.2.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鱼精蛋白能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合,使纤维蛋白单体(FM)从可溶性FM-FDP复合物分离,进而聚合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即:鱼精蛋白+FM-FDP(主要X片段)FM+鱼精蛋白FDP 3P阳性必须同时存FM和FDP(X片段)因此在DIC早期、晚期三P试验呈阴性,早期纤维蛋白单体及FDP含量少。晚期FM消失或减少,FDP中X段进一步分解为Y、D、E,许多学者认为只有碎片X与FM形成的复合物,3P才呈阳性。 在一些非DIC疾病,如恶性肿瘤、肾脏疾病、肝脏疾病、败血症、晚期

11、妊娠及手术、创伤等,因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可致3P试验阳性。,6.3 新近推荐确立DIC的实验室诊断:,6.3.1.促凝物质的激活: 其特征是下列物质在血液中的水平增加而血小板数减少。 凝血酶原碎片1与2(F1+2); 纤维蛋白肽A与B(FPA/FPB); 凝血酶-抗凝血酶(TAT)复合物; 可溶性纤维蛋白(SF)。 6.3.2.纤溶激活: 其特征是D二聚体、FDP、纤溶酶-a2抗纤溶酶(PAP)复合物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在血液中的水平增加。,6.3.3. D-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已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指标, DIC时血浆D-D二聚体明显升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D二聚体不升

12、高, 因此D二聚体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较FDP高,用肝素治疗则D二聚体水平降低。 区分DIC与其他凝血障碍的关键性诊断试验是D-D二聚体试验,它一般只 在DIC、血栓性疾病时升高,但肝病伴感染或癌肿的患者亦可出现D-二聚体试验阳性。,D-D二聚体,D-D二聚体高中度增加对DIC诊断理论上意义较大,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诊断DIC的敏感性90-100%,但特异性很低(仅占37%). 在ISTH评分系统中使用可溶性纤溶单体(SF)替代D-D二聚体,可以增加诊断的特异性,但检测技术尚不十分成熟,各实验空间检测特异差异很大.,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

13、仅产生于血管内,不会受到局部感染或外伤的影响,故从理论上讲、是DIC中反映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更好的指标。,6.3.5.终末器官的损伤与衰竭:,其特征是血清中的LDH与肌酐的水平增加和血中PH值与PO2的水平降低。,与DIC诊断有关的标记物及其意义,项目 正常参考值 DIC时变化 异常率(%) 备注 TAT (1.450.4)ug/L 升高 92-100 凝血酶激活的 敏感指标之一 F1+2 (0.070.19)mmol/L 升高 90-100 凝血酶原激活 早期指标之一 D-dimer (00.256)mg/L 升高 90-98 交联纤维蛋白的 特异降解产物 FPA 男:(0.1840.6

14、1)ug/L 升高 85-95 纤维蛋白形成 女:(2.241.04)ug/L 升高 前期指标之一 ET (内皮素) 40-60ng/L 升高 90-100 血管内皮损伤的 特异指标之一 TM:Ag 20-35umg/L 升高 85-95 血管内皮损伤 (血栓调节蛋白) 的指标之一,应用原则:,简便快速:DIC检查项目力求简便快捷,一般应在2小时内能出结果的项目为优。 结合临床:目前大多数DIC实验项目尚不具备诊断特异性,因此实验检查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多项凝血检测正常值,生理波动范围较大,DIC不同阶段实验检测结果亦有差异,因此动态检测对DIC的诊断更有价值。,主要诊断

15、指标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血小板4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20mg/L(肝病时FDP60mg/L或D-Dimer水平升高或阳性) 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APTT延长或缩短10秒以上,实验室检查指标,(1)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2)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下降 (3)血浆VIII:C50%(肝病必备) (4)TAT,F1+2水平升高 (5)PIC浓度升高 (6)血尿FPA水平升高,疑难或特殊病例应有下列一项以上检查异常,(一)、凝血及抑制系统 1、凝血酶原片段1+2(F1+2) F1+2是凝血激活过程中由因子Xa复合物水解凝血酶原而产生的活性多肽片段,是反映凝血酶生成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指

16、标,对于pre-DIC的阳性诊断率97%。 该物质血中浓度的增高是DIC 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指标。虽然也见于恶性肿瘤、严重感染、动静脉血栓、心脑血管梗塞等,但F1+2的增高说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属于抗凝疗法的适应症。,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抗凝血酶(AT-),是人体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重要的一种抗凝物质。当体内凝血系统激活导致凝血酶生成增加时,AT-即与凝血酶以1:1摩尔相结合形成TAT,从而使80%的凝血酶灭活,故TAT直接反映凝血酶生成的情况。TAT的检测在preDIC 的诊断中有特别重要的价值,阳性诊断率9598%,敏感性88%,特异性63% , 对抗凝疗法的疗效判断有用 。,3、纤维蛋白肽A(FPA) FPA是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过程中释放出的一种肽。F1+2反映的是凝血酶生成的量,TAT反映的是AT阻碍凝血酶作用,而FPA则反映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FPA对prcDIC的阳性诊断率为89.5%。,5、抗凝血酶(AT) 抗凝血酶是人体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重要的一种抗凝物质,它可与凝血酶结合形成TAT,也可与肝素结合,当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