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1942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构建与应用 (三)帮助意义建构的情境设计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情境是学习环境设计的核心要素。情境认知理论也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良好的情境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联,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微课中的情境主要包括:生活情境、虚拟情境和知识情境。第一,生活情境。它就是学习者所在的具体社会情境,往往与学习者相关。第二,虚拟情境。它是利用虚拟现实和虚拟仿真所创建的模拟情境,适用于那些生活情境难以表现的领域。第三,知识情境。它是知识所发生的背景与过程

2、情境,能够帮助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任何微课都需要创设以上三种情境,而是根据微课内容和学情进行情境设计。(四)追求高阶思维的活动设计基于微课的学习一般缺乏教师的面对面指导,更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余胜泉教授认为,微课应更多考虑学习过程而非内容设计,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支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深度认知23。每个微课都应该包括与内容对应的学习活动,比如提问答疑、在线讨论、完成作品、制作概念图、练习反馈和学习反思等。诸如此类的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深入交互,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依据微课的特征和应用情境,尤其应注意设计三类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学习交流、学习

3、反思。第一,自主探究活动。微课主要应用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深度学习。教师可以为学习者设计一些具体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南,让学习者自己完成探究。第二,学习交流活动。由于微课学习者属于自主学习,面对面的交流较为困难,但可以设计多种方式的在线交流活动,如弹幕、在线讨论、作品提交和作品评论等。第三,学习反思活动。学习反思通过对自我认知方式、思维过程、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思考,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对自己学习心理进行调控,可以实现知识的深层建构,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五)实现社会建构的交互设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

4、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会话等,通过意义建构和社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互动是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微课一般应用于个性化自主学习,互动设计往往被忽略,但是又非常重要,这里单独对其进行讨论。微课的交互设计主要包括:内容交互、人际交互、界面交互。第一,内容交互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主要指学习者通过问题与内容进行交互,这就需要教师在微课中多设置“小问题”“小任务”,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思,通过回答问题、完成任务的方式实现学习者与内容之间进行交互,实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第二,人际交互是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一般通过在线交流的形式进行讨论、协作、提问、反馈等,可汗学

5、院就提供了师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反馈交互,通过人际交互促进知识的社会建构。第三,界面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微课界面之间的交互。友好的界面操作能够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如弹幕开关、字幕开关、课内导航、资源推送等形式的操作交互方式都可能成为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因素。(六)提供学习支持的资源设计微课作为支撑学习者个性化泛在学习的新型课程形式,除了微视频核心资源外,还应该包括配套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和支撑学习平台。这些辅助资源是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学习者视野、促进迁移应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辅助资源就是微课的配套资源,如微导学、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反思等,是绝大多数微课设计者都熟悉的内容。

6、第二,学习支持是专为微课学习者提供的帮助服务,即当学习者遇到困难或困惑时能够获得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主要包括微课的导学和问题解答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在可汗学院中微课具有知识地图导学和学习支持帮助功能,当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仅可以得到系统的解题帮助,而且还可以重新观看微课视频,甚至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在线答疑。第三,支撑平台是微课的学习平台,是集成和聚合微课的学习系统,是微课得以推广应用和价值发挥的重要载体。可汗学院和TED-Ed都为微课提供了功能较为完整的学习平台,支持微课的多种形式应用。(七)提高用户体验的界面设计无论微课的内容以何种方式、何种媒体来呈现,最终都体现在微课的界面上。优秀

7、的界面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习者注意力,而且能够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为用户带来舒适的体验,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依据ARCS动机模型和认知负荷理论,微课的界面不仅要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激发学习者动机,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微课的界面设计除了要做到简洁大方、风格一致、布局美观、音画清晰等基本要求之外,还要注意双通道呈现、标记性提醒、相关信息组块等原则。第一,双通道呈现。由于视觉处理和听觉处理分别占用各自的信息加工通道,那么微课在呈现信息时,可以将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一起呈现,从而提高微课时间利用率和学习者工作记忆使用量,降低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第二,标记性提醒。学习者一般对特殊的符号和

8、图像给予更多的有意注意,微课界面设计中可以运用标记手段(字体大小、字体颜色、箭头、标示、下划线等)标记重点、难点、关键点,帮助学习掌握重要知识点。第三,相关信息组块。在信息呈现过程中可能运用多种媒体元素表征同一个内容,相关信息组块就是某一个知识点的多元表征信息尽量一起出现,避免由于相关信息分散而产生无关性认知负荷。(八)促进迁移应用的评价设计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是促进有效学习发生的三大外部因素之一,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微课作为支持泛在学习的重要资源形态,应该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正面及时评价,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微课的评价设计主要考虑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反

9、馈激励机制。第一,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利用微课学习平台跟踪学习行为、学习时间、过程信息,对学习过程做出评价,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第二,结果性评价。结果评价就是对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水平差异,结果评价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让学习者都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比如,可汗学院会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练习题,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个微课评价模块还可供学习者在线提问、在线讨论及对微课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反馈,可为在线为学生答疑。第三,反馈激励机制。依据ARCS模型,及时的反馈能够让学习者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动力。在微课评价中,尽量

10、从反馈结果去激励学习者,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可汗学院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成就奖励”方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为其颁发“勋章”,激励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四、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模型应用选取“PPT自定义动画”高级应用为教学内容,指导本科生利用“面向深度学习的微课设计理论模型”对其进行开发。该微课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微课组”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并且已经应用于本科生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PPT闪烁动画制作的微课设计单如表1所示。微课PPT闪烁动画制作采用“视频拍摄、软件录屏和视频剪辑”等低成本的制作方法,虽然视频时长只有9分钟,但是体现了微课设计的“激发学习动机、促

11、进深度学习”核心价值追求,表现出微课的本体应用价值。在微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始终强调动机激励策略的应用;通过启发式讲解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利用“闪烁”制作动画的原理和方法,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自定义动画中“开始、效果、计时”的含义与设置方法,帮助学生综合应用“自定义动画”制作复杂的场景动画,实现微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五、研究反思国内微课热背后存在着“知识取向”“技术取向”和“竞赛取向”等问题。如何让微课真正服务于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是微课研究者和实践者面临的难题。笔者对当前我国微课的建设进行了反思。(一)存在教学问题是开发微课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大中小学开发微课的热潮可谓“长江后浪

12、推前浪”,但真正应用于实践的并不多。微课的开发需要教学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等共同参与,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成本。到底什么情况下需要开发微课?微课是用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没有教学问题建议不要开发微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才值得耗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开发,否则就是多余的。那些学习者一眼就能看明白或教师一下就能讲清楚的内容完全没有必要开发微课。所以说,判断是否需要开发微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存在教学问题。(二)有效激发动机是微课奏效的前提条件不少微课开发出来后,学习者并不买账,只能由开发者“孤芳自赏”。要想让学习者乐意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前提条件就是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缺

13、乏精心设计、引导讲解、精致制作的微课就是“一团死水”,缺乏应有的生命力,自然遭到学习者的遗弃。考察一个微课是否激发了学习动机,主要看微课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否与学习者相关、是否告知潜在价值、是否给予学习支持、学习者是否获得满足。(三)促进深度学习是微课评价的主要指标如何去评价一个微课的好坏,是微课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黎加厚教授依据微课的特征,从“聚集、简明、技术、创新”四个维度去评价微课24。孙聘从“教学有效性”(选题设计、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微课可用性”(易于学习、使用高效、易于记忆、低错误率、高满意度)对微课进行了评价设计25。笔者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支持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课程

14、形态,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深层思考、激发学生深度反思、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就没有达到效果,其本体价值无法得以体现。在微课的评价指标设计中,一定要考虑能否促进学生深度建构知识。参考文献:1韩燕娟,卜彩丽,张宝辉.我国微课的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6):24-32.2陈子超,王玉龙,蒋家傅.当前微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67-72.3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5曹

15、培杰,马晓强.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及发展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4):9-14.6黄伯平.开放大学视阈下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6):77-83.7李锋,张斌.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校微课程研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23-27.8张生,王丽丽,苏梅,等.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2-77.9谢云,陈芳芳,钟志贤.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8-54.10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46-51.1117刘爽,郑燕林,阮士桂.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

16、程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51-56.12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13.1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8-172.14苏辛.微课有恙J.中国远程教育,2014(10):1.1518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6-13.16John,M Keller. The systematic process of motivational designJ. Performance & Instruction,1987,26(9-10):1-8.19F Marton,R S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