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 摘要:大学校长遴选机制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之一当前,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遴选存在一系列弊端:强化大学官僚化;遴选视野狭窄;注重身份象征,以形式遴选粉饰内涵式遴选;有失民主等本文通过对“机制”内涵的分析与理解,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与立足我国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出我国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基本框架:确立遴选理念、设立遴选机构、明晰遴选职责 关键词:大学校长,遴选,机制 一、我国大学校长遴选机制建构的重要性 剑桥大学原副校长阿什比曾经说过,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当我们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史,我们发现那些成就斐然的大学背后必定有着一代或几代优秀大学校长的身影 我国自正式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大学相比,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我们可以从条件支撑、平台建设、机制创新、人才队伍等各个方面找原因,但却不能忽视大学校长这一关键性因素的影响。
遴选出能胜任大学校长的卓越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也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所以,进行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探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然而,目前对于大学校长遴选的研究却是一个尚未触及的领域①在仅有的一些相关研究中,多为比较研究,侧重于对国外大学校长遴选中成功经验的介绍与阐述虽然这些研究对我国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与分析,进而未能从理论的高度对我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开展我国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我国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现状分析 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与大学本身的传统、文化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体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国内外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各具形态,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强调政府对教育控制的国家,政府对大学校长遴选的决策权较大;反之,强调大学自治的国家,学校自身在大学校长选拔中的权力较大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由国家统一领导和管理,部分高等学校由中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管理,大部分由省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授权下管理大学校长遴选也是在上级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经过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考察预告等程序报上级主管部门党委会讨论决定。
大学不仅被看作是一个学术机构,更被看作是一个培养国家栋梁的具有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性质的教育机构,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这一机构的领导与管理,以保证政府意志的贯彻与执行② 这种遴选制度曾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是对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简单复制与套用,所以,从制度上看,已经构成了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遴选官僚化趋势加强,大学本质特征被淡化 现行的校长遴选具有显著的政府行政行为特征校长由上级遴选并任命,赋予其相应的行政职级,这导致校长自我角色定位偏差、行为“出轨”,更倾向于政府官员作为,更注重对上级负责,更敏感于上级有关部门的各种政策指令在校内,他们忙于各种行政事务,而与教师的距离渐行渐远,他们更倚重于各级管理人员,致使行政权力逐渐蔓延并膨胀,削弱了学术权力这样,大学的管理人员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大学的决策经常把这一群体而非教师的利益放在首位③ 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地方,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应该引领社会的发展,但是就现有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而言却滞后于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在管理本应该最为民主、最为开放的大学中,校长的遴选却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僵硬的状态,在校内缺乏应有的透明,也从不对社会公开,严重背离了大学自由、民主的特征。
(二)遴选视野狭窄,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不仅要面对国内诸多高校的发展竞争,还要应对来自国外高校的发展挑战在这种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国内高校若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世界知名高校一较高低,只有不断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但是,目前的遴选制度仅仅将遴选的范围锁定在本校内部、本地区或者我国范围,尚未能走出校园、走出地区、走向世界,从而使得遴选出的校长其视野偏于狭隘,难以超越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环境去理解大学和识读大学,他们经常关注的是细微末节的行政工作,习惯于按章办事,缺乏强烈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钻研精神,缺乏从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谋划大学发展的理念与能力,因而难以为学校的发展搭建起全新的平台 (三)注重身份象征,以形式遴选粉饰内涵式遴选 当代大学的新发展赋予了当代大学校长全新的历史使命与内涵,我国大学校长应具有高深的学识、宽阔的胸怀、超人的胆略和深远的眼界,是兼具企业家精神和教育家思想的综合体而我国目前的校长遴选标准由于过于强调政治资格,大部分校长的任职条件首先是党员身份,将这个条件视为遴选的前提和基础,而没有对其道德品质、办学理念和学术能力、行政能力等更为重要的素质予以必要而充分的考量,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对大学校长这一职位的特殊素质要求,因此很难遴选出真正的有所作为的大学校长。
(四)民主遴选未落实,漠视了大学的本质属性 大学是学者的集合,可是在目前的校长遴选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实质性参与当然,上级有关部门也征求部分教师的意见,但是这些意见从不向教师反馈,可以说基本上不透明,教师无从知道自己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如何被采纳、在什么程度上被纳入决策另外,征求意见时大都是有选择性,通常以教师的行政职务或资历划定一个范围由于目前,我国大学校长的选拔还没有一个基本的制度可以遵循,广大教师还没有参与校长遴选的权利④这样,就很难保证所征求的意见真正代表广大教师的意见大学解决自身问题的职责逐渐被边缘化,慢慢被转变成是行政官僚系统和其上级的责任,很大程度上侵蚀了教职工真正的主人翁地位 总之,这种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在如今时代和社会日益进步、日益民主、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大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临着诸多的危机与挑战 三、我国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建构 面对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所表现出来的诸多弊端,在新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如何建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建构与设计的关键在哪里?笔者认为,应从其源头寻求建构与设计的思路,也就是要基于对“机制”涵义的理解与把握。
所谓“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和肌肉收缩)时,常常指其内在的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已从现象的描述进入到本质的说明⑤《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机制”解释为:“(1)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3)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由此可知,“机制”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其内涵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我们着重研究的是社会领域中机制的建构与设计问题 社会领域中机制的建构与运用,首先十分重要的是“机制”观念的方法论意义,即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各种社会管理、社会监督、经济体制、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需要改变外在人为、机械强制的传统观念思想与方式方法,而重视非人为的、规律性的机制建设,靠事物内在机制起作用⑥这正是“转变机制”首先要转变观念的意蕴所在 由于机制是事物内在的相互作用,那么机制就与系统的结构有关在系统中设计、建构机制就是要研究系统具体的局整关系、因果关系等,将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等不同层次缠绕在一起自我相关。
具体到社会系统中,就是需要将个人与社会、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权利与义务、规则与行为、目标与过程、当前与长远、理论与实际、形式与内容等等不同层次缠绕在一起,相互制约、循环发展⑦ 研究“机制”本身对于我们构建大学校长遴选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在大学校长遴选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构适应我国大学发展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 (一)确立大学校长遴选的新理念 1.转变传统的行政性遴选观念 彻底打破套用政府行政机关遴选的制度与模式,摆脱大学校长与国家行政官员职级相挂钩的局面传统的行政性遴选对大学而言是一种时代的退步,是对大学理念的一种亵渎,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形成了实质性的障碍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校长目前的官员式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遴选出熟悉大学、理解大学、致力于实现大学理想的人出任大学最高领导的职位 2.确立兼顾时代发展与大学本质特性的遴选理念 兼顾时代发展与大学本质特性的大学校长遴选理念,离不开客体——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更离不开主体——大学的文化传统与本质它既是对当前大学现状的理性认识,也是对未来大学发展的理想追求,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体现,是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反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大学将被引入国际范围的竞争中,竞争与合作将是永恒的主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借鉴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模式,建立起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科技革命、资助短缺的挑战下,尽可能多地获得外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术发展,这些都是对未来大学校长提出的重大课题与艰巨任务为此,我们在遴选校长过程中,必须秉持与时俱进的、综合化的考量思路,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的考察大学校长,从中遴选出高素质、高水平,能顺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杰出人才 虽然社会发展要求大学校长必须具备优秀的战略家、卓越的管理者等多方面专家素质,但是大学毕竟是个学术的殿堂,学术是大学的宗旨、核心和基础,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正如韩如水教授所说,大学的逻辑起点是学术,终点还是学术⑧为此,大学的发展应始终以推进学术的发展为其关键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遴选大学校长过程中,应始终坚持“教授治校”的遴选理念教授治校”是大学精神的回归,也是学术自治的呼唤,有利于引导大学向着尊重学术、重视教育的方向发展,而非向着行政化的方向转变。
(二)设立大学校长遴选机构 机制是对系统运行中行为活动的规范,而行为活动负载于一定的主体,因此,机制从根本来说,其所指向的是行为活动的主体就大学校长遴选这一活动而言,其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主体应是相应的遴选机构目前,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独立的遴选机构,而是由政府承担相应的遴选责任在国外,主要是遴选委员会、校董事会、评议会等机构组织遴选以美国为例,针对校长的遴选工作,美国各大学都有特设的遴选机构该机构或者是“校长遴选委员会”(The Presidential Search Committee),或者是“校长遴选咨询委员会”( The Presidential Search Advisory Committee)遴选委员会既可由校董事会成员组成,也可由董事会加上教授、学生及其他代表组成该委员会主要负责确定机构的组成人员、制定遴选资格与标准、考察比较候选人等相比我国单一、封闭的遴选机构而言,更具科学性与民主性,更能有效的遴选出大学真正需要的领导者 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大学在遴选前也应设立专门的大学校长遴选机构该机构由多方相关利益群体代表组成,包括政府人员、教职工、社区人员、校友、校外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