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4329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 就业岗位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伴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 人数快速增长。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求不断增大, 有关政府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务工 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压力,但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本 文通过全面了解当前东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 现状,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 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 现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

2、制度和“分级办学、分级 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限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 教育的权利。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分级办学,分 级管理”的政策,实质上是一种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的义务教 育制度。向适龄学生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户籍所在地政 府解决,流入地政府不负主要责任。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上学必须额外交纳高昂的“借读费”或“赞助费”。此 外,由于户籍壁垒的存在,高考政策的不同,区域之间、城 乡之间教材和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一致。因此,外来务工人员 子女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经常面临两地课本教材 不衔接的问题,严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延续 性。2. 些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扶助力度不够,

3、隐性歧视严 重。一些政府认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争生源、争教师,损 害了公办学校的利益,在土地、能源供给、税收等方面给予 民办学校不公的待遇,对民办学校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排 挤甚至打击和取缔的手段。在招生政策上,民办学校无法和 公办学校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以高中为例,一般都是在划 定分数线后,由公立学校先招,然后才是私立学校招生,这 使得民办学校在招生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必然加重民办 学校招生的压力。3. 民办学校基础设施不健全,安全隐患大。当前,民办学校基础设施缺乏,一是校舍简陋,学习环境差。除了一部 分可以租赁旧村校外,民办学校租赁的主要是厂房、仓库或 民房。教室面积小,学生拥挤,班级超

4、额现象严重。学校基 本上没有操场、实验室,体育课、实验课都没有场地。二是 交通、卫生及消防条件差,安全隐患大。4, 一些民办学校办学理念和宗旨缺乏公益性和科学性。 有些民办学校以短期营利为目的,这就注定其可能的失败。 学生录取认钱不认人,先认钱后认人;不注重学生素质,就算学生在学校犯大错,不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和处罚,对他们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这些都给校环境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此外,一些民办学校过分注重拔尖教育,忽略基础教育, 如片面提倡高升学率、过份渲染“名牌学校”效应和以与世界接轨等诱惑性广告来招揽学生等,不利于学生发展与成 长。5. 部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流动性大。当前民 办教师的整

5、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民办学校的办学基本要 求。民办学校的教师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般以高中、中师为 主,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不多。许多民办学校对教师 队伍建设缺少长远规划,“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较为严 重,大部分民办学校教师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情况严重。 此外,民办学校实行完全聘任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中,兼 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老教师多于年轻教师,流动性大。民 办学校之间恶性竞争严重,频繁出现挖墙角与民办教师不断 跳槽的状况,更加剧民办教师的不稳定性。6.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收入低、流动性大,很难为子女 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收入水平 仍然偏低,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勉强维

6、持吃饭、住宿等基本 生活支出。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较低的教育水平、超长的工作 时间,使得家长与子女之间缺乏充分了解与沟通。此外,外 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流动性大的特点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今天注册,明天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既影响了学校 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也不能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 境。7.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处于一种不被认同的社会环境,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城市二代移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由于继承了 “身份遗传”、“生活悬殊、“保障中空 等“父辈遗产”,其受城市居民的歧视的状况会不断延续下 去这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免产生失落、挫败的情绪,学习 积极性普遍较低,厌学弃学的现象不断出现,严重地影

7、响外 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三、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 问题,明确自身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的 责任政府要承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孩子一样 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要 明确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流入地政府的责 任,把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各级考核的重 要指标。政府只有明确这两点,才能认识到自身对于解决外 来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问题的不可推卸责任,促使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尽快地得到解决。(二)政府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政府要就通

8、过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外来务 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有益的 探索,如“教育券”政策,即由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女根 据核定的标准,向其流出地政府申领相应面额的“教育 券”,然后凭券抵扣相应的费用,“买”来免费教育的权利 到流入地学校就读,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地减低外来务工人员 子女入学的经济负担,促进教育资源跨省区的合理流动,减 轻城市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学读书的机会。(三)政府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城市教育的整体规 划中,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政府必须充分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公 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教学合作,最终实现在财力所能承担的 范围内最大

9、限度地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 的目的。可以利用城市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兼并规模大一 点、条件好一点的外来务工人员学校,形成总校-分校” 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有效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 入学难的问题。(四)政府要调整对民办学校的政策,大力扶持民办学 校1. 政府要改变对民办学校的歧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要修改当前不平等的招生政策,保障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招生权,在民办学校学生的升学、就业、社会 优待、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险等方面保障其享有与公办学 校学生同等的待遇等。政府尽量派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 富的中青年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改变优质师资集中在 公办中小学

10、的现状。政府要逐年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与 福利待遇,依法建立针对民办学校教师权益的保障机制,从 而逐步缩小与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差距。2. 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办学,加强对民办学 校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发展由私人企业或社会团 体合法举办的民办学校,通过制定监督规章和配套优惠政策 加以规范、引导、扶助、发展,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除 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标准不得降低外,设立条件可酌 情低于当地公办学校的办学标准,发现不合标准的地方要督 促改正,发现非法办学的民办学校要给予取缔,保证民办学 校的办学标准,稳步地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五)民办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基础教学设施

11、,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待遇,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民办学校要以国家规范与标准为依据,不断加强自身建 设,强化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完善各种教学设施,合理 地利用公办学校的办学资源,使学校办学规范化。同时要对 聘用教师进行严格的把关,定期地对民办教师进行教学培 训,特别注意对教师的心理辅导技巧、心理知识的培训,让 教师充分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独特的心理特征,不断地加 强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怀与爱惜。同时不断提高教 师的工资待遇,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要实行 及时的奖励,提高教师的福利水平,为学校留住人才。(六)外来务工人员要正确认识子女入学的重要性,并 注意为子女入学创造良好的家

12、庭环境外来务工人员要自觉地增强对子女学习的重视程度,外 来务工人员家长要为子女的入学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 要主动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与学 习,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同时,家长 要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心理的发展变 化,鼓励孩子学习,减轻孩子的生活与精神压力。(七)城市居民要消除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观念,关 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营造 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当前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歧视的观念正有向外 来务工人员“第二代”延伸的倾向,政府要通过各种渠道提 高全民意识,让城市本地居民能自觉地消除社会上对外来务 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歧视,友好地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 女。社会各界要尽量在各个方面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认 同他们所具备的能力,把他们从自卑的心理深渊中拉出来, 为其营造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