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透析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86KB
约16页
文档ID:194528737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透析_第1页
1/16

荀子历史哲学思想透析 作为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历史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人性论、天人关系、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发展动力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但是尚缺乏系统的阐释本文以历史哲学的三个问题为理论框架,试图发掘荀子思想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思想这三个问题是:第一,历史的意义与价值;第二,历史规律与模式;第三,历史评价 一、制度的世界 荀子注重于对社会和自然的知性[1]127认识,体察人类社会的秩序规则,以礼为核心,构建了理想的制度世界,历史因此化为制度的损益传承这里所使用的“制度”一词,含义可以用诺思的话来说明:“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2]1制度是社会当中人为制定的规则《荀子》中有很多说明人类社会秩序规则的概念,如“礼”“仪”“法”“刑”“制度”“法度”“法则”等等这些词依其涵义,所指范围有大有小,都是描述一种秩序规则,但都不足以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秩序规则”。

荀子重礼,蔡仁厚先生认为:“荀子所说之礼,是一切规范之总称[3]112此说值得商榷荀子没有赋予礼明确的范围,这可能是因为在战国时代,礼的内容不言而喻荀子谈礼,很多时候都与典籍联系在一起,狭义来说,指《礼》的内容,“《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4]12广义来说,包括《诗》《书》《礼》《乐》《春秋》等,“《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4]12无论广义狭义,“礼”的所指范围都有所限制,不能等同于一切规范《荀子王制》说“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4]149,把礼与刑区别开来;又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4]317,把礼与法区别开来;又说“故法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4]151,承认在人类社会中法有不达之处,需要人进行推论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礼不能等同于一切规范为了表达“人类社会的秩序规则”的含义,这里使用现代哲学的“制度”一词,指称人类社会中一切人为制定的规则作为行为的准则,礼也是制度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4]12“礼义生而制法度”[4]438,是其它制度产生渊源和根据。

此外,需要说明,荀子所使用的“制度”一词与我们这里的“制度”内涵不同荀子在使用“制度”时,多与“政令”相提而论,“制度以陈,政令以挟”[4]216,“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4]220,又说:“百官则将齐其制度,重其官秩,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4]228他所说的“制度”概念,借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主要是“政治制度”,所指范围要小于我们所使用的制度概念 (一)礼——人类社会的制度本质 荀子体察社会和自然的秩序规则,从制度的方面深入探索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荀子非相》说:“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4]79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在人类社会的层面上,“义”和“礼”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处义,理也”[4]491,理者,条理也,“义”是天地自然人情之条理秩序;“义,谓裁断也”[4]164,也是一种裁断的能力,所以“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4]305;人知“义”,即可根据“义”制定典章制度而成“礼”礼”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人类之所以能为天下最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的制度本质,终极价值之所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4]12以礼义为本,就能产生出把人类组织在一起的各种具体制度,“礼义生而制法度”[4]438,各种具体制度与礼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理想的制度世界此制度的世界把单个的个人团结在一起,通过分工合作整合为一体,就可以理天地而支配自然,使人类与禽兽区别开来,形成以制度为标志的世界礼”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社会本质之所在,是因为“礼”合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圣王制作礼仪规范时,必有所根据,“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4]349根据荀子的总结,礼之所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礼本于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圣人本于天时,察于地利,志于阴阳,而使礼义合乎自然之道,“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4]373其次,礼本于性情性、情是人生来具有的欲望、情感,“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4]412性、情是人的本能,荀子强调了其中的两个方面:人有血缘之爱的本能,“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4]372,又说“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4]373。

血缘关系是宗法制度的基础,是周礼尊卑贵贱等级制度的依据人有血缘之爱的本能,则礼的制度也就合乎人情,具有合理性同时,人有欲望的本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4]346礼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调和人的欲望与现实物质条件之间的冲突,以养育人类最后,礼本于君师君师是传承贯彻礼的载体礼不能自行规范社会,“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4]230君是礼推行于社会中的关键,“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4]165故“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4]374,无师则礼不能传承,“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4]14 (二)化性起伪——生命融入到制度之中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生命必须能够融入到制度的世界中,进而融入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洪流中人之性本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4]412,“性”是人生来具有的本能。

《荀子性恶》篇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4]434生命的欲望要求永恒而无限,如果不加节制,顺从其无限发展,就会破坏把人类社会结合在一起的根本准则,使其不能据义而分,据分而群,破坏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欲望的无限发展就是恶的彰显,这是人本有的材质但是,人有改变本有之材质的能力,能够“化性而起伪”[4]438人生来有“知”的能力知性本身无善恶之分,为君子为小人,区别在于知性努力的方向,“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4]61学习认识礼义规范,就可以改变本有的材质而达于君子,“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4]439节制自己的欲望,变化心性而至于仁义,“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4]46终至仁义根于心,行为自然而然合乎礼义,“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4]48。

性伪相合,则人与制度达到和谐融通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4]366当人能够“化性起伪”,使自己的生命纳入到制度之中时,人的自然生命也被赋予人文的意义,融入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之中《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具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4]358-359生与死是人生的首要大事,是生命的首要特征礼是养护生命最根本的手段,“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4]299当生与死被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人的生命也被赋予人文意义从而融入到人类社会之中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4]371在制度的规范下,现实社会中的哀丧、祭祀都具有强烈的人文意义,“明死生之义”,就是明了生命传承、宗族延续的意义,生命的传承、宗族的延续成为人类社会运行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生命融入到制度之中时,荀子一方面强调了制度对个人的约束规范;另一方面,个体生命只有通过制度融入到人类社会之中,才能超越自然生命的局限而趋向于永恒,“故一朝之日也,一日之人也,然而厌焉有千岁之固,何也?曰:援夫千岁之信法以持之也,安与夫千岁之信士为之也人无百岁之寿,而有千岁之信士,何也?曰:以夫千岁之法自持者,是乃千岁之信士矣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 二、制度史观的变化 荀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的终级价值之所在,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本质,不可变更但是荀子并不缺乏时变的观念,人类社会的具体制度可以在核心原则不变的基础上损益以应对时变,历史化为制度在人类社会中的损益传承 (一)礼义之统——制度在历史中的常道 礼的产生,是人类别于禽兽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典章制度,蕴涵着不可变更的根本法则,而成“礼义之统”统”,这里指纪纲、纲纪[4]94,“由百王累积之法度,统而一之,连而贯之,成为礼义之统,而后乃可以言治道不苟篇云:‘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所谓‘礼义之统’,简言之,即是‘礼宪’之意。

礼宪是组织社会人群的法式,将散漫而无分无义之人群,稳固而贞定之,使之结成一客观之存在,此便是礼宪之大用”[3]106在通达百王所累积法度的基础之上,统而一之,连而贯之,把握住其中所包含的根本法则,把握住“礼”,以之为人类社会秩序规则的纲领、准则,就是“礼义之统”《荀子劝学》篇说:“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4]16王先谦注:“宪,标表也[4]16礼宪,就是以礼为标准、准则以礼为纲领,就可以提纲挈领,使人类社会的秩序规则成为有机的整体;以礼为标准、准则,则可以使制度合乎天理人情,合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依于礼而行之就是“道”,“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4]122人道就是古圣先王一以贯之的礼义之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4]121-122“道”是历代圣王治理社会的根本方法,“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4]318此道是礼义之道,本于天理,本于人情,反映了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最本质的秩序规则,范围天地,贯通古今,“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何谓衡?曰:道”[4]394无远无近,无古无今,通达于一切事理,“坐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