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昭通方言疏证》与近代词语考释

庄**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21KB
约12页
文档ID:194169448
昭通方言疏证》与近代词语考释_第1页
1/12

昭通方言疏证》与近代词语考释 《昭通方言疏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原名《昭通方言考》,创始於1920年,中间屡经增删改订,历六十年而成书据作者自序,这部书还带有草创未就的某些痕迹尽管如此,它却是汉语方言研究的力作本书以作者的母语昭通方言为主,而采摭所及,却不限昭通一地,“兼有取於山左、关东、蜀、黔、三楚、赣、粤,下及吴越”,(注:本书自序所以它又是继承和发扬了杨雄《方言》传统的方言比较词汇学的著作尤其使我们感兴趣的是本书在进行纵向联系时,涉及大量的近代语词这在此前的同类著作中是比较罕见的据粗略统计,全书二千余条,引用近代白话文献为证的占60%左右不论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近代词语考释可资借鉴之处不少下面仅就鄙见所及,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疏证》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和结论,可帮助我们获得某些近代语词的确解 近代汉语和现代诸方言关系十分密切,是不言而喻的不少近代语词在现代普通话里消失了,却保存在某些方言中,方言可以证古,这已成为汉语史研究者的共识有的论著甚至把“印证方言”提到方法论的高度加以强调《疏证》以昭通方言为核心,提供了丰富的方言训诂资料,对一些字面平常而含义难懂的词语作出了解释。

这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一份珍贵遗产,是我们解开某些难题的一把钥匙下面试举数例: 例一,唐寒山诗一六九:“寒山有一宅,宅中无阑隔六门左右通,堂中见天碧房房虚索索,东壁打西壁其中一物无,免被人来借诗中“东壁打西壁”之句,成为后来禅宗的口头语,见于多种语录但句中的“打”字十分费解,日本老一辈汉学家入矢义高译注之《寒山》云:“未详《寒山诗索赜》中注为‘十方无碍’,但不知‘打’字如何作解[日]《俗语言研究》第一、三期曾开展讨论注:禅籍俗语言研究会编,该刊出至第六期停刊,以下所引均见一、三两期胡从曾以为应读为“盯”或“瞪”,也就是“瞠”字;徐时仪以为“已失去实义”;滕志贤“疑或为‘相对’之义”;关长龙据东北辽东方言释“打”为“贴近”之“贴”,笔者也曾引《型世言》之例赞成关说按,以上种种说法都不免有猜测的成分《疏证释词释诂三》“打、合”条云:“唐寒山诗:‘东壁打西壁’宋丁渭诗:‘赤洪y@③打白洪y@③’元方回《航船歌》:‘南姚村打白姚村’杨慎记俗谚:‘雾凇打雾凇’打犹与也,及也昭人言我打你,与你也打、搭同皆双声,故义亦通合古亦读如答也这里不仅有方回、杨慎两条未被引用的新材料,而且从语音的联系上认为“打”通“搭”,“搭”由“搭上、加上”之意虚化为连词。

东壁打西壁”意即东壁与西壁,连上文是说每间房屋都空虚无物,仅东壁与西壁(其实也兼括南北)而已这应是对这宗聚讼公案较为合理的解释 例二,《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许政扬注本释云:“相因,相当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相因”条解说亦同《疏证释词释言四》“相因、rng@④”条云:“《尔雅》:‘rng@④,因也’忍将切今昭人言物价不昂,合算曰相因当即此字,因则语气词也按现代方言中的“相因”是否由古代的“rng@④”加词尾“因”而成,似尚可斟酌,但此词“言物价不昂、合算”之义却普遍存在於西南官话中《成都话方言词典》216页:“相因:便宜《贵阳方言词典》284页:“相因:(价钱)便宜均可参证 例三,杂剧《倩女离魂》三折:“知他这ān@⑤zā@⑥病何日起?”《云窗梦》四折:“没理会腌zā@⑥久病疾,害的来伶仃瘦体北京出版社1980年《元杂剧选注》于《倩》剧之“ān@⑤zā@⑥”注云;“即腌zā@⑥,龌龊《元曲释词》则解为“这里是讨厌之意”按说自己患的是脏病显然不合情理,说讨厌的病虽然勉强可通,但恐怕也是根据上下文揣摩而得,并非确解。

《疏证释词,联绵词》“@⑦@⑧、淹牵……”条云:“《方言》:‘@⑦@⑧,微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病而不甚曰@⑦@⑧’(《广韵》影叶、澄叶两切)《广雅》:‘@⑦@⑧,病也……按今昭人谓病不剧而久不痊者曰淹牵(或作迁),或曰淹淹牵牵淹牵以通俗语易专门语也又言小儿不利落,或萎靡多病,亦用此词《董西厢》:‘你寻思大小大ān@⑨@⑩’ān@⑨@⑩亦@⑦@⑧一声也这是以声音通训诂并作具体分析的又一佳例,“腌zā@⑥”等形体的词和“龌龊”、“肮脏”之类可能有音义联系,或竟同源,但不一定是同义词 二、考求本字,为我们指出了某些近代语词的构词理据 近代语词之存活于现代方言者大都出自口语,带有通俗的特点,其书面记录往往是随声取字,不拘一体,字面上多半不能显示其构词理据要弄清它们的构词理据,离不开传统的考本字的方法对于这一点,《疏证》作者是给予充分重视,并作了最大努力的《凡例》中说:“古今记方音者莫不以求本字为主,此传世旧法也余庚申辛酉间在蜀所为,全袭此法,故初稿四百则皆一一得其本字,后此亦未远于此律至近年所得,此义稍疏,故有求本字未得者亦录之,此体例之不能纯一者也由于作者功力深厚,见闻广博,所得本字可谓胜义叠出,精采纷陈,每每能一语破的,使人豁然开朗。

如“不消”即“不须”,“须”、“消”一声之转(《释词虚助词》该条);“把戏”即“百戏”,“把”、“百”亦一声之转(《释词组合词五》该条);“变卦”即“变化”,同占卦之卦象无关(《释词释言五》该条);“长俊”即“长进”,“俊”为“进”之借字(《释词释言三》该条)如此之类,不一而足下面再择举数例: 例一,“打尖”一词,清代初叶以来之白话小说常见《汉语大词典》六册313页该条:“①在旅途或劳动中休息进食首引清福格《听雨丛谈打尖》:“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但何以“打尖”能表此义?却不得而知《疏证释词释言五》“打尖”条云:“打尖,昭人谓旅途小憩为打尖按《广雅释诂三》,‘@(11),止也’俗以尖字为之此言小憩止,因小休而饮食,故小食亦曰打尖矣打”在近代可作动词词头,置于动词“尖(@(11))”之前而构成双音动词“打尖”,表示小憩之义这才使我们以上疑问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例二,“掂斤播两”是元曲中常见的四字格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收此,释为“较量轻重,计较得失”,举《西厢记》一本二折、《任风子》一折、《诚斋乐府》、《雍熙乐府》各一例其中“掂”字好理解,《现代汉语词典》279页释为“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播(或作簸)”却含义不明。

《疏证释词联绵词》“diān@(12)duō@(13)”条云:“《广韵》‘知轻重也’丁兼、丁括二切《庄子》‘捶钩者’注:‘玷捶钩之轻重’玷音点,昭人以拈掇为之按‘掂斤簸两’之‘拓簸’即‘diān@(12)duō@(13)’之形象化词组而又为双声之变也今按,以上引文简约,为明晰起见,不妨补充如下:《广韵添韵》“丁兼切”下:“diān@(12)duō@(13),称量《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注:“拈捶钩之轻重而无毫芒之差也疏:“大马官号,楚之大司马也捶,打锻也钧,腰带也大司马家有工人少而善锻钩,行年八十……能拈捶钩知斤两之轻重无毫芒之差失也由此可知,“掂斤播(簸)两”系由联绵词“diān@(12)duō@(13)”插入“斤、两”二字而构成的四字格,故有“称量、权衡”之义,“播”、“簸”均为“duō@(13)”之音变借字 例三,明清小说俗曲中称私娼为“窠子”或“私窠子”《山歌》卷九《破@(14)帽歌》:“总成你相交子多少姹童窠子,陪伴子多少监生举人《喻世明言》卷三:“原来这人家是隐名的娼妓,又叫做私窠子,是不当官吃衣饭的《行院声嗽 人物》:“妇,窠子一般理解“窠子”即“窝子”,以为全出借喻,其实不尽如此。

《疏证释人》“私窠子”条引《扬州画舫录》及《救风尘》并云:“今昭人读窠如窝,私窝,言非光明正大之窝也又“仪、私ē@(15)”条说此词语源云:“仪,昭人谓男女私淫曰ē@(15),因谓私娼曰私ē@(15)子按《国语》:‘周房后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焉’韦注:‘仪,匹也’考仪从我身,古支歌相通,则昭人之私ē@(15)子当作仪无疑 例四,从唐代诗文到现代方言均可见“向火”一词,拙撰《唐宋笔记语辞汇释》(注:中华书局2001年修订本该条云:“向火,即烤火‘向’作动词本有‘趋向’‘接近’的意思,‘向火’即近火、附火,目的在于取暖,故有‘烤’义今按,释“向火”为“烤火”不错,但以为此乃“趋近”义之引申,却不免迂曲《疏证释天》“向、烊”条云:“昭人谓于炉取暖曰炀火,音如向,日中则曰炀太阳《说文》段注:‘炀者火旁烘物以火气炀之也’《升广(字疑衍)庵全集》六十三云:‘《庄子》:“炀者避灶司马彪曰:“对火曰炀《淮南子》:“富衾纂锦,贪人炀灶唐诗:“老人秋向火’按炀乃后起专字又《说文》:‘炀,灸,燥也’《方言》十二:‘炀,炙也’注:‘今江东呼火炽猛为炀’昭人以烊为之可知“向火”之“向”,实为“炀”之假借,“向火”释为“近火”似亦可通,但昭通话之“炀太阳”却不可改为“向太阳”。

三、《疏证》对近代联绵词的研究 语音造词法在近代汉语阶段仍起作用,由此产生了一批新的联绵词,或由旧词通过音变而衍生新义《辞通》、《联绵字典》收词以六朝及隋为下限,对这批联绵词尚未及收录《疏证》辟出专门章节收录联绵词,加上所收叠词与其他章节所涉及者,不下二百条其中多为近代新产生者,如“肮脏、龌龊、温dūn@(16)、邋遢、唠叨、懵懂、笼统、搂搜、累赘、y@(17)巴”之类其解说分析之精当,上文已举“@⑦@⑧”、“diān@(12)duō@(13)”二例现再拈出二例如下: 唐诗宋词中有“麻茶”一词,或作“麻查、摩挲、摩挲”拙撰《诗词曲语辞例释》(注:中华书局1986年修订本收此,释云:“犹云模糊,多指视力而言今四川等地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不过多重叠为‘麻麻茶茶’,含义不仅指视力而有所扩大按以上释义不错,但未得其源《疏证释天》“昧爽、麻萨”条云:“昭人言事物之不明不白、将明将白曰麻萨(读平)按麻萨即昧爽之声变,昧爽者日尚昧欲明之象也引申以指事物,言其如日将明而未明也以言日未明则曰‘打麻萨’,以言事不分则曰‘麻麻萨萨’,皆一义之引申尔复按,“麻萨”又作“麻zhǎ@(18)”,《成都话方言词典》140页:“麻zhǎ@(18),不清楚,含糊。

又说‘麻麻zhǎ@(18)zhǎ@(18)’茶”、“查”同音,与“萨”、“zhǎ@(18)”均属方音小变又“麻、茶、查”在《中原音韵》均属“家麻”韵,“萨”亦系该韵中入声作上声者,它们能构成叠韵联绵词当无疑问昧(明母du@(19)韵)爽(山母养韵)”本非联绵词,但它们分别与“麻”及“茶、查、萨”声同声近,说二者之间有音变关系亦不为无据 拙撰《唐宋笔记语词汇释语辞备考录》收“交加”条,引《夷坚志》甲志卷一“此(煞?)交加人”,《董西厢》“这秃驴好交加”等例,疑为“狠恶”之意按以上释义近是,但未确认为联绵词,亦未推及其源《疏证释词联绵词二》“瓜葛、纠葛”条云:“瓜葛,出《後汉礼仪志》注按《礼仪志》注引蔡邕《独断》曰:‘凡与先后有瓜葛者’声转为jiāo@(20)加,见《九辩》jiāo@(20)音豪加、邱加反,宋玉《九辩》:‘何况一国之事矣,亦多端而jiāo@(20)加’多端jiāo@(20)加,即纠葛不清之意纠葛、jiāo@(20)加并即间介声义之变,别参今按,朱熹《楚辞集注》于《九辩》此句下注云:“jiāo@(20),豪加、丘加二反jiāo@(20)加,戾也据此,“ji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