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 5年级科学下册有“生物与环境” 、 “光” 、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 “运动和力”4个单元 这些内容在全套教材中的位置如下:上学期下学期植物植物的生长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我们周围的材料温度与物体的变化三 年 级 水和空气磁铁溶解电路声音新的生命天气食物四 年 级 我们的身体岩石和矿物生物与环境沉和浮光时间地球表面及变化热和燃烧五 年 级运动和力地球的运动工具和机械微小世界形状与结构我们身边的物质能量宇宙六 年 级 生物的多样性环境和我们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 、 “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 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 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 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的事例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 重要性1.种子发芽实验(一) 2. 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生态群落中的食物关系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先是从小范围的发芽、生存开始,逐步扩展到小的生态环境,最终扩展到自然界中大范围的 生态环境。
第二单元:光首先引领学生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 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 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 相关知识这三部分分别是:引领学生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认识许多光源在 发光的同时也发出热量以及怎样得到光和热;最后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 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 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壳1.光和影 2 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5.光与热 6.怎样的得到更多的光和热9.维护生态平衡认识拓展(自然界)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运动和力”是从探究的角度来看是从“探究活动”和“设计活动”两个角度进行的从知识结构来看,这一单元有四个部分一是认识让小车动起来的几种动力,并研究这几种 动力与小车的运动关系;第二部分是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第三部分是认识摩擦 力,研究摩擦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小车。
本册特点】本册教学时应重点强调: 1、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这一册将引 领学生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研究光的传播及特点、小车运动与拉力、弹力等之间的 关系等等这些活动都相对独立,是学生们有兴趣也有能力进行的 2、注重联系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摸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内容结构内容结构1-3 地表概貌地表概貌4-8 地貌变化及原地貌变化及原 因因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做动力 3.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摩擦 7.运动与设计 探究活动设计活动8.设计小赛车学生经历的探究活动相对独立,但这些活动不是彼此脱节的,并且每个单元后一课是本单元 总结运用的课例,这样就应该引领着学生将课与课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更加系统严格的认识 另外教材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这是一种联系、是渗透逻辑的体现, 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探究。
3、学习更高的探究技能 学习控制变量实验,经历较为长时间的观察研究活动 从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实验设计就是学习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教师在本册教学中从实验设计 到活动开展都要从由扶到放逐渐放开在这些活动中有一些属于中长期的观察、实验活动,教 师也注意及时对学生的鼓励与指导 学习处理数据的新方法 在本册教材中除了注意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及时的进行记录之外,还要引领学生对获得的 原始资料进一步进行整理,如利用获得的数据绘制柱状图、折线图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 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完整过程, 懂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2、用生态瓶实验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生态系统内的平衡,观察这个小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失 去平衡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能够通过调查、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研究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 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能利用恰当的词语包括正确的科学术语(如生长环境、生态环境、生 物群落、食物链等)来描述自己参加的调查、探索和观察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
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等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如食物关系等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梳理关于生物的观察资料,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重要观念的理解 2、愿意通过观察、动手制作、查阅资料、讨论等形式参与研究活动,并愿意与同学就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与分享3、意识到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日益严峻,我们应该追求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整个单元的教学由 8 个主题活动组成第一部分(第 1-3 课) 由“种子发芽实验(一) ” 、“种子发芽实验(二) ” 、 “观察绿豆种子的生长” 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种子发芽实验(一) ”开始、将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订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作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在此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以逐一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而是直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研究阳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尽管这样的研究种子的活动已经在前面出现过,但是学生在这里经历的是比较严密的一整套控制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经历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三项活动,从中了解绿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方法第二部分(第 4 课) “蚯蚓的选择”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第三部分(第 5 课)” 食物链与食物网”通过学习认识和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四部分(第 6、7、8 课)通过设计和建造生态瓶的模拟实验,观察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改变生态瓶的控制条件,推测和观察条件改变后的生态状况,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
最后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在了解学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通过上网、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珍稀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做一个某种珍稀动植物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材与教学问题研讨教材与教学问题研讨】】 本单元第 1 课时,提出问题后即引导学生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安排学生每人回家进行实验,同时以组为单位在学校进行实验,做好标签,明确分工管理本单元的第 4 课时进行教学,大约在种子发芽实验进行了一周时间的时候,安排第 2 课教学进行分析,在此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督促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指导本单元探究活动多,真正落实好每一个观察、实验活动,做到不走过场,落在实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明确每一个观察实验的方法、步骤,如何操作,怎样观察,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考虑完整,使每一位学生清楚观察实验的具体方法如:设计种子发芽试验,我打算作种子在黑暗中发芽快,还是在光照的情况下发芽快这一项实验。
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个实验只有一点不同,即一个是在黑暗的环境里不需要光照,一个是在明亮需要光照的环境下其它条件都相同,同时下种、同时在自然的温度情况下,掌握好水量,指导好学生怎样选择黑暗的环境(放在什么位置)如果环境没有选择好实验现象可能会出现不太明显的现象,看似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往往由于疏于指导或强调得不够,造成实验不成功同时还要明确怎样做记录,记录下哪一天下的种,哪一天萌发出芽,量一量每天长多高告诉学生注意保留原始数据,以备对比时整理研究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蚯蚓的栖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动物来代替,代替的动物最好是当地常见的动物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建立一个研究生物栖息地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习 本单元对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是重点要求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关于控制实验的研究,教师最好自己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补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这方面的研究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中重点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一是设计实验的环节,实验前要把实验方法想周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虚心接受同学的正确意见,完善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是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实施实验的能力认真做好记录、收集实验数据,实事求是不伪造数据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科学地操作的行为习惯分课时教学活动建议分课时教学活动建议】】1、 、 种子种子发发芽芽实验实验(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材结构:教材结构: 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种子发芽实验(一)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的发芽实验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1)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2)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3)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及对策: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及对策:本课显性主题——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隐性主题——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活动一:提出要解决的问题1、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教材提示的“土壤、水分、气温”是学生熟识的,如果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还可能提出什么来呢?(空气、阳光、肥料、休眠期……2、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可能会说“种子不能发芽了 ” )!草率吗?也是现实及真实的追问: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依据?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怎么做呢? 这样自然地进入了下一活动 (科学教师就应该学会追问)活动二:种子发芽需要那些条件,讨论用实验证明(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1、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