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受理问题探析

nbwa****ajie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50KB
约10页
文档ID:31347543
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受理问题探析_第1页
1/10

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受理问题探析衢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吴明军内容提要:近年来,企业内部因承包合同纠纷而诉至法院的情况日渐增多因对该类纠纷的受理问题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规定,全国各地法院在受理还是不受理的问题上做法千差万别本文作者从分析现有法律、司法解释及部门规章入手,结合司法实践中的不同做法,对该类纠纷的受理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析作者认为,我们应从承包合同承包方独立性的体现上对承包合同的性质作出判断,从而将企业内部承包合同区分为自主经营的承包合同和目标责任制合同对于前者产生的纠纷,法院应予受理;对于后者产生的纠纷,应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或由企业自行处理关键词:内部承包合同 自主经营 目标责任制合同企业内部承包合同,顾名思义,是指企业作为发包方与其内部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职工个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达成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内部承包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的一种较为普遍和有效的经营方式然而在履行内部承包合同的过程中,矛盾和纠纷也是层出不穷合同双方在互不妥协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因对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受理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从而审还是不审成了法院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立法现状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在立法上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只能从相关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和劳动部的相关规定中寻找一些线索1.《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所规定的起诉条件之一就是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但该法对哪些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按通说及司法实践的通常做法,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是,属《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调整的民事争议应属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显然,《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所调整的必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但何为平等主体?企业与其内部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以及职工个人之间在企业内部事务承包中能否形成平等主体?两部法律均未做出回答从两部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看,主要规定的是平等主体的应然状态,而对平等主体的判断标准并未明确界定2.对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问题比较具体的规定仅有最高人民法院法(研)发〔1985〕28 号《关于加强经济审判工作的通知》,该通知第 2 条第 2 项指出:“许多企业内部的经济纠纷要求法院受理。

这类纠纷原则上应由企业或其上级主管机关处理企业内部的承包纠纷,大部分应由企业或其上级主管机关调处,极少数违反法律,必须由人民法院受理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1987 年 12 月 1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答复中也陈述了同样的观点,该答复的内容为:“企业内部因承包合同所产生的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目前仍应按我院法(研)发〔1985〕28 号通知中的精神办理即:大部分应由企业或上级主管机关调处,极少数违反法律,必须由人民法院受理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在受理此类案件时,应严格审查、从严把握,而不宜铺得过宽此后,最高人民法院未就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受理问题再作任何司法解释从该通知和答复的内容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对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倾向性意见是不予受理,但法院的大门并未关死,而是留了一条缝,即“极少数违反法律,必须由人民法院受理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但何为“违反法律”,何为“必须由人民法院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却并未说明3.从劳动部的有关复函中也可透视对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的性质认定劳动部劳险字〔1992〕27 号《关于企业内部个人承包中保险待遇问题的复函》指出:“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承包合同,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

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并未改变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也未改变承包者的职工身份,因此企业应按照国家现行政策保障职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劳动部劳办发[1993]224 号《关于履行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合同的争议是否受理的复函》指出:“企业实行内部责任制后与职工签订的承包合同与劳动合同有很大差别,一般不属于劳动合同,因此在工作中应防止用承包合同代替劳动合同的倾向但是,如果承包合同中包含有工资福利等应在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内容,则该合同带有劳动合同的某些属性职工与企业因执行承包合同中有关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当地仲裁委员会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的受案范围予以受理劳动部劳办发〔1994〕142 号《关于承包合同引起劳动争议问题的复函》指出:“关于黔东南州仲裁委员会请示仲裁委员会对引起劳动争议的前因,即承包合同的标的、内容及应承担的违约经济责任是否有权明确实体的问题,我们认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关于履行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合同的争议是否受理的复函》(劳办发〔1993〕224 号)处理职工与企业因执行承包合同有关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规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时,应商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涉及承包合同中非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标的、内容及应承担的违约经济责任予以确认。

如果这些条款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则可以作为处理上述劳动争议的依据从劳动部三个复函的内容可以看出,首先,劳动部确认了企业内部承包合同中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其次,劳动部提出了企业内部承包合同与劳动合同存在很大的差别;第三,劳动部认为职工与企业因执行承包合同中有关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第四,劳动部主张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权对涉及承包合同中非劳动权利义务方面的标的、内容及应承担的违约经济责任予以确认,并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显然,劳动部认可了企业内部承包合同中包含有劳动合同的成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时有权对非劳动权利义务事项作出确认从上述法律、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的规定可以看出,在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受理问题上,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态度比较暧昧,劳动部的态度反而比较积极二、司法实践中的做法正如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这种暧昧态度,使得在是否受理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尺度,从而导致该类问题的解决出现盲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司法混乱  司法实践中,对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不予受理或受理后驳回起诉的居多案例一、1995 年 3 月 16 日,原告王塞盈与被告西安昆仑劳动服务公司签订一份领导班子风险抵押承包合同责任书,约定由原告承包被告的昆仑酒楼,承包原则为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全留,欠收自补。

承包期限自 1995 年 1 月 1日至 1996 年 12 月 31 日止在原告承包到第 13 个月时,被告中止了双方的承包关系,并未向原告兑现超额承包利润于是原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兑现承包利润法院审理认为,原、被告之间签订的领导班子风险抵押承包合同责任书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承包关系,故裁定驳回了原告的起诉有些法院还就这类案件不予受理下发通知,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于 1999 年 9 月 1 日作出京高法发[1999]324 号《关于人民法院不受理出租汽车司机与出租汽车公司承包合同纠纷的通知》,该通知内容如下:“出租汽车承包纠纷案件原由法院经济庭审理目前,《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市劳动局、市出租汽车管理局等部门的有关文件,已对出租汽车经营者与司机间的承包关系、劳动关系作出了相应规定依据上述规定,劳动合同与承包合同是密不可分的,劳动关系是基础,承包合同是劳动关系中的内部管理合同,如果由法院单独处理二者之间的承包合同,必然影响到劳动合同的履行北京市劳动局制作的出租汽车经营者与司机必须签订的《劳动合同书》第二十六条中明确规定承包合同是劳动合同的附件,即出租汽车经营者与司机订立的承包合同是内部承包性质,二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研)发[1985]28 号通知的规定,企业因内部承包产生纠纷,应由企业或其上级主管机关调处因此,今后出租汽车经营者与司机仅承包合同产生纠纷诉至法院的,法院依法不予受理1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在其《关于处理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的实施意见》中也作出明确规定:“因对内发包引发的纠纷:此类纠纷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对与其有隶属关系的自然人、法人发包所引起的纠纷由于此类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围,应驳回起诉2 对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予以受理并作出实体处理的也不泛其例案例二、1998 年 2 月,上诉人上海笔化塑料制品厂与被上诉人蒋羽签订一份上海、江苏片销售承包协议,约定上诉人将上海、江苏片销售工作由被上诉人承包,双方还就销售指标、资金回笼、销售费用、风险承包金等进行了约定1999 年 5 月,双方口头终止承包协议,经结算上诉人尚欠被上诉人销售费用 19350.90 元后被上诉人向法院起诉,要求上诉人给付销售费用 19350.90 元一、二审法院对该销售承包合同纠纷不但予以受理,还作出了支持被上诉人诉讼请求的判决3 案例三、被告南京市江浦县工程塑料厂是个近二百人的镇办厂。

1984 年初,该厂实行改革,全厂实行全浮动工资的承包责任制之后,被告与其下属成型车间签订合同约定:成型车间 1984 年向被告保证上交利润 4 万元,争取上交利润9 万元;完不成保证利润指标,只发基本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完成保证利润指标,发基本工资、辅助工资和全年一个半月奖金;超额完成争取利润指标,除发基本工资、辅助工资等以外,对超过争取利润指标部分,成型车间得四成按工人劳动工分发超产奖,被告得六成负责缴税上级主管部门对合同作了签证合同签订后,成型车间落实了责任制,改进工艺,降低原材料消耗,塑料板材产量和质量均大大提高上半年即实现利润 9 万多元,超额完成了全年的争取利润指标被告于是要求修改合同,成型车间不同意,被告也未向成型车间兑现超产奖双方协商未果,成型车间于是诉至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被告按协议履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予以受理并调解成功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1985 年 4 月 25 日第 225 次会议在总结审判经验时,认为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的审理分清了是非,明确了责任,证据、理由充分,处理得当,可供各级人民法院借鉴 4 案例四、原告粮油工业公司下设排粉厂、大米厂和面条厂三个车间。

1999 年 4 月,时任公司副经理且主持工作的被告钟益国召开公司会议,讨论决定三个车间分别由三位副经理承包,会议记录上记明:被告承包排粉厂年交公司利润 20 万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年 10 月,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他人作原告经理,新任经理以被告分文未交承包费为由把排粉厂的生产经营权收回经多次催收承包费无果后,原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支付 6 个月的承包利润 10 万元被告辩称其承包经营公司车间属公司内部经济管理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应由公司上级部门处理,不属法院受案范围法院经审理认为,原、被告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主体的法律关系,双方的承包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因此产生的纠纷属于法院的民事受案范围,从而依约判令被告偿付原告承包费 10 万元该案例的公布曾由最高人民法院法研所的杨洪逵先生予以审核5 从上述案例及某些法院的内部规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全国各地法院在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的处理上存在着不同做法三、理论上的探析对于企业内部承包合同纠纷法院应否受理问题,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承包合同不属于民事合同,不受合同法调整,自然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例如,王利明教授认为,“企业内部实行生产责任制,由企业及企业的车间与工人之间订立责任制合同,这些都只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措施,是一种生产管理手段,当事人之间仍然是一种管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